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略分析第一书》
第6节

作者: 一笑扬天1982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三,看当时的力量对比。外戚和宦官的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央,而士人的力量主要分布在各地。在中央,为了平衡外戚的力量,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位列第二,仅在大宦官蹇硕之下,而何进杀死蹇硕之后,袁绍位列第一。袁绍鼓励何进消灭宦官集团,受到重用,被封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在中央最有实权的军职,负责首都和首都周围各郡的军事指挥,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和周边各省戒备司令,还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司隶校尉地位极其特殊,持有皇帝授予的符节(所谓持节),同时还掌握1200人组成的秘密警察部队,小官可以无需审判,直接杀掉,大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换句话说,袁绍已经是当时中央最具有军事和司法实权的人了,他只有一个名义上的上司——大将军何进。

  有了这三点,我们再来看袁绍的计策。袁绍作为当时士人领袖,理所当然地要推翻宦官集团和外戚的统治。所以,袁绍极力怂恿何进消灭宦官集团——而且袁绍的态度极其坚决,是要消灭所有的宦官,何进在遭到太后反对后,只想消灭几个为首的宦官示众,遭到袁绍的坚决反对。如果何进禁不住袁绍的建议,将宦官集团彻底消灭,那么士人集团的一个敌人就被消灭了。而对于糊涂大将军何进,士人集团有这个何进言听计从的袁绍在他旁边,还怕消灭不了他吗?

  既然何进犹豫不决,袁绍就提出了这条被所有人都认为是馊主意的计策——招军入京。各地军队纷纷入京,动作如此之大,不可能隐藏,宦官集团必然要抢先下手,那么就会杀害何进。何进一死,袁绍就会以为何进报仇为理由,将彻底宦官集团铲除。所以,士人集团的两大敌人外戚、宦官全被消灭,而士人领袖袁绍,自然成为东汉帝国统治的核心,操控幼小的皇帝和软弱的太后于股掌之间,成为像霍光、王莽一样的权臣。

  日期:2013-09-06 17:03:02
  然后,再从当时天下形势来分析。
  东汉王朝,外戚和宦官集团轮流把持朝政一百多年,士人集团受到排挤,人民受到荼毒。而外戚和宦官之所以得势,完全是因为皇帝。所以,士人集团早就不愿效忠东汉王朝,但是无人能够完成突破。正如在《续汉书?百官志》梁刘昭所注:汉灵帝“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当时许多地方大员,更愿意的是保境安民,比如刘表、刘璋、陶谦、张鲁等人,而不是去支持那个怎么都不争气的朝廷。

  所以说,东汉王朝的覆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心所向,但是局限于封建王朝,无人能够从理论上突破,但是人们会在行动中自然地加以抵制。
  以上只是就事论事,我们再来看看十八路诸侯这种“安如泰山、置酒高会”的做法,在现实中又将如何。
  笔者不得不先提出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结论:十八路诸侯这种位高权重且置身事外的方法,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证明,从竞争的角度来说,是十分正确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两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在战争前期都是保持中立,贩卖军火给战争双方,大收渔利,在后期才出兵,结果从世界的边缘角落,成为世界中心,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多方利益进行纠缠的时候,后动手的人会获利。
  当世事纷繁芜杂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沉着少动,以待事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不变应万变”。

  日期:2013-09-06 18:48:27
  当世事纷繁芜杂的时候,最明智的办法是沉着少动,以待事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不变应万变”。
  在中国古代,有位名将,也正是使用了这种方法。他镇守边关,但是对于匈奴的抢劫不闻不问,做缩头乌龟,国家认为他在玩忽职守,把他撤职,换人镇守。这个继任的人对匈奴的抢劫予以反击,结果遭受大败。国家痛定思痛,重新启用这位名将。名将提出,要继续做缩头乌龟,国家同意了。这位名将做缩头乌龟许多年,放纵匈奴的抢劫,甚至命令:“谁敢去抵抗匈奴,斩。”但是,他暗地里训练军马,边防将士兵精马壮。直到几年之后,这位名将才开始反击。他让百姓出城放牧,引诱敌人来抢劫。敌人开始以小股士兵试探,名将佯败,于是匈奴大举进攻。名将巧设伏兵,大破匈奴十万大军。匈奴元气大伤,此后数十年不敢南征。这个人,就是赵国名将李牧,不世出的天才。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危机,每逢国破家亡的时候,我们的人民往往悲痛地发现,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竟然是“不动如山”。
  无论人民多么愤怒,不管天下败坏到什么程度,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最后往往能够得到小集团的胜利成果,例子就不举了,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
  不仅中国如此,其实世界各地大致如此。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美国的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地美、房利美破产,许多银行破产,大量民众无家可归,华尔街大量公司破产,但是毫不影响华尔街高层的高分红。
  前不久笔者读了一条新闻,从金融危机至今,富裕家庭的资产增长28%,而普通家庭则跌4%。当整个世界陷入危难的时候,偏偏总有一小群人发财。
  马云曾经向李嘉诚请教做生意的经验,李嘉诚说:“你一定要有一门生意,哪怕天塌下来都不怕。”李嘉诚也多次说:“我的成功来源于保守。”

  有句话说:“富贵险中求”。但是,笔者告诉你,大人物从来不主动冒险。在整个三国史中,大人物没有依靠主动冒险的奇谋妙计而成功的案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