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历来褒贬不一。
褒者有之:
蔡泽:夫商君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赏,有罪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稸积,习战陈之事,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成秦国之业。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贬者亦有之:
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赵蕤:夫商鞅、申、韩之徒,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此则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日期:2015-01-21 10:48:55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老实说 草稿写的是很仓促的 现在我回头看之前写的很多内容 感觉还是有些单薄 所以在草稿完结后 我会回过头来对以往内容重新整理补充
所以现在我非常欢迎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 有问题才能将我的思路打开 在后期的整理和充实也就更有效率 更容易出干货
再次感谢大家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多多发言
日期:2015-01-21 18:06:02
这次更新内容可以作为第一章的补充。
昨天有个朋友给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原文如下:“楼主的理论知易行难,虽发人深省,然实施起来,难度颇大,特别是性格问题,这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没有锻炼性格的具体方法?还请楼主明示”。
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是凌晨,于是我简单地作了回答,也不知道能不能让这位朋友满意。没想到在今天的回帖中,又有一个朋友提到了类似问题,就是在职场中因为个人性格原因,总是受到敢舍名的上司挤压,自己有苦难言,但是颇感委屈,心中很是不爽。
看来这个问题是无法回避了,所以我决定专门给朋友们解释下,在成功的路上,性格究竟能不能相机做出改变。
本帖开篇讲到,成功者本身具备的三种素质:野心、敢舍性、谋划力和执行力。其中敢舍性就是和性格联系最密切的,注意,是联系最密切,我说的敢舍性绝非性格本身。
当一个人性格跟不上形势需要,感觉到性格有缺陷时,其实这种缺陷来自道德束缚。
在传统文化中,谦让、慷慨、善良已经向空气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渗入我们的血液,骨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自身性格有缺陷时,常常是陷在上述三者和自身利益受损后的不甘心所造成的纠结中。比如说势利的上司对于自己的不公正待遇,我们为什么不敢据理力争呢?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怕上司怀恨在心,以后给自己小鞋穿。二、其实事情不大,如果我为那年小事和上司争执,会在同事间造成不良影响,有损自己形象。三、即使当面争执,还是无法解决这个事情,所以还是别做无谓的争执了。有其他特殊原因我没提到的请朋友们补充。
在这个事件中,如果对于极端的理性者来说,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必须当时立即以合理方式发起申诉。从公的方面看,如果每个人都能在遇到不公正的情况拍案而起,那么大到社会,小到企业,都能给予违规者警示,只要社会法规和公司制度权威性仍在,那么将对整个社会的秩序整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私人角度看,有句话叫“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即使这件事情没有得到理想的解决结果,但是仍能向违规者表明你遭到侵犯时的立场和态度:“老娘不是好惹的,整不死你,也要恶心下你”。如果你能坚持这样,我相信你在公司处境一定会有所好转(有其他影响因素要另谈)。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都选择了忍受。我以为,这种忍受不能叫做懦弱。因为你在选择忍受之前,一定下意识地对忍受和不忍受的两种后果在瞬间或者习惯性地做出了评估。“如果我在遇到上司侵犯后没有反抗,那和那些当面反抗让领导下不来台的同事相比,领导一定会念我的好”,或者是“不就是几百块钱的事吗?为这几百块钱跟领导争执会不会让人觉得我很小气,且不顾全大局。还是算了吧,形象比较重要”。
这几种心态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朋友们所说的性格问题。如果不是,请朋友们再自行指出来,我再另作解释。如果确实是类似的情况,那么请接着往下看:
严格来说,经过理性评估后作出的选择,不能叫性格影响。当然,那种评估也可能是潜意识的,你当时毫无感觉的,那是因为你长期以来就是那样,早已习惯了。
我只能说你当时迁就,事后懊恼的纠结并非是性格有缺陷,而是来自理性和道德意识的矛盾。
从理性角度来说,有好处我当然想要,但是你坚守的道德底线又要让你保持谦让和原则。这在犹豫的中间,那些淡化了道德框架,或者叫敢舍名的竞争对手早把好处搂在怀里了。
所以,我要解决的不是你的性格问题,而是你对道德的认识问题。
儒家以“仁”为底的社会文化,虽然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被放在像封建时代的高度,但是几千年的文化痕迹早已变成了空气的尘埃,偷偷地进入了你的思想,类似的“八荣八耻”也有着相同性质。所以,“好人有好报”、“存心有天知”、“慎独”、“文明”、“和谐”等观念时刻在偷偷左右着我们的决定。
如果这些观念或者类似的观念确实在影响着你,我不能说你错,我只能说你格局不高,见识不深。
日期:2015-01-21 18:07:05
我讲过,社会的主体有三个:统治阶层、官僚阶层和平民阶层。儒家文化从汉代开始被统治者采用来辅助完成社会统治。这句话如果再往深处细处讲明的话,应该是用儒家思想来完成对平民阶层的统治,或者叫驯化。
在《最后的唐吉可德—朱元璋》那张中,我讲过造反者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其实细分应该是三个,还有经济支持被含在了第一个条件中):一是舆论造势,二是军事支持。
现在我要说的是舆论造势,在那章中我讲过,舆论造势有两个作用点:第一个是针对的平民阶层,平民阶层在整体上有着保守、怯懦、短视、贪婪和盲从特点,要统治这个群体,只需要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后来的统治者技能升级,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上了文化驯养,这种被利用的文化就是儒家文化。舆论造势的第二个作用点针对的是官僚阶层,其作用是开加码,用更实际的利益挖皇帝墙角。同样的舆论攻势在不同阶层身上其作用力的性质是不同的,为什么温饱和舆论可以解决平民,要对付官僚阶层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