《美国四部曲:(1)开疆美国 (2)辉煌美国》
第23节作者:
悬疑大师 在英国,亨利八世因为个人经历——不满意教皇不批准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离婚——因为她没有生育,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可能旁落到其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可以说,他有个人恩怨。另外,作为政治家,他敏锐的注意并利用了这一时期的潮流运动,因为在英国议会中也普遍存在着反对天主教会特权和外来干涉及要求国家独立等强大的思想和情绪。他决定利用这些舆论向教皇和教会施加压力,于是支持新兴的政治势力,提拔商人和律师出身的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 1st Earl of Essex,约1485-1540年,第一代艾塞克斯伯爵。英国历史上另外还有一个克伦威尔,即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中的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 1599-1658年)。国王让托马斯?克伦威尔掌握了行政、司法、财政、外交、宗教等各方面大权,成为领导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人物,并且提拔改革派的低级教士托马斯?克兰麦为坎特伯雷大主教,领导英国教会,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贵族和高级教士。
英国议会从1529年到1536年,连开八届会议,在克伦威尔等改革派人士策动下,通过一系列议会法案实行宗教改革,截留了给罗马教皇的年贡,取得了制定教规和任命主教的权力,获取了教会的最高司法权,英国国王从此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集教权和王权于一身),并在经济上把主教首年俸和什一税归为己有;还解散所有修道院,将其巨额土地财产收归王室。从此,英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体系,建立了由国家政权控制的、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英国的国王实际上是把自己封为了教会的最高领导人。
英国的新教称之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
这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是剥夺了罗马教廷原来的至高无上的教权。于是,在德国、法国、英国形成欧洲新的三大主流教派。历史上统称为“新教”。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差不多100年之后的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的“教随国定”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它们是——
第一,“路德宗”分布于德国大部和北欧诸国,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
第二,“归正宗”在法国、瑞士、德国一部分、荷兰和苏格兰盛行;
第三,“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被称为“英国的国教”。
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数,当时占“新教徒”的绝大多数,因此也被称为新教的“主流教派”。
其它的流派五花八门,有:福音会、长老会、归正会、清教会、卫斯理宗、卫理公会、循道公会、浸信会、公理会、福音派、布道会、宣道会、灵恩派、五旬节会、神召会、基要派、 再洗礼派、门诺会、贵格会等等。欧洲这一时期的宗派十分繁杂。这些教派以及前面介绍的“三宗”,总的称之为“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简称“新教”(或译为“更正教”、“反对教”,也经常被直接称为“基督教”。即“耶稣教”)。
从此,“基督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占有宗教一席之地。
(注:1807年前后,“新教”,即基督教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基督新教各教会因传教方便等原因,自称“耶稣教”或“基督教”而不称“新教”。现实之中,一般华人称呼的“基督教”,常常便是专指“基督新教”)。
(待续)
日期:2012-08-08 00:33:01
——————————————————————————————————————
美国四部曲 第一部:开疆美国
——————————————————————————————————————
(1-044)宗教迫害
伊丽莎白一世的爷爷,即亨利八世之父亨利七世,本系英国王室的远亲,在战场上立功取得王位,因而开创了英国的“都铎王朝”(后世历史学家以其姓氏而定)。
亨利七世大力加强王权,镇压旧贵族的叛乱,使英国初步得到统一安定。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儿子),在父王死后成为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1547在位)。
都铎王朝的第三任国王是亨利八世与第三任王后简?西摩生的男孩“爱德华?都铎”(1537- 1553年),爱德华六世没有结婚,在1553年7月6日,还差3个月零6天满16岁,他就因为肺结核(或砒霜中毒)而去世了。
之后,简?格雷夫人做了九天女王,就被她家翁的同党推翻,并被其后上台的玛丽一世处死。玛丽一世是亨利八世与第一位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王后在1516年2月18日所生的女儿,1554年嫁西班牙腓力二世,无后代。她算是都铎王朝第四位国王。玛丽一世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她逼迫同父异母的伊丽莎白改信天主教。伊丽莎白表面上虽然昄依,但内心仍然是一个新教徒。
玛丽一世在1558年9月13日去世,风华正茂的25岁的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年)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成为都铎王朝第五位也是最后一名国王。伊丽莎白一世虽然是女王,但非常有能力,统治英国45年,在英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后都铎家气数殆尽。
由于都铎王朝第四任英王玛丽一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她统治期间,天主教势力有所抬头,所以,英国教会中仍然充满了天主教的遗迹。为此,清教的先驱者产生于玛丽一世统治后期,之后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新教团体之中。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时期,即欧洲宗教改革的后期,伊丽莎白一世信奉新教,使得新教得势;于是,有新教的改革派教徒,乘胜追击,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因为“罗马主教及其所有令人憎恶的罪恶”留下哪怕一点污迹都是不能够容忍的。他们极力希望净化英国教会。
这种宗教主张被称为“清教”(Puritanism),他们的人则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源于拉丁文 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的是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清教徒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他们在上帝面前一律是平等的。清教徒信奉加尔文提出的“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预定论;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
他们的这些比较激进的要求,在国教的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16世纪70年代起,这一群人脱离了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这是一群比较独特的人,他们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和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所以,他们是不愿意与政治倾向明显的英国国教同流合污的。
这样的主张直接威胁到英国国王作为教主的地位。伊丽莎白一世是国教的政治受益者,即位后按照父亲的主张,重立英国的国教会,规定官方教义和礼仪,1560年在国会提出教会统一条例(Act of Uniformity),进一步控制教会,因为根据此条例,英国只能有一个教会,即圣公会,清教徒也只能在此教会内活动。1563年,由于圣公会对神职人员的服饰有所争论,令清教徒大为不悦,因为这些服饰带着浓厚的罗马天主教的味道。于是,有二百多人投票决定,清教徒以一票之差败了,埋下了他们脱离教会的种子。
1603年,70岁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因为没有后代,其表亲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王位,成为英国的詹姆斯一世。此时,清教的势力大增,教徒占据了几百所教堂的讲坛,在牛津和剑桥控制着若干学院,在议会也获得不少席位。他们据此向王权发难。可是,詹姆斯一世是个强硬派人物,不喜欢“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的清教,对清教徒不断的为难,发誓“要让他们痛苦地离开这里,否则他们的下场更糟”。在詹姆斯一世死后,继承王位的查理一世更是变本加厉镇压清教徒,委任伦敦主教威廉?劳德秉清剿清教徒,主教公开宣称清教是“政府最危险的敌人”,将清教徒鄙夷的称之为“黄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