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0节作者:
秋水微之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经书踏上了回国之路。跋涉两年,大师回到长安,意想不到地受到了太宗的热情接待,而且是“通俗奔迎,倾都罢市”,长安城里这时早已传遍了玄奘大师的威名,什么“偷越国境”的事早已不为人知了,话说回来,就算有人知道又能怎样?取得真经,学贯中印,技压群雄的事迹足以盖过一切了。
太宗为玄奘建慈恩塔(即如今的大雁塔)以贮经,并且设立译经院,召集全国各地高僧同在玄奘麾下译经。于是玄奘又潜心佛经翻译,他一丝不苟,甚至有些“死心眼”,从不因佛经内容过长而删减一点原文意思,什么“叽里咕噜”的经文也照译不误,而且他严令译经的其他僧众必须这样做,有不尽意的一律重译。在此之前,很多译经师都只是取经中大意而已,相比之下,玄奘开了严格尊重原文的翻译先河,这也是大师他后来注重佛法名相的缘起。玄奘共主持译经一千三百三十多卷,这个数量,为中国古代译经数目之最多者。
玄奘还开创了中土佛教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主张尊佛法名相、重修行心识,为中国佛教的大花园又添了一株奇葩。在玄奘所译的众多经书中,有一篇流传最广的经文,即《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篇仅二百六十字,经文中举出四谛、五蕴、六根、十二因缘
日期:2012-08-23 16:43:50
玄奘还开创了中土佛教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或法相唯识宗,主张尊佛法名相、重修行心识,为中国佛教的大花园又添了一株奇葩。在玄奘所译的众多经书中,有一篇流传最广的经文,即《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篇仅二百六十字,经文中举出四谛、五蕴、六根、十二因缘等名相,表达出“般若皆空”的佛理,我们熟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经典句子便出自此经,可以说,这篇经文就是大乘佛法思想、法相唯识宗思想的浓缩,也是玄奘优秀译经成果的代表。
童年时便醉心佛法,曾游历求学,更遥往西域求取真经,苦行五万余里,是佛,给了他追求的力量;修行不苟,才学惊人,翻译真经一千余卷,更开宗传世,惠及后学,是佛,给了他一个坎坷多磨而丰富精彩的一生。玄奘,经传三藏,致使大唐法相生。
日期:2012-08-24 11:45:54
玄奘大师译《心经》原文: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日期:2012-08-28 09:07:28
四南山律祖称 律宗,顾名思义,是以着重研习与传持戒律为旨。本来呢,中国的佛教是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戒律的,出家人是“只落发,不持戒”。到了三国时候,从天竺来了个僧人叫昙柯迦罗,他看到这个现象认为不妥,翻译了《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准绳,为中土佛教创行了受戒。南北朝时,法聪律师(律宗的大师一般称律师)讲《四分律》,到唐代智首律师又总结了《四分律疏》,佛教戒律逐渐完备。太宗时,南山律师道宣正式创立了律宗。
道宣,俗姓钱,丹徒人(一说长城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当时任吏部尚书。官二代,公子哥,这样的身世真可以说是令许多人羡慕不已的,道宣从小就饱读诗书,见识过很多东西。读的书多了,对事情的见解逐渐深了,十五岁时,道宣概叹“世间荣禄,南可常保”,便来到长安日严寺学习佛法,希望能够参悟出什么。于是这位公子哥十六岁出家,二十岁时受戒并开始从智首律师学习佛教经典。
这智首律师以戒德清净著称,是当时的名僧。道宣听师傅讲了一遍《四分律》,感觉没多少内容,毕竟只是些戒律规章之类,于是恳请师傅让他去修禅。想来也是,戒律枯燥,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学律哪有学禅有意味、有嚼头呢?这时候智首律师就说了:“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不能小看基础的东西,有时候,在基础的、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反而有着深刻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我们就听到这样的教诲,话很简单、很基础,道理也并不深奥,可要真正做到恐怕是很难了。大街上有老人摔倒了,伸手去扶一下,很简单吧,可偏偏这个时候大街上的人,尤其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女,心理顾忌就来了,“小善”之为,可叹远乎!再说一些基础技艺,反而是技术的精髓所在。欧阳修的名文《卖油翁》里的老翁能够“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这样的绝技,没有复杂的程序,更没有高深的理论指导,的确是一点一滴练就的。道宣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于是在老师的规劝下虚心学律,单把《四分律》就学了二十多遍。
日期:2012-08-28 11:17:55
经过十年“寒窗”,道宣学有所成,开始从事著作。后来唐太祖“清理”佛门,许多僧人都不得已隐居在山中,道宣也在这时来到终南山,在这里潜心修行,完善佛门律法。到太宗时候,道宣主持终南山丰德寺,研究宏传佛教戒律,他在这里创设戒坛,制定佛教受戒仪式,听他讲律的弟子多至千人,从此道宣被尊为“南山律祖”,中土佛教的律宗自此才正式形成。
说来道宣又是一位佛教史学家,他完成了《集古今佛道论衡》等佛教史书,在这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的。
玄奘回国以后,道宣以长安西明寺上座的身份参加在铜川玉华宫举行的译经道场,为翻译真经也出了一份力。道宣作为律学宗师和佛史学家,秉性相当刚直,他敢于指出当时倍受王公尊崇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多是奉承皇帝之语,与出家人真性不符。事实上正是玄奘的法相唯识宗在脱离群众的情况下传四五代而衰落了;相比之下,道宣所创的律宗,求以律弘法,止恶扬善,这样有了认识基础而得以广传。
日期:2012-08-30 20:14:32
第十篇和尚也疯狂
一佛中诗书
中国的佛教可不是只出那些讲大道理、坐枯禅的大和尚,历史上不乏“视戒律如粪土”而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的和尚,他们以佛性养心、用诗书抒意,同样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鲜活的形象。他们当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书法家怀素与诗僧王梵志了。
怀素,字藏真,永州零陵人,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家。怀素十岁出家,从小除了礼佛,十分喜爱书法,他后来自己也在《自叙帖》中说“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
虽然境况贫寒,但是有了这份“颇喜”,再大的阻碍也无所谓了,没钱买宣纸,小怀素干脆就在芭蕉叶上写!他在寺院里种了很大一片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大叶子练字,后来看叶子摘下来太可惜了,就直接站在外边写在新鲜的叶子上。怀素练字十分刻苦,被他写坏的笔都是不计其数的,他便把写秃的笔埋在一块儿,命名为“笔冢”,为笔立冢,其痴迷如此,堪称古今第一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