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19节作者:
秋水微之 真言宗即密宗,唐代时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国。另外,著名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士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应吐蕃赤松德赞的邀请前往西藏,在这里开创了密宗红教,并对藏传佛教的其他宗派有着启迪性的思想指导。密宗之所以“密”,是因为其教义奇异,常凭借咒、印等修行,而且传教严格、比较保守,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保护其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明确。因此上关于密宗的高僧们基本上都是一些神异传说,但也正因为“密”,谁也不敢断定这些传说的真假,密宗高僧们在人们心中便是不平凡的,是能降妖伏魔、能驻颜的“神人”了。
净土宗开始时成莲宗,我们在第三篇已说过其创始人庐山慧远,其实,真正让净土宗广为人知的却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善导起初是读三论宗经典,可是总觉得没有径达佛意,于是,二十九岁的善导游历到并州的道绰大师那里,听到道绰讲《观无量寿经》,很受启发,后来就潜心学净土法门了。成名的善导教授徒众《阿弥陀经》,影响极广,史载“以其化者,至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看来,念诵我们大家熟知的那句“阿弥陀佛”就是从这位善导大师开始的。
日期:2012-08-13 21:57:46
二智者天台坐
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空、假、中三谛圆融观点解释世界。这种佛教世界观,说世间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没有固定状态所以说空,但世人眼中事物的表面分明有一定形貌所以说假,两者相互通融是为中。这种观点与道家的世界观有一定相似性,同属至高的哲学范畴。话说天台宗尊佛陀弟子龙树为一祖,北齐慧文为二祖,南岳慧思为三祖,而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却是四祖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法号智顗,俗姓陈,十八岁出家,年轻时遍师当时江东名僧。二十三岁后从师南岳慧思大师,慧思以讲《法华经》著名,他见智顗很有慧根,亲自开演四夜,令智顗获益匪浅。作为慧思的高足,智顗常代师讲经,曾经奉师命往陈都金陵讲经,王公相将皆来听。当时南方的帝王陈少主听闻,也将这个年轻的和尚请至皇宫里让智顗大胆讲经,于是智者“行化金陵,荣誉无伦”。
陈亡已后,智顗隐修庐山,为众讲授他读《法华经》的心得,期间大师的弟子悉心记录了师傅的讲课内容,整理出了天台经典《法华文句》等书,看来自古大德开创基业,基本规律就是始祖重行,弟子总结出典籍,从而以典传世,令此一门发扬光大。隋开皇十一年,还是晋王的杨广遣使来到扬州,请智顗下山传教,于是大师才重出江湖。此后,智顗在天台山建寺,专心修行,天台宗基本形成了。后来大师又到过一次扬州,为杨广讲《法华经》,杨广一高兴,赐封智顗了“智者大师”的称号。按说佛门僧人不应在乎世俗虚名,但就当时的境况来看,得到统治者如此的赞誉,对智顗来说,对肇始的天台宗来说,显然是有利的。想当年,佛祖曾得舍卫国王的推崇,来华的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僧众也颇得统治者的敬重赞扬。
智顗六十岁时,杨广又遣使去天台山迎请大师,可是大师毕竟年龄大了,受不起长途颠簸,在半途便圆寂了。智者大师一生刻苦,对经书的研习剖析非常之深入,想想一个人一辈子只研读一两本书,那他所能得到的恐怕深刻到不能再深刻了,而且大师心得颇多,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开宗立派,名流千古也就不足为怪了。
智顗得陈隋两代帝王尊崇,“智者大师”这个响当当的法号传遍了天下,天台宗自此便正式形成,并盛传至今。
上边我们对禅宗说了很多,可看出各种公案中都流露出清灵之气,那么天台宗与禅宗有什么区别呢? 智者大师强调“止观论”,“止”是休止诸邪,“观”是“法华三昧”的智慧观点,这就是著名的“定慧双休”的理论了。如果说禅宗的思想给人以灵通智慧感,天台宗思想的感觉则是深沉与厚重。天台思想算来也是深得人心,其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一同成为后世中国佛教哲学尊崇的基本观点。
日期:2012-08-23 14:18:14
三大唐法相生
三藏法师玄奘取经的故事早已伴随着《西游记》的流传而广为人知,孙悟空哥仨当然是吴老先生想像力的结晶,但去掉那些神话,玄奘的故事却是真实的,这位杰出的大师不但是取了一次佛经,更可以说他是为佛而生的,为佛法而生的。
玄奘,俗姓陈,洛州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儒学世家。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号长捷法师。玄奘从小就跟随这位哥哥兼师傅学习佛法,小说《西游记》里讲玄奘是由一个老和尚养大成人,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因此说,玄奘一生下来接触到的就是佛,而且他也是“佛”资聪颖,十一岁便读通了《维摩诘经》等大乘佛经。
在玄奘十三岁时,洛阳佛教界搞了一次“度僧海选”,即在社会各界遴选有慧根学佛者的度为僧徒,这对一些想入佛门的人来说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玄奘抓住了这次机会,小小年纪便被当世高僧看中,真正走上了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走的佛学之路。这个时候,玄奘从严法师学习经文,就能够升座复述,分析详尽,让众僧敬佩不已。
为了求学,玄奘跟随兄长长捷进入蜀地。他游学究通诸部佛法,声誉大著,并且就在成都大慈寺正式受戒出家了。两年后,他又东下各地,便访名师,孜孜不倦的学法。看来玄奘从小就有这种为学佛法而不懈追求的精神,拔山涉水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在东边游历了三年,玄奘又向西到了长安。他便利用长安这个“国际大都市”,学到了一些外国尤其是西域国家的佛学和文化知识,为他以后西去求学打了基础。
中土的各家佛学这时几乎已经被玄奘阅遍,为了再提高自己,也为了给中土佛教界注入新的内容,玄奘有了前去天竺取回佛经的想法。
但当时大唐边疆混乱,西域战事频发,太宗皇帝便不同意玄奘西去,任玄奘苦苦哀求,太宗就是不给他发通关令。在这种情况下,玄奘作了一个冒险的决定:私越国界!说来玄奘大师也真够大胆的,要知道,“偷渡”这事,在当时,被抓到可是会被加上“通敌叛国”的罪名杀头的。正因为如此,玄奘的西行之路上大多时候都是孤身一人,即使有人想随他同去,也因怕被株连而放弃。
日期:2012-08-23 16:39:32
这是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大师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那个时候,行程基本全靠步行,熬过西域沙漠,翻过葱岭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况且玄奘与先辈法显的境况不同,他没有一个即成的团队,更要在西域的重重关卡中孤身周旋,遇到的困难自然是相当之多的。戈壁荒凉,寸草不生,凛凛白骨,莹莹作光。玄奘后来写的《大唐西域记》对过沙漠这一段有过特别的描写,可见其中艰难是令大师刻骨铭心的。
然而有时候追求的力量就是很大的,这种力量能让人办到一些看似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所以说追求佛法就是玄奘毕生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追求的力量,玄奘大师能够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而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求学十余年,曾受教于那烂陀寺的高僧戒贤法师,也曾徒步游学于天竺各部。在曲女城玄奘参加了无遮辩论法会,所谓无遮大会,是各界佛学僧俗自由发言辩论的佛学交流大会,这个在古代的中国也相当流行,史载南北朝时的皇帝一高兴一年就主持好几次无遮大会。在大会上,玄奘施展佛学才能,一十八天无人敢辩,从此声名鹊起,威震天竺!他后来被天竺大乘部尊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被小乘部尊为木叉提婆(解脱天),作为一个外国僧,在天竺获此等殊荣,相当的不简单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