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博弈华尔街 -- 写给不甘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们》
第29节作者:
税尚楠 日期:2013-09-05 14:29:44
5.趋势反转
要从股票交易中获利,顺势而为可以让胜算大增,因此,交易需要把握趋势。虽然“没有涨到顶的股票,也没有跌到底的股票”,但股市和许多不可能破产公司股价的运动中,一段时期中,依然会发生“由涨转跌”或“由跌转涨”的现象。这时至关紧要的判断是,这个“反转”是常规的波动,还是趋势反转。虽然K线(蜡烛图)常被用来判断趋势,但下面的一组条件可以更加准确的界定趋势反转的真实性。
(1) 由跌转涨
a) 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趋势是下跌;
b)当日最低价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最低价格;
c)当日开盘价低于前一交易日的最低价;
d)当日收盘价高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
e)当日的收盘价高于前一交易日的开盘价;
f)当日的成交量明显高于过去的几天或前一天的交易量。
当上述6个条件全部满足,股票/股市的趋势由跌转涨。任一条件不满足,趋势反转不能证实。
(2)由涨转跌
a)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呈持续上升趋势;
b)当日最高价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最高价;
c)当日开盘价高于前一交易日的最高价;
d)当日收盘价低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
e)当日的收盘价低于前一交易日的开盘价;
f)当日的成交量明显高于过去的几天或前一天的交易量。
当上述6个条件全部满足,股票/股市的趋势由涨转跌。任一条件不满足,趋势反转不成立。
日期:2013-09-06 12:08:42
“技术分析”提供的只是基本的交易技术知识,要将其转化为在股市上交易获利的能力,还需要在交易的实践中消除“想”和“做”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时,还需要具体的买卖策略来决定买什么,何时买,买多少的问题。
在“牛妹”的“日交易”讲座中提出了一种风险很高的交易方式,我称其为“绝对数交易”,即只关注上涨的绝对数,且不贪,涨一毛,或是二毛五都能赚。具体操作是,每笔交易至少买进2000股,涨0.25元后就将其定为“止损点”,这样,当日至少可以赚到500元(当时的交易手续费是35元左右,现在仅8元)。但这种交易方式需要“买对”,倘若买了就跌,心理压力太大,因为如果下跌0.25元,亏损也是500元,风险很大。因此,“买对”成为了交易获利的核心。
为了保险,虽然心痒痒的,跃跃欲试,我还是先模拟。而模拟最大的问题是“后悔”与“遗憾”,纸上赚的钱不是钱,而是纸上的数字。加之“牛妹”和“邻家小妹”几乎天天“报捷”,更让我坐立不安。我把我持有沃尔玛股票全卖掉,加上一年多的存款,筹足了5万元,开始了“日交易”。
日期:2013-09-07 18:58:43
六.交易-金钱的博弈
原以为“日交易”就是按照“技术分析”规定的基本原则,买到手后就会上涨的股票这么简单,但实际交易起来,才发现“日交易”远比想象的要深奥和神秘得多。我面临着两个现实的问题:一是股市和我作对:我按照技术分析的原则,比如股价在200天均线之上,在开市时购买因为产品或收益新闻等上涨的股票,但常常是我不买的股票继续涨,我一买到手就下跌;二是情绪化:股票买入后坐立不安,决策受自我期望左右。结果,我的“日交易”交易了近半月,帐面上亏了近5000元。在近20个股票的交易中,近半是“自动止损”出局,而主要亏在2个本该止损但临时取消了卖出指令,结果被套的股票。
出师不利对交易操作的影响很大,怕亏损的恐惧心理阻止了我继续交易。
时值1998年8月。自从1997年夏天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及随后的东南亚经济萧条,美国股市近10个月停滞不前,但在1998年2月份开始活跃上行,纳斯达克在1998年7月下旬突破了2000点,创下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仅坚守了3个交易日,随后跌破2000点,波动下行。进入8月后,跌多涨少,结果不到半月就从历史高位跌去了10%。期间,我正试图找出改变我交易亏损的解决方法,而不交易竟让我免遭8月底股市崩盘的厄运。
1998年8月31日,已经从7月下旬下跌了18%左右的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以较前一交易日略高开盘,甚至很快冲高1%。但随着交易的进行,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P., 缩写为 LTCM)陷入债务危机谣言的影响,股市突然转向,鉴于华尔街有“先行动然后再问问题(Sell First and Ask Question Later)的传统,中午之后抛售加剧。而市场没有收到应有的辟谣,因此认定谣言为事实,抛售更加疯狂直到收市。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例,当日最高点为1655(较前日涨1%),但报收1499点(较前日暴跌140点,8.6%),日中波动幅度高达10%。而股市上的热门股票跌幅多超过指数的一倍,比如“雅虎”,股价从前日的83元暴跌17%到69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