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10节

作者: 秋水微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取经,这可是大事,毕竟之前没听说过有哪位大德去西方天竺取过经,张骞、班超、甘英的故事也都过去了几百年,谁也不知道西域发生过什么变化。当时对西域、对天竺的概念还相当模糊,而西域的黄沙漫天、胡人、怪物,估计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这事不能草率,法显想着,怎么办呢?组团吧,一个人去没把握,都几个人好歹有个照应啊。

  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年过六十的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取经之行。到张掖(今甘肃张掖)这里,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取经小队伍西进至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便西出阳关,勇渡“沙河”。
  当时的“行”是名副其实的“行”,法显他们越沙漠、翻葱岭全是靠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西域的环境相当恶劣,“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他们的旅行,不仅需要强健的体力,更需要超人的意志力,很难想象作为领头人的六十多岁的法显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度过了葱岭,进入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法显众人终于见识到了真正的西域国风,也接触到了西域佛教。当时西边的佛教部派之争风行,而法显他们只奉行大乘,加上语言不通,所以有时候会受到其他部派的排挤,这是取经和尚们始料未及的。
  环境不熟,交往不顺,使取经团队陷入了困境。不久团队里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主张继续西进中天竺,有人认为就近学习就行了,于是队伍逐渐分裂。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搞赞助,僧绍随着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在北天竺的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达、宝云和僧景参访了佛迹以后便返回中国,而慧应和尚则在这里的佛钵寺病逝。

  这样,取经队伍便剩下了法显、慧景、道整。三人翻越小雪山时,遇到了突然袭来的暴风雪,本来已经生病的慧景终于熬不住了,他临终前对“带头大哥”法显说:“吾其死矣,卿可时去,勿得俱殒。”抱着慧景的尸身,法显悲痛万分,这位倔强的老人伤心落泪,“本图不果,命也奈何!”我们的目的地没有到,你怎么能去呢?
  法显毕竟没有让逝去的慧景失望,他和道整两人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周游中天竺,并成功取回了“真经”。
  日期:2012-04-23 22:46:37
  三佛国之行
  做成一件事情,有时候自身条件不是最重要的,信仰、意念与不懈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人都懂,只是真正能诠释出其中内涵的人并不多。现今的人们面对着更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整天长吁短叹,恨自己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怨前人没有给自己打下“铁桶江山”,而真正努力的人似乎是越来越少了。想当年郑板桥喊出“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的豪言壮语,其魄力确实是值得今天的我们推崇和学习。

  法显和尚以年过花甲的高龄,长途跋涉,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佛国之旅”,这样的作为,实在让那些整天抱怨的年轻人汗颜。
  法显此行,历时十三年,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所到的地方很多是以前的中国人所未到过的。《高僧传?法显传》和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三都指出:“皆汉时张骞、甘父所不至也。”
  在中天竺以及狮子国等地方参观了著名的佛教名胜后,法显带着一些筹来的宝贵经书,准备从海路返回中国。这时候海上的海上的航道已经形成,许多中印商人都是从海上进行贸易运输的。但当时的航海条件毕竟还不成熟,海难事故频有发生,商人们轻易也是不敢出航的。中国有句古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大约就是古人对海洋的态度。相传甘英当年奉班超之命前往大秦(罗马),他走到安息帝国西边(今天的波斯湾)准备出海,这是有安息当地人用海妖什么的吓唬甘大使,给甘英等人造成了心理压力,最终放弃了西渡的想法。

  就说法显当年跟随一帮中国商人,准备从海路回国。途中遇到了风暴,船被击破,幸亏碰到一处小岛,众人才辛免于难。后来船队辗转到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他们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俗话说“祸不单行”,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众人只能是随风飘流。
  船在风暴中行驶,颠簸欲沉,商人们纷纷把一些东西扔向海里,以减轻船的重量。法显一见,心想自己带的经书也若是被扔了,十多年的辛苦岂不是付之东流了?于是以性命为要,说“汝若下此沙门(经书等物)亦应下我,不尔便当见杀!”你们要扔这些东西,先把老和尚我扔下去吧!这才保住了经书。
  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终于回国,完成了自己的佛国之行。
  法显根据此次旅行写了本书,即流传后世的《佛国记》,或作《法显传》,他的这部书,以及他的取经之举,都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这种冒险旅行也成为一种传奇。梁启超先生说得好:“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其实不但是对中国佛教,季羡林老师之指出,由法显的这次“佛国之行”而产生的《法显传》的相关记述对于印度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众所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这一点马克思曾指出来过。因此,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乞灵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是最古的和最全的之一,一向被认为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季羡林《季羡林谈佛》)

  日期:2012-05-09 21:25:04
  第六篇祖师果然厉害
  一“老衲菩提达摩”
  岭南的商队从海上归来,商船上下来一位天竺僧人。这僧人身材高大,面目有异于中土人,但眉宇间的不凡之气还是洋溢于外的。
  同行的商人见这僧人换好一件袈裟,手上托起一个钵盂就要向北去,提醒他说“大和尚要小心,你这袈裟钵盂虽然不是什么至宝,可也是中土稀有之物,岭南这地方混乱多贼,你这样行走恐怕有危险!”僧人没有说话,一来想是还不甚熟悉汉地语言,二来他本性就少言寡语,海上一路也未见说过几句话。只见他微微一笑,表示感谢,但显然毫无收敛的意思。

  商人们不知道,这位和尚可不简单,他在中土不仅留下了法宗,而且开了一代武风,其拳脚身手毕竟不凡。当然这是后话,只说商人们见到这同行的和尚神色,都不禁敬佩,说共经风雨颠簸三年,算是缘分,还请大和尚留下法号啊!
  这和尚目视众人,颔首合十道:“老衲菩提达摩!”
  在武侠故事中,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天下武功出少林”几乎是那些纵横江湖的武林人士的共识,而少林武功的开创者达摩祖师更是公认的绝顶高手,创出《易筋经》这样的“绝世武功”秘籍,苦行面壁,教化遍及中原西域,这样的作为和魄力可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菩提达摩的武功到底有多厉害,这个史籍里没说,但是他在佛教界,在文化界,甚至在民间的影响力却都是相当大的。关于达摩的传说也很多,比如“面壁九年”、“一苇渡江”等等,传说故事的背后当然是人们对这位祖师的崇敬和赞扬。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