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18节

作者: 秋水微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南汉君主的资助下,文偃在云门这里建了一间禅院,据说是当时最豪华的禅院,什么金银器才都用上了。文偃在这里开了云门一宗,云门宗虽然没有临济宗、曹洞宗那样名声显赫,但是其“妙语截流”的“非主流”禅风以“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特点形成了著名的“云门家风”,实在让后学者佩服,云门高僧的妙语被学僧们记作语录,而流传至今。

  
  日期:2012-07-25 21:49:00
  五法眼妙语
  法眼文益禅师,俗姓鲁,余杭人。
  文益原来起初学佛,接触到的是唯识和华严,而且有相当高的造诣,曾被誉为佛门的子夏。但是呢,他还是觉得没有达到真正的通悟,于是他便会同两个僧人前往江南寻师。

  到地藏院,文益住了几天。有故事说他是由于避雨才进了地藏院的,反正是机缘巧合,他没打算长待。这里的主持叫作桂琛禅师,他见文益有慧根,想指点一下,这天文益要走,桂琛禅师将他送到门口,指着一块石头问“这石头是在你心里呢还是在心外呢?”文益根据自己以前学习的唯识理论,心即是万物,于是答是在心里。桂琛禅师笑笑说“你是来往求法的行脚人,装一块石头在心里不觉得累么?”这么一说,令文益十分震撼,原来佛法中还有更大的智慧,从此大悟,他也入了禅宗一门。

  文益也是师从雪峰义存一脉的禅宗大师,不过禅风却与文偃的云门宗不同,他讲禅接语的技巧不是硬生生给截回去,而是利用“反复效应”。
  成了一代禅师以后,文益给徒众讲经,他发现其中个和尚老是缺堂,这次就叫来他问缘由,那和尚说自己曾在青林禅师那里听过禅法,自己已经知道了“追求佛法就是‘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本是火,所以佛法就在于自身,心即是佛”,文益禅师听过一笑,摇头说“你果然理解错了”。那和尚不服气,收拾行李走了出去。文益对众人说“这人若能回头,必将有真悟”。而那人自己也边走边想,文益禅师是得道大家,他说自己错了肯定是有理由的,于是回头又去参见文益,问说佛法何求,文益禅师郑重道“丙丁童子来求火”,那和尚听了,细想一遍,豁然开朗。不能人云亦云,真正的悟不是听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类似的公案还有很多,有一次文益禅师见弟子道潜读《华严经》,便问“华严说世界有六相,那么‘空’的六相是什么?”道潜糊涂了,说空就是空嘛,哪有六相?禅师笑笑,说“你来问我试试”,道潜便问空的六相,禅师道“就是空啊”,道潜顿时便明白了。
  文益禅师的时代,佛法早已被诸多经典诠释过,学佛者面前有很多现成的东西,资料多了,也就鱼龙混杂了,因此很多学佛者都拘泥在现成的经典文献之中,而忘记了修行要靠自身。文益禅师正是强调要用真心、用“法眼”去看待问题,去体悟佛法道理,他的反复妙语看来简单无味,实则深达佛意。
  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尊谥其为“大法眼禅师”,禅师的传人便将文益所来的宗派称为法眼宗。法眼宗传到宋中叶便衰微了,但其禅学妙语公案却经久不衰。
  禅宗分出的五宗,各有各的特点,虽在后世盛衰不一,但其脍炙人口的公案却是不分高低,共同成为禅宗,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史上的佳话。
  日期:2012-07-31 15:37:08

  第九篇中国佛教的“百家争鸣”
  一宗派之说
  虽然一连说了三篇的禅宗,可只是大概交代清了禅宗发展的脉络,禅宗的公案,禅宗的牛人事迹浩如烟海,小小篇幅自然只是道出其中一二而已。当然中国的佛教界犹如一座鲜花盛开的大花园,禅宗一派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常用“百家争鸣”来形容中国先秦各家学说并行发展的状况,其实放到佛教界,用来形容中国佛教各大宗派思想学说的相对相融也未尝不可。

  据季羡林老师的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应该有两种甚至多种途径,可以打个比方来说,佛教的发展,是两棵或者多棵树在同时生长,而且在生长过程中它们互相影响、交叉,直到长成枝繁叶茂的树林。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发展,在隋唐时代,整个中国佛教界出现了“各宗纷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其中,重要的大乘宗派有八个:禅宗、天台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唯识宗、华严宗以及真言宗,就好比武侠小说中江湖纷立的门派,各个宗派尊佛的意旨和修行方法不同,互有争论,也有着并融。而在此后传播融并中,禅宗、净土宗、天台宗以及律宗以较强的生命力和较强的影响力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并一直传承到了现在,如今佛教界所说的教下、宗下和律下,分别指的就是天台宗、禅宗、律宗了。

  然而,其他几个声势渐衰甚至断嗣的宗派也是不可忽略的,这其中毕竟也出现过有大智慧、高德行的大师,也为佛教、为中华文化添上了风格多样的几笔。
  日期:2012-07-31 15:42:19
  三论宗成形于隋代,其主要指导思想来源于经典《中论》、《十二门论》以及《百论》,真正地创始人为吉藏。吉藏七岁出家,拜鸠摩罗什的再传弟子法朗为师。他天资聪颖,善于总结,十九岁便能替师傅给僧众讲经了。当年鸠摩罗什大师翻译了许多佛教经典,为后世的僧人提供了必要的教科书,而围绕着这些教科书,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宗派思想便形成了。话说吉藏对祖师爷传下来的《三论》十分感兴趣,《续高僧传》说吉藏大师曾“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著玄疏盛流于世。”可以说,吉藏大师的一生,基本都致力于研究、注解和宣扬《三论》了。吉藏起初在浙江嘉祥寺讲经,听众动辄达千人,他的名声很快传到隋炀帝杨广的耳朵里,世传杨广是个暴君,可他对佛教僧侣却是十分敬重的,于是吉藏被杨广请到长安,在那里著书立说、开坛收徒,终于开创了三论宗。后来隋亡唐兴,太祖皇帝李渊对吉藏大师也是恭敬有加,曾特请大师为统领僧众的大德。三论宗讲求“诸法实相、缘起性空”,因此又称法性宗,此宗虽然很快衰微,但吉藏大师以及他的前辈、传人的思悟和总结,他们的智慧贡献对于中国佛教功不可没。

  日期:2012-07-31 17:49:37
  华严宗实际创始人为唐代的贤首法藏大师,法藏原本是康居国人,很小的时候便跟祖父移居到了长安城。说来那个时候大唐国力强盛,如同今天的美国,许多西域人都搞起了移民,来大唐福利好、有前途,无论是平民还是学者,到大唐发展一番的思想成了潮流。总之,法藏一家人便在长安城做起了“康侨”。法藏十七岁开始求法,他在云华寺智俨大师那里听讲了《华严经》后,很有感触,于是拜智俨为师,以俗家弟子的身份用心研习这部经典。后来,武则天建寺度僧,法藏的许多同学和一些大德高僧一致举荐法藏,武后便请这位以讲《华严经》出名的西域年轻人在太原寺受戒出家,又赐他贤首之名。法藏大师在武则**中很有地位,他常给武则天讲经,为了让武后明白华严境界中的“缘起、色空、无生”等思想,大师还专门写了著名的《金狮子章》;有什么战事时,武则天也会请大师为大周军队“作法助威”,因此当时人们都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国师”。

  日期:2012-07-31 18:48:4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