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4节

作者: 秋水微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上篇说到佛陀涅槃以后,他的大弟摩诃迦叶接手了教主之任,他还像儒家的子贡那样高了一次“造圣运动”,可迦叶这个人却与子贡不同,思想有些保守,在他的主持下,自我修持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佛教思想也逐渐有些僵化了。这样不仅不利于佛教在民间的推广,而且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落了“小乘”。
  佛教早期,打破这种僵化局面的却是一些在家的居士,是他们强调了的佛教平民化和大众意义。这些人里,最为出名的应该是传说中的维摩诘居士了。
  其实在佛教后来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居士们一直在关键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禅宗初入中国时的傅大士、清末佛教衰落时期的欧阳竟吾等。
  日期:2012-02-24 14:42:02
  二维摩诘的传说
  维摩诘,又音译作维摩罗诘或维摩,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是妙喜国毗舍离城中的富商长者。他不但有妻子儿女,而且奴婢成群,过着名副其实的“在家”生活。
  《维摩诘经》说他“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学佛,并没有像那些僧人一样抛去家庭,而是选择了一条当时以为“不可思议”的途径。
  关于维摩诘的故事多带有传说和神话性质,为了衬托他的“有辩才”,佛经故事里先说他的儿女的“神通辩才”。维摩的儿子善思生而能言,可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女儿月上女生而不啼,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也是可与佛及菩萨辩答如流。
  经过这一番衬托,说到维摩的“光荣事迹”。有菩萨就指责他了,说整日生活在“不清静”的环境中怎么能修佛呢?维摩答道“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是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说我虽然有资产、有家室,可是心中总是清静的啊
   段稻坊瓜蛭颐墙樯芰艘桓龈姓鸷沉Φ墓适隆K涤幸淮挝ι×耍ê苡锌赡苁亲安。鹱姹闩汕参氖馐腥ヌ酵⑶摇爸傅阒傅恪彼N氖馐褪俏颐撬档奈氖馄腥阅苎月壑啤?墒钦獯嗡炊匀挝衩欢啻笮判模衔Α澳盐甓浴保恰吧畲锸迪啵扑捣ㄒ绮盼拗停腔畚薨薄

  事实上文殊这次果然遇到对手了。
  文殊去找维摩的时候,诸天菩萨一看这可是两大辩论高手的对决,肯定是会相当精彩的,于是都商量着去围观。这下可有了不少观众。
  见到维摩躺在床上,文殊问道“居士既然是修行人,为何生病啊?”维摩一看来者不善,这分明是想说他修行不够嘛,他怎可示弱,答道“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一切众生会生病,所以我会生病,就是说“我的病,是由对天下众生的大悲而起。”言语之下无形中抬高了自己。

  文殊又问“那居士得的到底是个什么病啊?”维摩吧便绕口地论述了一番,说“这个病可不寻常啊,可这不寻常也是从寻常中来。”
  原文摘下: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文殊没讨到便宜,于是又问“那么居士该如何处理这病呢?”这正给了维摩提出自己理论的机会,我们现在常说的“不二法门”便在这里产生了,所谓“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无往而生心。”
  总之这维摩诘居士是妙语连珠,一点不输于“神圣”的文殊菩萨。他的回答不仅在高妙中显示了自己的修行成果,而且暗地里指出了那些所谓的佛和菩萨只顾自己修行而不知分享与众人的狭隘之处。
  这场辩论让一旁的“诸天菩萨”开了眼界,与文殊一道,对维摩大为称颂。
  我们透过这个传说故事看它的本质,这实际上是佛教走向大众,由小乘走向大乘的过渡过程中的辩论,维摩诘正是主张将佛推广向平民、“在欲修行”的佛教人物代表。因为这个过渡可以说是佛教的一次升华,多少有些惊人,因此《维摩诘经》又有一个名字,叫作《不可思议解脱经》。
  这本经书极大的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这位“不可思议”的居士维摩诘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我们的那位“诗佛”王维(字摩诘)的名字就源于此。

  王维一度半官半隐于蓝田辋川山中,他那个时候一边理佛一边创作,所写的诗与所绘的画多少都受到过佛的影响。一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诗意明澈,其静逸禅思,分明佛教居士的风范呐!
  日期:2012-03-04 22:28:13
  三傅大士与中国禅
  傅大士(497—569),原名翕,又说名弘,南北朝时人,大约与中国禅宗的祖师达摩同时代。这位傅大士也是一位奇人,从小就有点“痴”,传说他年轻时跟伙伴们去捕鱼,捕到鱼后,他每次都要把装鱼的竹笼沉到水下,一边祝祷“去者适、止者留”,说愿意去的就去,愿意留的就留下来吧。试想有哪条“笨鱼”会想着留下呢?结果自然是“竹篮打鱼一场空”了,因此上伙伴们都讥笑他是个愚人。

  如今我们再看这个故事,不免又联系到另一个著名的故事。在《西游记》里边有一回叫做“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讲了“鱼篮菩萨”的故事,说观音菩萨应猴子之请,用一个竹篮去捉“金鱼精”,她老人家掷下竹篮,口里念道“死的去,活的住”,结果真就捉出一条活鱼。同样是竹篮,同样是捉鱼,虽然情境大不相同,可都显示了一种“非常之举”。

  当然“捉鱼”是闲话,我们要看到的是傅大士这个人从小就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性情,即难得的“佛性”。
  傅翕十六岁就娶了妻,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虽然身处乱世,可也过的起“小康生活”。而在傅翕二十四岁的这一年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去村子旁边的河边捉鱼,碰到了一个陌生人,正是这个陌生人的一番话改变了我们的“捕鱼青年”的后半生。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印度和尚达摩,达摩在嵩山上静修,所以人们又叫他嵩山头陀。达摩一见傅翕,说“你以前跟我一样是佛门中人,你我当年还在毗婆尸佛前有过誓约呢,可如今你却不知回头。”这可喷了傅翕一头雾水,“佛前誓约”,你以为是天方夜谭啊?
  可“天方夜谭”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傅翕往水中一照,果然看见自己是金光闪烁,于是,信了,原来自己真是佛门中人啊。
  不管这一段故事的“色彩”如何,傅翕已是注定有了如佛门的意念。于是,中国式“维摩禅”祖师诞生了。
  傅翕带着妻子家人,甚至还有乡邻,去了黄云山修行。再山里,一家人耕作礼佛两不误,可以说是古代佛教家庭的典范。
  后来傅翕修行有成,经常搞集会为乡里讲佛法,还捐家产、行布施,逐渐就有了傅大士这个称号。名气大了,便惊动了官家。当时是梁武帝的天下,崇佛之气沸沸扬扬,治下的官吏自然都是效仿“老大”了。可偏偏当地郡守王杰是“有眼不识泰山”,说人家傅大士是“妖言惑众”,还把他抓进了监狱。想想这个王杰有怀疑之心也是正常的,讲佛法、传佛意的一般都是和尚们的工作,一个在家的人在那里讲“六根清净”肯定很难让人信服。不过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王大人迫于百姓的压力,最终还是把傅大士给放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