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密码——中国人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中国历史)》
第46节作者:
冰原极光 日期:2013-09-08 15:05:02
5.明朝和清朝(1368年~1911年)
如果明朝有高效廉洁的税收体制,那么也会挺过白银紧缩的难关。很遗憾,明朝没有正确的财税观念,也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税收体系。
正确的财税观念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向百姓收取足够的“民脂民膏”,然后把钱花在百姓需要的公共服务上,(而不是少数人的花天酒地上),恰恰是服务型政府的一种“劫富济贫”的义务。今天,发达国家的纳税额度都很高,因为国家需要大笔税款用于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然而,朱元璋把向百姓收税看成是“管理型政府”的一种罪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因此,明朝的税负非常低。正常年景全国竟然只有400万两白银的财政收入,仅够维持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根本无力投资像兴修水利一类的公共服务。
财税观错误,当然也就没有正确的财税体制。明朝由各地县令负责收税。那时县衙里的官吏很少,工作压力很大。明朝税收以农业税为主。因为农业税的收取成本是最低的。胥吏只要拿着官府的土地账簿,向村里的甲长要钱就可以了(明代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保甲制”)。老实巴交的农民,对税吏不敢多言。所以,每年能够收取200多万两的农业税。
而工商业者流动性大,税款还特别不宜核算,商人又多是狡诈强豪之人,对收税反应激烈。明朝后期曾发生过收税的太监被杀死的事件。而且,科举制的实行,让出身商人家庭的举子大量入朝为官。形成商人集团代言人“东林党”。顾宪成、高攀龙等都出身商贾之家。这些官僚也是向工商业收税的最激烈的反对者。工商业尽管利润巨大,收税却非常低。江西省一年的茶税,在东林党的操纵下,一年竟然只有17两!月港、澳门两个主要外贸港口,每年各自仅有2万两关税。无论古今中外,盐税都是最重要的税收。“大农课盐析秋毫”,可是明朝全国的食盐只有1/3被课了税,2/3的市场被私盐占领。盐税损失严重,每年只有130万两税收。皇帝每次试图提高工商业税率,东林党就会跳出来满地打滚。对工商业的税收,与其惊人的利润不成比例。而朝廷只看到了对工商业收税的困难,而没看到对农业收税的危险。
税率低不等于百姓负担低。为了养活衙门里的胥吏,各地政府巧立各种名目来敲诈勒索。包括斛面、折变、科敷、抑配、赃罚,火耗,鼠耗,雀耗......纳粮以后,向京师或九边运粮的费用也由纳税农民承担。一路上因为老鼠、麻雀损失的粮食,都由官府提前收取。有一些潜规则很可笑,比如“淋尖踢斛”。老百姓向官府交粮食,在称量的时候,官吏会向容器踢上几脚。撒出来的谷物,不许农民扫回去,由官吏们私分。明朝最高效的税务官,竟是万历皇帝派出去的太监。
无法开源,那就节流吧!如果明朝政府没有太大的财政负担,那么明朝也可能挺过这一段萧条。可是冰冷的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明朝末年,恰恰正是用钱的时候,开支直线上升。尤其以供养皇族、九边军费为最。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让明朝财政焦头烂额,政府终于破产。
朱元璋对自己的后代特别慈爱。立国之初,朱元璋规定所有皇子皇孙不必从事任何职业。皇族都由国家供养,无须为生计发愁。一生都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皇族自十岁起就开始领十分丰厚的工资,结婚的所有花销、死后的丧葬费都由政府负担。藩王还用各种方法占有大量土地。皇族土地的总面积,天启年间已达5000万亩。山西全省的好地,几乎全为皇族所占。河南土地“半入藩府”。福王朱常洵还得到了四川的盐税,而这笔钱原本是重要的军费来源。
由于皇族不得从政,也不能从事任何职业,生儿子就成了他们的主业。因为多生一个儿子,就能多领一份钱粮。“于是莫不广收妾媵,以图则百斯男”。皇族中生几十个儿子的很常见。庆成王朱济炫竟生了100多个儿子。从朱元璋的26个儿子开始,明朝朱姓皇族的人口开始迅速膨胀。按徐光启的记载,在1412年男性皇族人数只有127人,到了1567年有大约45000人,而1594年已达到103000余人,至1604年约有130000人。而《明实录》记载的皇族人数还要多一些,1596年就已增至157000余人。无论如何,朱姓皇族人数明末肯定超过15万人。
皇族人口数的几何式增长,意味着财政支出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嘉靖二十三年,全国田赋收入总数为2200万石,其中三分之一用在了皇族身上。山西、河南两省的田赋,竟然只够本省皇族所需禄米的一半。这些皇族像十几万只大老鼠,吃穷了明朝百姓,是明朝经济的极大负担。
明朝初年采用卫所制,与唐朝的府兵制基本相同。国家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军籍的家庭去耕种,军户家的男子平时务农,占时打仗。军队的粮食自给自足。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样的用兵制度成本很低,但是是以牺牲士兵利益为前提的,所以不能长久。到了明朝中叶,70%的军户都逃走了,世兵制已遭破坏。为了保证军队的兵源,朝廷不得不改用募兵制。向社会招募职业军人,终身参军,定期发给饷银,士兵不再种地。后来的戚家军、关宁铁骑都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募兵制下的士兵待遇非常丰厚。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募兵年饷增至18两。所以,采用募兵制以后,军费负担直线上升,增加了明廷的财政困难。正德年间,全国军费大约43万两,明代中期平均是59万两,但嘉靖后期九边年例银已达270万余,隆庆年间,约280万两,到万历初年则达到300万余两,万历中期则为380余万两。到崇祯初期达到450万两。1592年,明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发生了激烈交战,粮草不算,花费白银583.2万两。1618年起,满洲首领努尔哈赤在辽东反叛,明朝每年耗银400万两以上。明廷财政入不敷出,发生了严重困难。
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气候波动所带来的自然灾害。自1600~1642年,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河期,也是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科学家研究明末的气候纪录和花粉化石,认为这一段期间的年均温应比现在低约0.5℃左右。以冬季常年无雪的广东为例,明代末年大雪竟会连下6到8天,平原山谷都被冰雪覆盖,且年年如此。科学家曾证明,地球表面温度如果下降3℃,将使大气中的水汽减少百分之二十,而导致降雨的急剧减少。故明朝后半期旱灾极为严重,1637至1643年之间,西北地区发生了几百年来都十分罕见的旱情。《陕西通志》记载:“熹宗天启二年至思宗崇 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崇祯六年西安旱灾,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