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航海史》
第8节

作者: titanjack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考古发现中可知我国汉代就使用先进的造船技术,采用横隔舱的造船结构了。从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东汉陶船模与1974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船模上可以看出,船的甲板下在前、中、后建有三个舱。从广州陶船模上可以明显看到从船首到船尾有八个横梁,船的两侧设有顺船身纵向铺设的木板,作撑篙用的左右两边走道。有舵锚。由于在甲板上建有舱房,舱房的左右两壁都压座在两舷上,因此前后两壁之下必须有横梁支持它的重量。三座舱房的前后壁各压座在一根横梁上,这就用了六根横梁,余下的两根中,按木船的一般建造模式,其中的一根是船首的龙梁,另一根是船尾的断水梁。这正好共用八根横梁。每根横梁之下正是木船建造中加固横向强度的框架,架上再附钉上横向木板构成的隔舱板。八根横梁说明有八副隔舱板,它们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舱(船舱)。这就是用横梁和隔舱板形成的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船在航行时,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进水的船舱可以抓紧时间抽水、堵塞漏洞和进行其他修理,并不影响船的继续航行。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缝隙处以桐油灰密封,船体被加固,在大风大浪中航行增加了船舶的坚固性和行驶的安全性。

  船首舱多作储存帆、缆索等航海工具物品之用。船尾舱多作为厨房。此外还有七个正式舱室供使用。
  横隔舱的造船结构,是我国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后世造船,船体不管如何分舱,但都沿用了中国古代造船借分舱抗沉和加固横向强度的设计原理。
  (7)汉代的木板船
  据对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出土的龟甲上甲骨文卜辞中"朕"字的象形文字考证,说明中国当时已使用需要艌缝的木板拼装船。战国时期(公元前310年前后)中山国都城灵寿遗址游艇的出土,证明该艇已经用铁箍联接船板,可见在公元前中国木板船已经普及。迄今出土比较完整的木板船均是在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并收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2.7.2 航海知识
  汉朝航海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航海知识的累积,特别是天文气象方面。
  汉初.在天文方面已有了很高的成就,如太初历(后改名三统历),已具备了气朔、五星、交食周期、闰法等内容,并设计了在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农历中一直沿用到现在。汉代天文学的成就,为航海天文导航提供了条件。今见《汉书?艺文志》所载的汉代天文书籍中,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慧虹杂占》十八卷。这些标有“海中”二字的书籍都是航海专著。《汉书》补注引于应麟的见解说:“《后汉书?天文志》注引海中占,《隋书》有海中占星图、海巾占一卷,即张衡所谓海人之占也”:指明海中占星,是舟人专用的书。这类有关航海天文和航海气象的专书,在汉代竟多派一百三十六卷。

  在古代无风不航海,对风的观察也是极为重要的,到了汉朝已经累积出了丰富的知识,制作出了多种测风仪。测风仪也被运用在了船舶航行中,叫做“伣”,后世船上的“鲤鱼旗”就是伣的改版。在汉代已经能对季风知识充分掌握,夏季梅雨后的东南季风叫作“舶掉风”。
  日期:2012-04-06 17:34:09
  2.8.1老牌港口的演变
  番禺(广州)是先秦建立的南方口岸,是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受到当时航海技术限制船舶从广州出发后,还无力渡过海南岛东北角的木兰头急流和东南侧的七洲洋,对于当时的航海从业者有“上怕七洲,下怕昆仑”这一说法,足以见得当时从广州到七洲洋航程的危险性。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平定南越后在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设立了合浦郡,作为港口合浦、徐闻并没有同其他内河连接,陆路交通也难以抵达,不具备作为货物吞吐集散的功能(集散地交通网必须发达)。

  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雷州徐闻县,本汉旧县。。。。。。汉置左右侯官,在徐闻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徐闻港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船舶做补给(当然少部分的进出口货在此中转)。当时船舶连续航线的能力有限,因此从广州航行到琼州海峡需要数日时间,到徐闻港补给后开往合浦港,然后经交趾、日南,开始沿岸远航斯里兰卡。

  广州港自三国以来,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从广州沿海航行到中心地区较近,交通方便,因之广州港的低位不断提升。由于造船水平以及航海知识的累积,到三国时间,东吴的船舶已经具备了持续远航的能力,广州出发,不再沿岸穿过琼州海峡,而是经海南岛以东和西沙群岛海域,直航东南亚各地。
  2.8.2新兴港口
  除了春秋战国秦兴建的一些港口,在两汉六朝期间也陆续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港口。
  (1)
  日南
  日南郡是汉武帝设南海九郡中最边远、最南的一郡。日南就在今天越南的广治省地区,在汉代把日南作为国土的最边境,称为障塞(边境边防)。船舶从番禺(广州)、徐闻、合浦出发一直航行到日南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远洋航行。
  马石津与三山浦
  马石津就是今天旅顺,三山浦即大连。马石津港地处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上,正与山东登州隔海相对,是联系、捍卫中原和东北的军商要港。自开港以来,历经各代,相延两千余年而不衰。三山浦是以大连湾口处的三山岛而得名。是自汉代以来,从山东通航东北,朝鲜和日本的必经港口。

  日期:2012-04-07 15:10:12
  第3章唐宋时期航海
  唐宋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最繁荣的阶段,此时中国同日本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同南洋的贸易延续之前的良好态势,同阿拉伯帝国一起将亚非的航海推向了顶峰。
  3.1 唐宋外部贸易环境概述
  公元676年,新罗崛起,统一了朝鲜半岛,结束了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政治局面稳定后,新罗便开始同中国、日本的正式海上通商。日本此时处于从奴隶制像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645年孝德天皇即位,他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极力推崇学习唐朝制度,这段时期日本的留学生大量来唐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技术。东方其他的邻国由于经济贸易文化的要求也大量同中国海上通商。

  阿拉伯商人还是在阿拉伯半岛经营驼队运输,他们将中国船队运到也门的丝绸制品、瓷器、印度的香料运输到红海及地中海沿岸。但处于东西交界处的阿拉伯经常受到东罗马和波斯的侵略,632-634年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建立了阿拉伯帝国,伴随着宗教的传播和不断的对外扩张,在第二任首领哈里发欧麦尔领导下阿拉伯帝国成了一个横跨亚非的大帝国。651年中阿帝国建交。750年阿拔斯帝国(黑衣大食)建立,此时阿拉伯帝国到了鼎盛时期,商人随着军队的扩张进去到了帝国的各个区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阿拉伯海商也来到了中国,阿拉伯船舶东行与中国船只的西行形成了对流。762年,阿拔斯迁都报达城(巴格达),这里很快成为中国印度商品的集散地,甚至还有专门的中国商品市场。大批的商船行至中国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来收购中国商品。

  日期:2012-04-10 20:23:03
  3.2 唐代的航线
  3.2.1广州通海夷道
  唐贞元年间(627-649),对地理学很有造诣的宰相贾耽(730-805)在《海内华夷图》记录了几条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一、营州(今辽宁朝阳)入安东(今辽东)道;二、登州(今山东烟台)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夏州(今陕北横山)塞外通大同云中(今山西大同)道;四、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入回鹘道;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今越南河内)通天竺道;七、广州通海夷道。其中尤以第五道和第七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通海夷道”的具体走向如下:从广州启航往东南方向,200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这里是珠江口海防重镇,唐朝驻有水师。出屯门,扬帆向西,两天后到九州岛石(今海南东北海域七洲列岛)。转而向南,两天后至象石(今海南东南海域独珠石)。又向西南航行3天,到达中南半岛的占不劳山(今越南岘港东南占婆岛)。又南行两天,至陵山(今越南燕子岬)。又航行1天,抵达门毒国(今越南归仁)。又航行1日后,到达古笪国(今越南芽庄)。再航行半天,可以抵达奔陀浪洲(今越南藩朗)。又航行两日后,到军突弄山(今越南昆仑山)。又航行5日,进入马六甲海峡,海峡南北百里,北岸有罗越国(今马来西亚南端),南岸有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南部巨港)。由佛逝国往东,航行四五天,至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

  日期:2012-04-11 21:19:43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