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3节

作者: 秋水微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武僧传奇不只限于少林,佛门之中,武者亦是正者。清末辛亥起义,阳夏一战,归元寺成了民军战时总司令部和粮台、后勤机关所在地,寺院云岩长老亲自率领武僧奔赴前线与清兵英勇作战。民军撤退在之际,不得不焚毁归元寺,免储存军需落于敌手。大火中,云岩长老殉法。
  这样说来,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也不是只在口耳、文字中相传,少林就有以禅入武,习武修禅的“武术禅”的说法。虽然那些武僧中的牛人的名字没有留下几个,但是他们的传奇故事和武功实力却被人们接受和敬仰。
  日期:2012-10-02 22:13:37
  第十一篇融通各家的明代四大高僧
  一由分而融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直有一种“融通”的趋势,所谓“融通”,我们在这里是用这个提法来概括“寻共同点,以兼容并包,乃至化而出新”的思维方法。
  老子思考宇宙,提出了一切事物的本源——道,但是同时也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其人,后来被尊为道教的始祖,其“出关”的事迹也被神化,仿佛是说“天道”与“人道”存在着差异,人要“修仙成圣”才能达到“道”的境界。其实我们联系老子的真实经历细心来看,他老人家当了一辈子图书馆馆长,晚年辞却一切事务,骑上青牛,潇洒西行,这是一种追求,对自由、对自然人生的追求,既然人与天地同大,就当有通于自然的生活了,这才是他融通思维的所得。

  孔子的理论来源于周易和周礼,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和思维融通,提出了旨于“仁”和“礼”的儒家思想。《易》告诉世人,天地万物处于变化之中,孔子便将如何处理人事的变化作为自己的追求,奔走游说,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有这种思想、这种精神,才成就了孔圣人的光辉。
  后来的荀子,融通法儒,提出“人定胜天”;韩非又融通荀子、商秧的思想,提出“法术势”并行的主张。道教创立、佛教传入后,哲人们便在做释道儒三教合一的融通工作了。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则贯穿了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儒道两家起源于先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思想的根,在秦汉两代时此消彼长,尤以儒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汉时佛教传入,到魏晋南北朝时“三教”这个词便正式产生了。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得出结论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的确,“三教”文化碰撞在唐宋时期十分频繁,而“三教”的发展也在互相借鉴融通中快速进行着。

  到了明代,理学、心学兴起,很多大儒都是通晓佛道,兼听融会,这为三教思想在理论上的进一步融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是“三教合一”的说法在明代正式出现。
  日期:2012-10-3 20:50:00
  言归正传,再把视角移向那些为融通各家而付出努力的佛教牛人。
  《三国演义》开篇词说“这天下大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基本上也可用这句话来形容。经过汉魏南北朝的发展,唐代是盛极而分的时代,各宗纷起,百家争鸣,争过了两宋,诸位高僧便在会通各家之中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了。
  话说明代有这四位高僧,他们的“高”,就在于他们能在兼通各宗理论的情况下阐示出新的东西,而且,他们更是“出其相外”,做了许多“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工作,令当时的大儒名士以及后来支持三教合一的学者大为赞叹。所谓“厚积薄发”,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创新对于文化思想来说可是个好东西,往往能让人在新奇之中产生好感,而心甘情愿地接受去它,甚至发展它。当年的四大高僧,履历丰富,集思广益,在修行教化中著书立说,他们不论是在教内僧众还是在儒道各家眼里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这四位高僧分别是莲池铢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和藕益智旭。
  日期:2012-10-04 20:47:45
  二莲池与紫柏
  莲池袾宏,俗姓沈,自号莲池,晚年住在云栖寺,所以又被称为云栖禅师。铢宏前半生几乎都在学儒,他少时就以孝著称,还在十七岁时中了秀才,可谓是“学行兼优”。然而造化弄人,近而立之年时,袾宏连遭丧父、失儿、悼亡和丧母的人生大悲之事,如此打击,让他心灰意冷,在三十二岁时毅然出家了。
  “心灰意冷”并不能作为出家的借口,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没有一份虔诚的学佛,并不能得到什么的。祩宏很快将全部信念投注于佛法修习当中,他开始游学各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经过一番积累,袾宏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他是“主以净土,而冬专坐禅,余兼讲诵”,决定归心净土而兼重禅教律。

  在祩宏大师的理论体系中,禅和律成了净土念佛理论的原因,“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这无形中提高了净土法门的地位,所以袾宏对于净土一脉可谓是功不可没,后世便尊他为莲宗第八祖,要知道,自唐末至明,净土宗,也就是莲宗,基本就没出来过“祖”级别的人物。其实不仅如此,这位云栖禅师在禅宗和律宗方面的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后世称他是“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确实是莫大的荣誉。

  袾宏也强调“三教一家,理无二致”,认为佛能“阴助王化之所不及”,儒能“显助佛法之所不及”,联系他在儒佛两方面都有相当高造诣的人生道路,我们不难理解他能有这样的看法和理论,而这种理论恰恰是符合学界融会贯通的发展规律的。袾宏大师留下了颇多的文学和佛学作品,以三卷《竹窗随笔》最为著名,《竹窗随笔》里记述了大师对禅净、儒佛的看法和对当时宗教界的评判,这些让后来的学者能够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日期:2012-10-05 20:36:34
  紫柏真可,俗姓沈,号紫柏,吴江人。真可年轻时志气不小,他想当一名游侠,而且十七岁时就离家出走,仗剑远游于塞上。想当年,号称诗仙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就是二十五岁仗剑出蜀,云游天下;当代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当年也是少年出游,怀着一腔热血遍访名山,想学到“飞剑之术”以救国家。所以这位真可大师应该也是颇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潇洒清逸、锄强扶弱的侠气作风颇具热情。

  话说年少气盛的真可仗剑游历了有三年,这天到了苏州城里,遇到了在此弘法的虎丘明觉大师。正如当年慧远初遇道安大师,不知这位明觉大师用了什么方法,令真可大为佩服,从此步入佛门、剃度出家了。于是真可开始闭门读书,研究各家思想,当然这里的“各家”主要是佛教的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等教内宗派。
  后来真可又开始游历,不过这回是为求学佛家“合宗法门”,他躬身学习了法相,又转而学了禅宗。
  真可学禅,提出了重视文字的理论,与当年六祖“不立文字”的禅观相悖。他认为“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此从凡而至圣者也”,文字确实对于佛义的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对于真可大师是否过于强调文字对禅悟的重要性,便不敢妄评。
  真可也是赞成三教合一,他曾经称儒家的“五常”为“五如来”,也用一些佛教的理论去解释另两教的思想,是“横口所说,无挂碍,无偏党”。
  史料记载,真可大师“足迹所至半天下,无论宰官、居士,望影归心,见形折节者,不可亿计”,可见他在当时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