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第4节

作者: 明朗之阳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范仲淹经过努力,在1015年就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副宰相,推行庆历新政,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范仲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与他自觉地通过各种不利环境的考验,来挖掘寻找良知中的力量分不开的。
  日期:2012-09-04 09:39:49
  良知即是“道”,也是每个人的“本心”,它无垢无净,不增不减,妙用无穷,能感通万物,是应变之枢机。如能善用之,就能帮助我们成就一番惊人的事业。不过遗憾的是,我们的“本心”却往往被各种尘埃遮蔽住了,成为了一颗不为常人所知的“宝珠”。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不虚度一生,就要通过精神上的磨练,不断拂去那些尘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这样就进入超越世俗的更广阔、更自由的境界,表现出更高的智慧和才能。
  这是一个寻找良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动心忍性的过程。

  所谓“动心忍性”,并不是要求我们面对那些艰难困苦之事,皱着眉,苦着脸,咬牙切齿地拼命忍着心里的愤懑之情。
  而是把天地间的各种事看成是一个大洪炉,自己如同一块粗铁,在里面接受烈焰、钳锤的煅炼,要打造一把宝剑一样。每一下的打击,都会使自己的心性更精纯一点。
  拥有这个信念后,不但不怕苦,还唯恐火力不足、锤打的力量不够,任凭它在别人看来如何痛苦难堪,我只是待之以性,而不待之以心而已。就是说不以感官之心去分别各种遭遇,而是以本来的生命之性去体验、契合它。
  具体来说,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超然独立于各种境界之外,不生不灭的。只要能把持住自己,任凭什么痛苦来袭,认定那只是感官的感觉而已,与自己的“本心”并无关系,这样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侵入不了自己的内心。
  不论事情多么繁杂艰苦,我就是保持“本心”不动,把分别、计较之心高高挂起,怡然自得地观照内心,心平气和地去做事,以此考验自己的心性修养程度。这个过程就是“动心忍性”。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沿着山溪寻去,一路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源头,山已穷,水已尽,但当你静下心来,打量四下,却发现早已有氤氤氲氲的云雾在山腰冉冉升起,这是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
  磨练心性也是如此,当历经了当初的烦躁与不适的感觉后,观照到十分纯熟,已超越喜悦与痛苦时,一种心灵上“空无一物”的虚无状态便会到来,生命中的祥瑞之云就会在心中生起。
  到了这时,就会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真正毫无牵挂的真实感觉。这种感觉出自内心深处,能使人有一种源于生命本真的自信。
  达到此境界,心灵清澈灵明,能应万物之变,不管在何时何处,你都能获得来自“本心”的力量,顺应规律去应对当前的事情。
  只有经历千锤百炼,心灵才会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一个飞跃,进入全新的天地。

  日期:2012-09-04 17:57:16
  略谈心学的意义和价值
  心学是儒家学说的一株奇葩,萌芽于宋朝的周敦颐(《爱莲说》的作者,理学、心学的开山鼻祖),明朝时,王阳明先生总其大成,开创出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心学一派。日、韩等国的不少人也也深为推崇心学。
  儒家的学说,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学说,强调在修身齐家、平治天下的过程中磨练身心,彻悟心性的本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心学作为“承传道统”的心灵学问,自然也不例外。在这种观点看来,凡间诸事,世间百艺,其目的都在于调习此心,使心灵渐趋宁静,让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另一个“自我”显现出来。那个隐藏的“自我”,才是真我,认识到这个真我,才明悟人之所以为人处,才能懂得人在这个世界的真正地位和价值。

  可以说,“内圣外王”理论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特色,也是儒家与其他传统理论相区别的地方。“内圣”,就是一个人要练好“内功”,在自己的心内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涵养,领悟天地宇宙间的规律。“外王”,就是一个人经过修养身心,心灵安定了,获得了一种超于常人的智慧,就可以用来在社会上做一些事,辅助天地化育万物。

  我们普通人自出生以来,由于受到七情六欲的干扰,思想混乱,杂念纷纭,本来具备的灵动智慧被遮蔽住了,常常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对自己的情绪也难以掌握,所以经常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尽管有美好的愿望,却总是满足于找借口,得过且过,不敢起而行之,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即使采取了行动,却又因为各种人性的弱点,导致事倍而功半,工作效率很低,最终功亏一篑。

  儒家的“内圣”修养,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心灵,本来就有无穷的智慧,本来就有无穷的能力,只是因为被各种尘埃蒙味了,不能显现出来而已。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在工作和心灵的安静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让心灵只停留在此刻,让真心任运自然,活泼无滞。
  这个“真心”,即是良知,即是天理,即是“道”,乃万物之本体,为智慧之源泉。唯有用“真心”做事的人,才能乐在事中,不因物喜,不因己悲,做什么都能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唯有“真心”显露,才会心安理得,获得一种恒定的安宁心态。
  不少人有这样的看法,他们说: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成功人物,他们不知道心学为何物,但他们也获得了成功。如此看来,心学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
  的确,在王阳明之前,在心学诞生之前,或在王阳明之后,有很多人甚至连儒家学说都没听说过,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些人的成功,只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功,只能说他们成就了一番世俗的事业,获得了钱财,或在事业上做出了超出常人的成绩而已。而且,即使你功高盖世,钱财堆积如山,其荣耀富贵也不过短短数十年光景,他们的心灵又在何处安顿?
  而且,大多数人的“成功”,是建立在身心撕裂的基础上的。在对物欲的追求中,我们迷失了自己,成为了金钱、物质的奴隶,不知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到头来,我们除了获得金钱及一些庸俗的“享受”之外,却一无所有,没有真正成为一个“人”,甚至没有真正地“活”过,这不是很可悲吗?
  心学的可贵之处,不仅是要做成一点事,还要获得心灵的提升,在更高的一个层次看待生命。“事上磨练”是其入世的态度,“变化气质”是其修养的目标,“心即是理、人天合一”是其要达到的境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抱持一种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人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苦苦磨练中澄清妄心,去尽杂念,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胸有境界气自华;“水流花开,无处不是天机”,动以修身,静以养神,悟到极处,与天地化一,齐万物同观,心即是道矣。
  日期:2012-09-05 12:33:0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