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06 10:39:08
第二章 临渊峙岳稳如山
本章要讲解处于何进的处境时的破解之道,不妨从后面的三国故事开始。
董卓虽然攫取了袁绍的胜利果实,在中央把持了高位,但是在地方上,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已经掌握了各地实权。
所以,袁绍离开京城后,士人集团组成反董联盟,共有十八路诸侯(实则只有十三路)参加,推袁绍为盟主。
可惜,反董联盟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当十八路诸侯会师以后,却是“日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聚众享乐。
对此情形,曹操十分生气,他与好友鲍信带领手下军队追击董卓,结果大败而归,甚至差点被杀。
曹操失败回来以后,对袁绍愤愤不平地说:“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这条建议是被后世人公认的优秀反董计划,也是曹操的支持者将曹操列为英雄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就从这条建议开始进行分析。
这条建议,笔者也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袁绍等诸侯,一定是不会执行的。
日期:2013-09-06 10:48:53
这条建议是被后世人公认的优秀反董计划,也是曹操的支持者将曹操列为英雄的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就从这条建议开始进行分析。
这条建议,笔者也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袁绍等诸侯,一定是不会执行的。
但是,这条建议里面什么都提到了,就是没有提到一点:曹某人该干嘛呢?
那么我们分析下曹操当时的情况吧。曹操当时从京城逃离出来的情况是:
1、无官,他原来的官职已经被朝廷(也就是董卓)罢免;
2、无钱,他起兵的钱是找一个叫做卫兹的人赞助的;
3、无权,曹操响应反董联盟(《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发矫诏,实际上不是,历史上是东郡太守桥瑁以三公名义上发出的),曹操只能挂名在他好朋友张邈下;
4、无威望,曹操是宦官之后,被当时的士人瞧不起;
5、少兵,曹操只有民兵五千,和其他诸侯相比太寒碜了。
换句话说,曹操此时的角色,不过是一个能够在大会之上说得上话的愤青而已。
我们在看这条计划的可执行性:谁出力,谁受益,有什么风险?
谁出力?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
谁受益?1、皇帝。2、百姓。这两者都会从董卓的残暴统治下解救出来。那么十八路诸侯呢?如果他们打赢了,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东汉的政治格局是,皇帝下面是五府(三公、太傅、大将军)掌政,如果打赢了,这些诸侯可能会成为京官,但是不太可能成为五府,把持朝政,顶多只有袁绍或袁术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大将军之类,去五府把持朝政,名额极其稀缺。他们当时事实上已经是各地的地方长官,实权在握,级别仅五府之下,实惠远比京官要多。董卓就两次拒绝朝廷的任命,而坚持呆在地方上,而刘璋的父亲刘焉则主动跑到益州去。所以打赢了对十八路诸侯没有什么吸引力。
有什么风险?董卓手下的凉州兵是天下精锐。当时三大主力军是:董卓的西凉军、公孙瓒的幽州兵和孙坚的荆州兵。当时董卓入京,只带有三千人马,但是他不但吞并了丁原的部队,还吞并了原来的京城部队。十八路诸侯的兵虽有十万之众,但是因为是临时拼凑的,不过是乌合之众。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从主观角度上来说,十八路诸侯是没有出兵意愿的。
日期:2013-09-06 15:10:34
第一章有一段话漏了,现在补上。漏了好大一段。我再请管理员改正,怪不得读起来不通顺。在2013-09-02 15:11:38这个时间点之后加上这么一段话
如果真的这么看,那么只看懂了袁绍的计策的第一层,袁绍之阴狠,岂是他人所能及?
我们在看待任何计策之前,首先要考虑到计策人的立场。袁绍何许人也?袁绍已经隐然是当时士人之领袖。年轻的袁绍之所以成为新一代的士人领袖,原因有三:首先,袁绍的家族背景深厚,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其次,袁绍仪表堂堂,而且礼贤下士,当时士人争相依附。第三,袁绍的道德名声非常好,母亲死后,守孝三年,而且还为早死的父亲追加守孝三年,一共六年。
其次,要考虑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东汉政治舞台的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和士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