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2节作者:
秋水微之 苏东坡满以为佛印会对自己的这首是有所赞誉,谁知佛印一看,二话没说,给后边批了“放屁”两个字,让书僮再给送回去。回来苏轼一看,很是生气,你说你不赞也就罢了,还这样评价,分明是跟我过不去嘛!于是立刻亲自渡江过去见佛印。到了佛印禅房门外,苏轼看到门上贴了张字条,上面写着: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呵,原来佛印是在考验东坡啊!不说苏东坡心下愧疚,但说他从此将佛印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聚会游赏,颇有高士乐趣。
又有一回,东坡“出差”回来,想去见佛印,派人告诉佛印说让他以赵州禅师接赵王的方式接待自己。顺便说一下,赵州禅师,即唐末禅宗名僧从谂,与雪峰义存禅师齐名,当时有“南雪峰,北赵州”之说,他当年接待来访的赵王,没有走出山门,而是坐在禅床上没动,后世说是禅师修行高深的缘故。东坡是想和佛印开个玩笑,看他敢不敢以赵州禅师那样的高僧自居。
而偏偏佛印是走出山门来迎东坡,苏轼笑说“佛印的修行果然与赵州禅师差得远啊!”佛印一听,也笑,作了首诗: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
怎似金禅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说赵州禅师太不谦虚了,怎么和我比呢,世界都是我的禅床,走到哪里都不会出去,其实是自己更不谦虚! 这两个人的友谊,在于诗文互诮、机悟相承之间,可以说是“心境”之交。
日期:2012-09-08 20:59:07
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的描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日期:2012-09-09 13:52:53
2.重显禅师与曾会
重显,俗姓李,字隐之,遂州人。他幼时读书就是善抓重点,下笔敏捷,出家以后自然也是“很有慧根”,在听大慈寺元莹禅师讲经时,疑惑“心本是佛,由念而飘沉”,于是四处游历求学。
后来他参见复州北塔崇胜院光祚禅师,光祚是云门宗传人,当时十分有名气。重显在这里修学五年,一天,他终于将心里那个疑惑拿出来问师傅,说“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光祚没说话,却用拂子前后两次打他,这光祚禅师虽是云门宗师,却用了类似临济的教法,不过呢,谁家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显悟到了自己想悟的东西。
悟禅成名以后,重显在池州景德寺任首座。就是在这里,他又遇到了少年时代的好友曾会。
曾会走的是仕途,他博学广识,早年就有名士之称,后来也是高中榜眼,有所成就,不过他生性耿直,与当权的丁谓有过节,而被贬作了池州知州。
见到昔日好友在座上讲佛家的《般若无知论》,曾会在下边引《中庸》里与佛经契和的话询问解释,重显先是有些惊讶,定睛一看是曾会,不免点头微笑,给他讲了两者不一致的道理,曾会问,那不一致便如何,重显就弹了一下手指,曾会会意一笑。两人相叙,自是一番感慨。
曾会想推荐重显去灵隐寺,他专门写了封信让重显带着去见方丈。重显倒是真去灵隐寺了,不过没有出示他的推荐信。三年后,曾会去灵隐寺找老友,可方丈却说没印象,最后他们是在成百上千的普通僧众中找到了重显。
曾会知道,重显历练了这么多年,需要一个传法布道的机会,所以之后又推荐重显作洞庭山翠峰禅寺的主持,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迎请著名禅师上禅院当主持的风气,而重显也表示接受这个传道机会,作了三年主持。
曾会为官清正廉明,可偏偏不能得志,这好像是大部分宋代忠臣良将的宿命,不久他又被调到明州。曾会遣使者又接重显去作雪窦寺主持,重显便辞过洞庭信众,追随好友来到了明州。重显禅师主持雪窦寺,实行仪规,寺荣大化,各方僧人参谒者日多,为后人称“云门中兴”。
重显对曾会,也是老友情重。曾会后来再被贬到越州时,重显亲自将他送至,开导陪伴了十多天才回去。
两人常有书信来往,交流心得,确为乐事。在明州时,有一日重显化缘入城,顺便去拜会曾会,可到了曾会府上才知道曾大人出去忙公务了。于是他给曾会留了首诗:
碧落烟凝雪乍晴,住山情绪寄重城。
使君道在未相见,空恋甘棠影里行。
曾会回来,也给重显寄去了一首诗:
劳劳世务逐浮沉,一性澄明亘古今。
目击道存无阻隔,何须见面始知心。
值得一提的是两首诗里都谈到了“道”,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这两人,道虽不同,情却是真的。虽说一个学儒一个学佛,但弹指一挥,不过相视一笑而已。而真情挚谊,互勉相助,才是感人处。
日期:2012-09-23 22:31:49
三武僧传奇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一提到“武”,我们不禁会想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传说,“学武功去少林寺”也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事情,那么,少林寺作为佛教文化活动场所怎么会跟“武”联系起来的呢?
这事还得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魏书》里记载到:“(孝文帝时期)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供)给衣供”,原来少林寺是为这位叫跋陀的西域僧人而建的。之后禅宗始祖达摩也来到嵩山修行,故而禅宗便与少林寺结下了不解之缘。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曾邀请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了少林拳谱,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所以少林寺逐渐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少林寺因而能吸收各派武艺、博采众家之长。少林武术最终成为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据统计,其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
少林武僧的故事自古传唱,我们最为熟知的应该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了。
话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天下豪俊并起,诸侯各霸一方,战乱是连年不断。当时王世充霸占洛阳,自立为帝,还弄了个国号“郑”,其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这叔侄二人自然作为“大反派”,是李家父子统一天下的一大障碍。说洛阳城郊十五里的柏谷庄的少林寺田地住着昙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个武艺高强的和尚,有天他们无意中听到唐王李世民被王仁则暗捉的消息,毅然前往援救。这十三武僧深入险境,与王仁则斗智斗勇,终于降服王仁则,救出了李世民。具体的传说故事版本很多,小说、影视作品里都有生动精彩的描写。总之这些武僧的名气是一夜之间爆红,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不忘当年之恩,重赏少林寺僧,赐给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还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十三僧里的昙宗被封为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
不管这个是不是有添油加醋的成分,少林武僧的实力总是不能够小觑的。少林寺达到极盛时,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就有五百多人。这些僧兵并不只是安寺护院,很多也曾从军打仗,书写了无数传奇。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狂,经常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少林寺以月空为首的三十多个和尚应召组织了一支僧兵队伍,开赴松江前线御倭抗敌。在战斗中,武僧奋勇当先,英勇杀敌,击杀倭寇甚多。可惜后来寡不敌众,这三十多位爱国武僧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为少林寺谱写了光荣的篇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