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30节作者:
税尚楠 日期:2013-09-08 14:25:26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当时华尔街最富盛名的一个对冲基金,名声显赫除了同以金融定价和创新模型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麦伦。休斯(Myron Scholes)和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以及其他几个哈佛著名的金融学教授是其董事会成员外,基金成立第一年就创下盈利45%神话般的辉煌,让华尔街的所有人艳羡,很少人会相信梦幻组合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会在交易中陷入困境。但很快市场就发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危机是千真万确的,这个利用高杠杆和计算机模型基金,总资本仅47.2亿美元,却有着1250亿美元的融资金额,负债权益比超过了25:1,在资产负债表外还有帐面价值约1。25兆美元的衍生产品交易。而要命的是,在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违约国内发行的国债,并宣布暂停向外国债权人支付还款后,旨在于套利俄罗斯政府债卷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亏损竟达50亿美元。显然,如果这样的对冲基金破产,其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波及和破坏性震荡将是毁灭性的。
虽然最后美联储出面,组织华尔街的投行合力拯救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让其免予破产被清算,但其“不怕万一”的数学模型却成为华尔街的笑柄,精英败走麦城也是媒体的话题。更有许多关于“小概率事件”对金融市场和交易的影响;“高杠杆运作的风险”;等等深层次的分析,但我对这些问题当时理解肤浅,对我启发最大的竟然是围绕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阴谋论的传说。说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时太抢华尔街投行的风头,招致怨恨,因此当俄罗斯政府将卢布贬值,违约国债时,华尔街投行趁机鼓动恐慌情绪,导致全球资本逃回美国,从而促成美国国债暴涨,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暴亏近50亿美元,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是华尔街投行们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送上了断头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昙花一现,不过是华尔街长期以来为金钱博弈的一段小插曲。
从19世纪华尔街传奇的股票交易员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到20世纪最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John Keynes),对于股市的运作都有一个类似的判断:股票交易的实质是“博弈”,就像赌场中的扑克牌竟局,自己手里拿着一手牌,其好坏(大小)完全取决于牌桌上其他人手里牌的好坏。同时,由于各人的牌好坏只有自己知道,因此每个人都依靠对别人手中牌的猜度来下注。而最终的输赢主要由大家猜度的(感觉的)谁都牌最大,而不是真正的最大来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股市交易,就是典型的 “博弈”。
日期:2013-09-09 10:57:53
根据博弈论,股市上的交易是一场有多个玩家参与的零和竟局,即交易完成,输赢实现,但一方或多方赚,都是以交易的另一方或多方的亏为代价的,赢和亏相加,结果是零。而作为参与交易的个体,在市场上博弈的对象是市场,而市场主要是由诸多个体(散户)和大户(投行和基金)构成。要从交易中获利,并不取决于个人运作,更主要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而市场自身的波动是所有参与者行为的集中体现。然而,并不是所以市场参与者在博弈中都是均势的,即对博弈的结果具有等量的影响,因为大家的决策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市场力量的大小不同,对市场信息的解读能力不同,都影响博弈的决策和结果。因此,股市上的博弈,实际上也是不公平的较量。
将股市上的交易视为博弈,并非认定博弈论的数学模型可以直接用于制定股票交易的策略,而是让人去面对股市交易中“合力”的严酷现实。作为散户,在股市上博弈必须明智的认识自己在市场上的角色。据说华尔街最早是一片牧场,因此动物成为华尔街最生动的自我描述,不过最流行的还是关于散户角色的比喻:华尔街的“牛”会赚钱,“熊”也会赚钱,但“羊”只会起哄,“猪”却必定被宰。角色决定了博弈的策略。
日期:2013-09-09 11:03:56
认识股市交易是一个零和游戏博弈,最大的好处是让人在交易中作决策时不要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下注”,所有的交易决策必须考虑市场的反应,尤其是基金大户们的反应。在对市场应对不确定的条件下,博弈决策基础就是“守规矩”,就象在赌场玩21点(Blackjack)。
在21点的游戏中,所有下注者拿到两张暗牌,庄家也是两张牌,但一张是明牌。因为对赌的是庄家,大家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根据庄家明牌的点数和自己手中牌的点数来决定是否要牌。而且规则很明确:如果庄家明牌的点数是2-6,自己的点数是10以上,都不再要牌。这个“规矩”的基础是假定庄家的暗牌是10点,因为一付扑克牌里,10点以上的牌占30%,因此在两张牌中拿到一张10点牌的概率是67%,大概率事件。而股市交易中守规矩,就是严守自己的交易计划,比如只买50天均线在200天均线以上的股票,变动止损线10%等事先决定的规则,绝不在交易中改变主意。
十分凑巧的是,培根教授的研究项目需要我们去组织两场“有限理性博弈”的实验。实验的内容看上去很简单:参与者在0 – 100之间任意选数,如果所选的数等于或最接近所有人选的数的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赢奖金100元。按照要求,我们在学校的研究生中和市里最大的购物中心各组织了一场50人参加的实验。
这个选数是个博弈问题。根据博弈理论,有“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存在的博弈,是博弈双方中任何一方都不能改变抉择,使自己更胜一筹的状态。这个选数赢奖题存在 “纳什均衡”,而且数学的解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可能有多解)。而这唯一解,就是零。基本推导过程如下:
(1)所有人都可以在0 - 100 间任选一个数,这样,选数是随机行为的结果。0 - 100任何一个数被选中的概率是相等的,因此,平均数就该是50多一点点;
(2)50的三分之二是33.333……。,整数是33;
(3)考虑到参加实验的人都会选33。这样,大家选数的平均数就会是33,所以,要赢奖,就该选平均数33的三分之二,就是22;
(4)按博弈理论,你想得到,对手也不傻,也想得到,就是说,对手也会选22,这样,平均数就成了22,要赢,你该选22的三分之二,即15;
(5)这样,根据对手的选择而做出应对,一步一对应的继续推导下去,唯一能赢的数是 0。因为0是“纳什均衡”,在0时,双方都不可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你选15,对方会选10,对方选10,你可选7,你选7,对方可选4,……。,但你选了0,对方不可能有比你更好(三分之二)的选择)。
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 博弈答案。有了人的互动,常识可以被推翻,严密的数学计算规则也会失灵,要在博弈中胜出,50乘以三分之二等于零!但有趣的是我们的实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平均数,研究生们的是21,而购物中心的是30。 具体分析两组数据,研究生组大多数人选22,少数选30,有两个人选零。购物中心组大多数人选33,少数人选22,没有一个人选零。
这个实验说明,现实中多数人都是“有限理性”,在进行博弈时,不能一步一步的推导出什么“纳什均衡”。而由于教育程度的差异,一般人在博弈中更多“非理性”。因为大多数人“有限理性”,在博弈中,“绝对理性”可能会面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问题,那些完全按照博弈理论理性推导而选零的人,也不能赢奖。
这两个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为何股市交易中多数人会亏损的原因:因为不能在博弈中精明的算计好对方的策略,制定自己制胜之道。所以,我们才有1720年著名的“金融骗子”约翰。劳导演的“密西西比泡沫”骗局,1860年代杰。古尔德操控的美国黄金风波,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的布局,等等。人性的弱点,制度的缺陷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和“集团”制造机会去合理的掠夺他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