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1节作者:
秋水微之 怀素虽然是个和尚,却不禁酒肉,但可绝不是寻常的“酒肉和尚”,与他相交的是大诗人李白、杜甫、苏涣等人,请他上座的是当世的名流贵胄之辈。相传怀素性好酒,还很能喝,酒兴起来,拿起大笔,是不分墙壁、器皿,任意挥写,狂态恣然,比晋王羲之还潇洒几分,倒与“草圣”张旭十分神似,所以时人把他与张旭并称“张颠素狂”。
怀素的字,是名副其实的“狂草”,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在《海岳书评》中说:“怀素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这可是行家的评价。怀素的好友李白也写过诗歌赞他,“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李白《草书歌行》),听来颇具武侠中的神通笔力,按意境也全是道家风采,当然这与李白诗的风格有关,但当联系到怀素这么多年的佛家禅学时,不能不说这是性空无碍的佛学思想影响潜化他的。话说回来,虽然是“狂草”,但怀素的字相较其他草书书法家的作品错漏很少,不论是小字流云的《四十二章经》、还是大字飘逸的《自叙帖》都是章法完整,也得到了后世公认。
可以说,怀素把佛法与书法联系了起来,达到了一个比羲之多空逸、比张旭多庄谨的新的书法境界。
日期:2012-08-30 21:20:25
王梵志,为唐代诗僧,黎阳人。关于王梵志,史书上几乎没有记载,近代学者是从敦煌出土的王梵志诗作和有关的传说故事中了解到他的。
传说隋时黎阳城外有个农人叫王德祖,有一天他发现屋旁的林檎树上长了树瘤,开始并没有注意,可是这瘤是越长越大,最后竟然大如斗,这还不算,过了三年,这树瘤朽烂,里边竟然出来个男婴,王德祖又惊又喜,马上把这个婴儿抱回家里抚养。这个孩子长到七岁时,得知自己是林檎树所生,便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梵天”,取养父之姓王,后来又改为王梵志了。当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这位王梵志还是相当神秘的,今人无法知道他的出身,也不知他是何时出家的。
虽然《全唐诗》里并没有收录王梵志的作品,但是从后人的评诗文章、敦煌书卷甚至日本的中国诗作记载中都可以发现他的诗。王梵志的诗走的是“通俗派”路线,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在提倡白话诗歌诗就很推崇他的诗作。在诗里,他讥讽恶吏、颂扬教化,深得平民大众喜爱,比如说“长幼同亲敬,称尊莫不遵。但能行礼乐,乡里自称仁”,颇有些教育后生的民谣意味。
因为符合大众口味,他在他的通俗诗里讲佛法就比一般和尚讲枯燥佛经更能宣传佛学义理。寻常百姓谁听得懂“之乎者也”的文章,估计听到高坐坛上的大和尚讲一句“如是我闻”就受不了了,相反,还是念念王梵志的“寻常勤念佛,昼夜爱书经。心里无蛆伫,何愁佛不成?”舒服些。因此,后世许多高僧在给大众讲经时都不忘引用王梵志的一些诗作。
胡适先生当年最欣赏王梵志的这几句诗:
昔我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佛家讲“我”即是“人”,诗里是替苦难人民抱怨,这是心怀大众的佛性体现,而文词之间也不乏一种狂气与不羁,想王梵志其人也应如斯。
日期:2012-09-02 17:00:22
二佳话僧俗交
中国古代的佛教界,应该说是异彩纷呈的,在严肃呆板的戒律以外,往往可以看到真正的、宝贵的人间情谊。和尚虽说是出家人,可毕竟也是社会上的人,他们自然有自己的交涉圈子,有志同道合的友人。在和尚的交友中,僧俗交是最惹人瞩目的,两个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能够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是不易的,于是啊,这些僧俗交的故事便能传为佳话,让后人为之附掌赞叹。
这里选说两则比较盛传的故事,一是佛印与东坡,二是重显禅师与曾会。
日期:2012-09-03 20:52:47
1.佛印与苏东坡
佛印,俗姓林,字觉老,饶州人,传说他三岁诵《论语》,五岁诵诗三千首,聪颖过人。后来他被称为金山寺名僧,所以佛印应该是在金山寺出家修行的。
我们所传诵的佛印与东坡的交游,基本上发生在黄州,当时佛印是在庐山归宗寺。而这两人的故事由于过于出名,后世多有好事者强加一些事情在他们身上,以至于今日看来真假难辨了,所以只举出两个两人交流佛法的故事妥些。
说苏轼这个大文豪对佛学也是相当感兴趣的,他谪居在黄州,闲来悟禅,这天有了灵感,就写了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诗写得还蛮有禅师偈语的意味,说自己参禅,参出了境界,思维之光竟能遨游天外,而且,“八风”都吹不动,所谓“八风”,指佛家所说的“称、讥、毁、誉、利、哀、苦、乐”八种境遇。东坡自己当时也是十分欣赏这份佳作,便让书僮带到江那边佛印禅师那里让他瞧瞧。
苏东坡满以为佛印会对自己的这首是有所赞誉,谁知佛印一看,二话没说,给后边批了“放屁”两个字,让书僮再给送回去。回来苏轼一看,很是生气,你说你不赞也就罢了,还这样评价,分明是跟我过不去嘛!于是立刻亲自渡江过去见佛印。到了佛印禅房门外,苏轼看到门上贴了张字条,上面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呵,原来佛印是在考验东坡啊!不说苏东坡心下愧疚,但说他从此将佛印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聚会游赏,颇有高士乐趣。
又有一回,东坡“出差”回来,想去见佛印,派人告诉佛印说让他以赵州禅师接赵王的方式接待自己。顺便说一下,赵州禅师,即唐末禅宗名僧从谂,与雪峰义存禅师齐名,当时有“南雪峰,北赵州”之说,他当年接待来访的赵王,没有走出山门,而是坐在禅床上没动,后世说是禅师修行高深的缘故。东坡是想和佛印开个玩笑,看他敢不敢以赵州禅师那样的高僧自居。
而偏偏佛印是走出山门来迎东坡,苏轼笑说“佛印的修行果然与赵州禅师差得远啊!”佛印一听,也笑,作了首诗: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禅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说赵州禅师太不谦虚了,怎么和我比呢,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走到哪里都不会出去,其实是自己更不谦虚!
这两个人的友谊,在于诗文互诮、机悟相承之间,可以说是“心境”之交。
记得中学有一篇《核舟记》的课文,说明代巧匠王叔远的著名作品核舟上的人物就是苏轼与佛印、黄庭坚三人,读课文时,很多人就对这位“绝类弥勒”的和尚十分感兴趣,也对他与苏东坡的故事有所了解,至于野史传闻中,更是提佛印则不能缺东坡,说东坡则不可无佛印啊!
日期:2012-09-03 21:07:59
1.佛印与苏东坡 佛印,俗姓林,字觉老,饶州人,传说他三岁诵《论语》,五岁诵诗三千首,聪颖过人。后来他被称为金山寺名僧,所以佛印应该是在金山寺出家修行的。
我们所传诵的佛印与东坡的交游,基本上发生在黄州,当时佛印是在庐山归宗寺。而这两人的故事由于过于出名,后世多有好事者强加一些事情在他们身上,以至于今日看来真假难辨了,所以只举出两个两人交流佛法的故事妥些。
说苏轼这个大文豪对佛学也是相当感兴趣的,他谪居在黄州,闲来悟禅,这天有了灵感,就写了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诗写得还蛮有禅师偈语的意味,说自己参禅,参出了境界,思维之光竟能遨游天外,而且,“八风”都吹不动,所谓“八风”,指佛家所说的“称、讥、毁、誉、利、哀、苦、乐”八种境遇。东坡自己当时也是十分欣赏这份佳作,便让书僮带到江那边佛印禅师那里让他瞧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