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7节作者:
秋水微之 命运开了玩笑,这个玩笑开的挺大,让一个人从坚毅的放弃到孤独的执着、又在执着的路上转了一个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弯儿。然而作为后人的我们在今天看来,若不是这个玩笑,可哪里会有一位名传千古的大宗师啊!
传说耆婆公主身上长着一颗显眼的红痣,按命相的说法是必生贵子。果然,她的儿子继承了她和她丈夫的“优良基因”,是个天生神童,这个神童名叫鸠摩罗什。可就在龟兹国王看着他的神童外孙一天天长大而欣喜万分的时候,命运的玩笑又到来了。
鸠摩罗什七岁的时候,母亲耆婆带着他,不顾鸠摩罗炎与龟兹国王的劝阻,出了家。
日期:2012-03-24 23:08:48
二天生神童
鸠摩罗什(344-413),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出生在龟兹国。鸠摩罗什可以说是个佛学神童,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很有慧根,他七岁出家,九岁便随母亲游历他国,十二岁就已经是声名显赫了,到了二十岁,回到龟兹国开坛讲经,语惊四座。
说鸠摩罗什是个“神童”其实并不夸张。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神童,诸如五岁“称象”曹冲、女诗人蔡文姬、唐初四才子“王杨卢骆”第一人王勃、唐玄宗时的著名经济改革家刘晏等等,当然神童里最为出名的算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这个方仲永,首先是生于农民家庭,没读过书,其次是打生下来就没见过写字的东西,可忽然有一天就向父母要纸笔。别说他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父亲,搁谁都会“异焉”。这还不算,只见这个五岁的小童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四句诗,还是能上得了大场面的好诗!这样的人还能说“不神”么?当年的“王子”十分感慨,不免在文中语重心长的议论了一番。而就是这么一议论,使得这个农家神童的名字流传了下来,甚至成了“神童界”的代表。
鸠摩罗什虽然不是突然有一天心智打开而写出诗来,但也能够“无师自通”,而且从小记忆力惊人,是一般人所赶不上的。
鸠摩罗什早年“惊人事件”略览:
难以置信的记忆 七岁出家时,罗什从师盘陀达多(又叫盘陀蒲达多)。师傅每天让他读诵一千首偈颂,每一首偈颂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这么多,可是他居然真的用短短一天时间给背完了!《法华经》那是六万余言,一部《法华经》对他来说也就两天时间便记住了。他更是过目不忘、悟性超人,不用老师给他过多解释,就能通晓妙义,令人不能不咋舌。
2.顶佛钵事件 罗什与母亲行至沙勒国时,一天,十二岁的小罗什在寺庙里看见一个大佛钵,这个童性未泯的小和尚便把这东西当成玩具,顶在头上玩耍。本来一个佛钵对小孩来说是挺重的,而自己竟能轻而易举地把它顶在头上,罗什心里就想:“这个佛钵的形体那么大,我怎么会觉着这么轻呢?”没想到刚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钵沉重无比,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钵咣地掉了下来。母亲听到声音,忙出来问他出了什么事,罗什答道:“孩儿的心有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有轻重的差别。”
顺便说一下,关于小罗什悟出的这个道理究竟应怎么理解,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种说法称这是一种“唯心论”,心里不觉的时候便“没有”,动了心才变成了“有”,或者说,一切唯心造。另一种说法则比较通俗,说小罗什能轻松地把大而重佛钵顶到头上,却不能坚持很长时间,也就是说事情刚着手容易,可要“执着”的干下去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高僧传》里说因为这件事情,罗什更加专注于佛法研究,不久便开始学习“大乘”。那么说罗什悟出的是近于大乘的“心即佛”自有其道理,说是“坚持”精神也说得过去。但联系到佛教思想中的有特定意义的“执着分别”的概念,第二种说法似乎对这个“执着”曲解了。
3.为师说法事件 从西边的天竺等国家游历回来后,鸠摩罗什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名气,二十岁出头便开始开坛讲法。以前教授他小乘佛法的师傅盘头达多也不远千里前来听讲,罗什便与盘头达多讲大乘佛法,讲得师傅茅塞顿开,此事也传为“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盘头达多听说鸠摩罗什学大乘,便问大乘佛法的妙处。佛教理论的大小乘之分是后来人分的,本身没有什么优劣可讲,只是大乘里讲“空”,“我空”、“法空”,其中的妙义似乎比较深远。
盘头达多以前也听说过大乘那个“空”,只是不能理解,也不赞同,他给罗什讲了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狂妄的富商,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那位织匠施展本事,织出他所织过的最细的丝,拿到富商面前时,那富商不满意,说“太粗!”织匠没办法,回去下了大工夫,特意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可是那个蛮横的富商依然嫌粗,织匠直想发火,便指着空中说:“最细的棉丝在这里!”富商瞅了半天问:“为什么我看不见呢?”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连我这么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是别人呢?”富商听后很高兴,很满意,便付钱给织匠。
本来这个故事是盘头达多用来讽刺大乘的说法的,后来却成了大乘佛法中常讲的公案。“空”这个意象,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可是“没有”就是“全都有”,这与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鸠摩罗什为师傅讲了一个多月的“真空妙有”的道理,总算说服了这个大和尚。盘头达多郑重向鸠摩罗什顶礼,说:“和尚是我的大乘师父,我是和尚的小乘师父啊。”
日期:2012-04-02 12:49:30
三如此迎请
说到鸠摩罗什的功绩,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他翻译了《金刚经》等一系列佛教经典,作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大家,他在中国与真谛、玄奘、义净并称为四大译经师。其实鸠摩罗什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更是一位大宗师,他可以说是学贯中印,年纪轻轻就在西域一带负有盛名。
名气大了,“粉丝”也就多了,那个时候人们对那些著名僧人的追捧不比今天年轻人“追星”的劲头差。传说鸠摩罗什讲经说法的时候,西域那些王侯云集来听讲,并且长跪在他的法座旁边,如此阵势,果真是荣耀一身。
话分两头,说此时的中原正处于“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国家纷立、政治无端,而在关中秦政权励精图治的苻坚,则成了这个乱世中比较另类的君主。苻坚能够任用王猛等贤臣,并且推行教化,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在历代帝王里都算是相当有影响力的。但是人物完人,由于好大喜功,妇人之仁,最终落得淝水兵败,佞贼围城,小人篡位,恨死荒丘。因此后来的王安石评价说:“苻坚好功,而不能忍,智大而不见机。”
不管怎么说,苻坚还算是一位英明之主,任人唯贤,广招能人这事糊涂领导是做不出来的。而关于他招纳能人,就说到“迎请”鸠摩罗什了。
说起来这里边似乎藏着一个政治阴谋,《高僧传》里有这样一段:
“时符坚僣号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坚引见二王,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本来西域藩王来中原“朝贺”什么的不算稀奇,但这里指明了其中有“龟兹王弟”,他来干什么?不是简单地奉承、献宝之类,而是说“大王您派兵过来吧,西域可是遍地是珍宝啊!”主动提出让苻坚派军队过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