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6节作者:
秋水微之 当时,后赵发生冉闵之乱,石虎的政权也保不住了,民间一时也变得混乱不堪。道安对他的徒众说:“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于是率领众人进入王屋山、女休山。随后又渡过黄河,游走修持在深山之中。
道安心里很清楚,在那个年代,“若不依靠国家政权,则佛法难立。”便派遣自己的徒弟前往各地寻找依靠而传播佛法,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庐山慧远。
道安后来找到了谁呢?
当时苻坚在北方建立了前秦政权,他听到过佛图澄的大名,也知道这个名师的高徒释道安。这一年他派兵征襄阳,从城里请来了道安,说道“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于是道安在苻坚的支持下,也像他师傅那样赶出了一番事业。
释道安的一大创举就是规定佛门之人要以“释”为姓,这个规矩一直传承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少林寺的方丈还叫作“释永信”呢。
道安以文化人的身份融入到佛教界,却不能尽以“文化人”的方式去传播佛教理论,在这个乱世里,在这个尴尬的阶段,他只能云游隐居、著书译经,再依仗贵族政权来建造传教的基坛。
而到了他的徒弟释慧远的时候,情境有所改观,佛教在一些饱学儒书的知识分子心里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在这个时候也慢慢地摆脱了这种尴尬。
日期:2012-03-16 23:23:11
三庐山顶上白莲生
慧远,俗姓贾,雁门人。虽然生在一个乱世,可慧远还算幸运,十三岁时即随其舅父令狐氏游学于许昌、洛阳一带,读了大量儒家、道家典籍。《高僧传》中说他“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而且在当时的读书人之中,慧远才学算是出类拔萃的。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 354年),二十一岁的慧远打算跟随家人南下隐居。可就在这个时候,石虎政权发生内乱,南边的晋政府又不断起兵北伐,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往南去的道路便不通了。去不了南方,这个一心求学的年轻人便想到了去拜访正在冀州弘扬佛法的释道安大师。
那个时候释道安的名气叫得十分响,先是闻说他为神僧佛图澄所赏识,随后“漆道人,惊四邻”的口号也传了出来,慧远寻思,这个和尚果真这么厉害么?当然,想到这个的同时,“佛法”这个他以前很少接触到的概念也不断的刺激着他的好奇心。
其实早从汉末时候,中国的那些文人们就开始思考该如何对待佛教学说的问题了。约是三国时成书的《牟子理惑论》就提出“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的思想,可见在佛道两家思想的冲击下,“独尊儒术”逐渐失去了现实性。佛教文化作为外来文化,以其博而深的内涵逐渐被具有自由追求的文化人所重视,从两晋开始,很多人都在努力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佛玄合流”、“释儒并重”,奇葩是一朵接一朵的开,而这些,往往对那些追求知识的年轻人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慧远带着弟弟去了恒山道安的道场,郑重地拜师求教。
听过道安讲论佛教经典《般若经》,慧远是恍然大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说儒道之流一文不值,这简直走入了极端,同时我们也可看到这个年轻人在接触到新知识之后,心里滋生出了抑制不住的狂热与激动。
从此慧远正式出家了。在道安的弟子中,慧远是“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深得道安真传。
后来道安遣徒弟们往各地传道,临行前,他给其他弟子一一叮嘱,唯独对慧远没说一句话,慧远忍不住就问他师傅为什么不给自己讲点什么,道安说:“如汝之人,岂复相忧?” 在道安眼里,这个徒弟是十分优秀的,为师者,“传道授业”,能教出一个领会自己思想的徒弟,相信是每一个师傅最大的欣慰了。
慧远辗转到了庐山,在江州刺史桓伊的资助下建起了东林寺,他便开始开坛讲经,立下根基。
慧远在寺里凿池种莲,邀请各地僧俗,筹办起了一个“白莲社”,开社时就有一百二十三位当时名士参加,他们同在无量寿佛佛像前建斋盟誓说“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自此净土宗的雏形便形成了。净土宗讲求以念佛修行,这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直到今日还作为佛家修行功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为人知。
慧远大师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颇多,他三十年不出庐山,专心著书立说,每有天竺来的僧人,他都会请上庐山译经,因此是“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他还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论文,大大提升了佛教人士的地位;作为释道儒兼通的大家,他也成为三教并重的文化人士的楷模。特别要说的是,慧远与姚秦鸠摩罗什书信问答成了至今传颂的千古佳话,而当时的东林寺也成为与罗什的逍遥园齐名的佛教译经弘法的道场。
庐山顶上的白莲,以其清净纯雅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后世人的心中,这昭示着,走出“尴尬”的中国佛教,面对的将是一片灿烂与辉煌。
日期:2012-03-18 22:15:31
第四篇名传千古的大宗师
一命运开了玩笑
看到她的时候,他明白了,原来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那个女子身着华贵服饰,却是一副清丽的容貌,而双目炯炯,温婉含情,分明是相中了自己。这时他想把眼光移开,却发现很难,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女色”给迷惑了,难倒这么多年的经书白念了么?
那一年,他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出家去修行。他还记得父亲那失望的眼神,原本他可以得到旁人做梦都想得到的权力与财富,父亲是这样说的,他也知道这是事实,他的家族世袭着天竺国一国之相的权位,他姓鸠摩。
鸠摩罗炎自幼聪颖,显赫的家室让他有机会见识到许多东西,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成年后的他为人倜傥不群,一派富家公子哥的气象。可是后来这个公子哥却没有继续做下去,鸠摩罗炎仿效了当年的释迦牟尼,出家抛弃了属于自己的一切。不同的是,鸠摩罗炎出家时并没有娶亲,作为一个倜傥公子,能放弃欲望是不易的,这说明他是完全相信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或者说,他认同了命运对自己的选择。
为了继续修行,鸠摩罗炎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四处游历,在游历途中,他以高尚的佛法修养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敬仰。后来,他东越葱岭来到了一个叫龟兹国的地方。
龟兹国王白纯对鸠摩罗炎十分敬重,请这位西来的和尚作了国师。说来那个时候在西域乃至中国北方的国家里迎请高僧做国师已成了风尚,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那些西边来的大和尚都是神异之人,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而得到高僧的辅助便能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石勒请去的那个神僧佛图澄便是最好的榜样。
就在鸠摩罗炎准备安心守戒律、致力弘佛法的时候,龟兹国王请他见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人,为了这个人,他破了戒娶了亲。
龟兹国王有个女儿,叫耆婆,这个女子聪敏才高,悟性极好,而且长得也是花容月貌。过了及笄之年,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都不肯答应,直到快二十岁了还没找到一个中她意的男子。当俊朗魁梧而满腹经纶的鸠摩罗炎出现的时候,这个女子心里想着,这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
这个大胆的女子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王。
“父王,我要嫁给他。”
“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啊。”
“出家人又怎么样?您先让我见他一面说说话吧。”
鸠摩罗炎见到了这位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的心再也离不开了。这个时候的鸠摩罗炎,估计也会感叹“世上那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啊。
龟兹王很高兴,赐婚。
于是鸠摩罗炎与耆婆公主成了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