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5节作者:
秋水微之 傅大士后来还宣传到了梁武帝的殿上。这梁武帝有一天心血来潮,亲自为大臣们讲《金刚经》,让傅大士做旁听。武帝讲着,那些王公大臣都跟着诵经,但傅大士却一语不发。旁边的人自然很奇怪了,你这人怎么不给皇帝面子呢?傅大士就笑了,说“语默皆佛事”,心里有佛就够了,又何必在乎诵经还是沉默呢?
后来梁武帝又让傅大士亲自讲《金刚经》,之见大士走上前去,以尺挥案一下,完了,下座。叶公好龙型的武帝自然是“愕然”,而唯有下边在听的志公呵呵一笑,对武帝说“大士他已经讲完了。”顺便说一下,志公这个人,比傅大士资历还高,他虽是出家人却留着长发,行事不拘一格,后来南宋那位让人敬仰的“济公”身上的事迹,据说有好多都是“借鉴”志公的。
回过头来我们看傅大士,他的这种“非主流”的讲经方式确实是别有妙处,能够与佛祖当年“拈花微笑”的作风遥相呼应,这也成为中国化佛教的一部分,即“中国禅”,后来禅宗的那些大师们更是将这种“中国禅”推向了极致。
当代著名居士南怀瑾先生十分看重傅大士和志公的贡献,他说:“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国禅,可称为中国大乘禅作略,才有透脱佛教的形式,滤过佛学的名相,潇洒诙谐,信手拈来都成妙话,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的禅趣——‘机锋’、‘转语’。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响更大。”
日期:2012-03-09 22:47:59
第三篇佛法初传的尴尬
一是牛人,更是“神人”——佛图澄
佛教的汉传,那些传教译经的外国僧人是功不可没的,早期的译经师著名的有迦叶摩腾、竺法兰、支娄迦谶等人,当然后来的鸠摩罗什更是名垂千古。我们这里首先要说的却是初期传教的另一种方式——神异显化,而开篇时说的佛图澄正是代表。
佛图澄(232-348),本姓帛,应是龟兹人。他九岁在乌苌国出家学佛,幼年时就很好学,还两度“留学”到罽宾,年纪轻轻就已经有过人的辩才,后来被西域人称为得道高僧。
佛图澄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据说他来的时候已经七十九岁了。虽说年龄这么大了,可这位高僧还是很快融入到当时的中国社会,不但以超人的辩才征服了许多学者,而且在百姓之间留下了“神僧”之名。
晋末那几个皇帝不是年龄小就是白痴级别,加上政府本身已经被“八王”搞的空虚无力,北方许多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很快便成了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在那个时候自然是希望哪天能出来“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英雄,可惜啊,这个人不但没出现,还出现了像石勒、石虎这样的“杀人狂魔”。
石勒这个人虽然是奴隶出身,但却是个军事奇才,而且创造了从奴隶变为一国之主的“转身奇迹”。可是,功成名就以后,石勒还是怀着一种自卑心理,想想也正常,那个时候奴隶的地位实在是太低微了,难免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伤疤。自卑心理逐渐就转变成“变态心理”,他便残忍的展开了杀戮。
这个时候,佛图澄来到了石勒的身边。说来神奇,这个西域的大和尚能够未卜先知,按照他的指示,石勒的军队能够百战百胜。而且,佛图澄用“前世”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去“忽悠”石勒,说石勒前世受了很多苦,今生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个能不能算出家人的“诳语”且不讨论,而大和尚一片好心还是看得出来的。在佛图澄的规劝下,石勒的杀戮心性果然收敛了很多。
佛图澄先是被石勒奉为“国师”级别的上宾,石勒死后,篡位的石虎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依仗这两代枭雄,佛图澄在中原得以广传佛法,还收了释道安等高徒。
《高僧传》和《晋书》里记载了很多关于佛图澄的“神异”故事,这些故事还被绘画在敦煌的石窟里,开篇那个“以水洗肠”的传说便是其中之一。
敦煌的画中还有一副描绘著名的“幽州灭火”的故事的壁画,说有一次佛图澄与石虎共坐在襄国中堂上谈论经法,说着说着,佛图澄忽然说:“幽州发生了火灾。”石虎一愣,不相信,“国师你开什么玩笑,幽州可是远在千里之外啊!”佛图澄微微一笑,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会儿,又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 石虎当然不相信,马上就派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这下弄得石虎真是佩服不已。
说佛图澄是牛人,不如说他是位神人。《西游记》里有位神人魏征,能够“梦中斩龙”,他人在与唐太宗下棋,只打个盹儿便能“元神出窍”,上天斩了泾河龙王。佛图澄可是比魏征更“神”,盹儿都不用打就能干涉千里之外的事情。
这种“神”,效果很明显,让二石在中原带头修缮寺庙、尊崇佛法,让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佛法,更是让普通民众对“佛”这个概念有了心底的崇敬。
而这种境况毕竟是尴尬的,“神”并不是佛教理论思想的真谛所在。百姓的崇敬是有了,可是在理解层面毕竟是偏颇了,想来在传教事业上功不可没的佛图澄,面对冥冥中的释迦,也只能尴尬一笑吧。
日期:2012-03-11 17:43:45
二名师的高徒——释道安
由于佛图澄的影响,一时间在中原刮起了一股“崇佛”之风,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佛图澄是尴尬的,由他而起的这股风自然也带着一种尴尬气儿。处于苦难之中的百姓们看到那些朝贵们把佛图澄捧上了天,那些寺庙里的僧人一时也大受礼遇,这“出家当和尚”便成了一个时髦的想法,和尚自然也成了热门行业。逐渐地,中原佛教界便变得鱼龙混杂起来,很多人都是怀着“混口饭吃”的想法投入佛门的,所以说这种局面并不是佛教传播者所真正希望的。
而释道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佛门的。
释道安,本姓卫,常山扶柳人。道安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但万幸的是他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估计家里的经济状况也算可以,他便没有就此变得像那个乱世里不计其数的孤儿一样无依无靠。
道安七岁开始入学读书,当然读的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必读的儒家经典。说来道安相貌不扬,但是记忆力超强,老长的文章他读两遍就能够背诵,真够不可思议的。
然而道安最终没有继承家族的儒学传统,而是在十二岁时出家为僧了。说普通百姓出家是想找个“安身立命”法子,道安出家的动机则让人无法捉摸,据后来他的表现来看也不像是被逼无奈,所以我们只能猜测他是从书里读到了什么东西,就像近代的李陈诸人从书里读到西方那个“老马”的理论一样,而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去研究。
受过具足戒以后,道安开始外出游学。他来到邺县的中寺,遇到佛图澄。佛图澄见到道安后非常激动,俩人谈了整整一天。寺院里的其他僧人估计是那种“混口饭吃”类型的,喜欢以貌取人,他们见道安长得难看,都很轻视他。佛图澄却是慧眼识英雄,他说:“此人远识非尔俦也”(《高僧传》卷五),知道道安是个难得的人才,从此便收道安为徒。
佛图澄在开坛讲经时,每次都让道安作复述解释,众僧人都很不服气,想着让这个丑和尚难堪一回。在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不想道安对答如流,反而给了这个初出茅庐的丑和尚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不久,江湖上便流传出这样一句话,说:“漆道人,惊四邻。”这个又黑又丑的和尚,还真是不简单!
后来道安因避难,隐居在菠泽,在这里结识了高僧竺法济、支昙,于是又跟着他们学经。学着学着名气大了,也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跟随他,道安便领着徒众四处游学布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