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学国学改变你的人生》
第43节作者:
羚翘解毒丸 日期:2013-08-15 13:15:29
第四篇 《左传》—隐公五年1-----被制约的权力
《春秋》:五年春,公矢鱼于棠。
《左传》: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従。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翻译:
1、《春秋》:鲁隐公五年的春天,鲁隐公去鲁国边境‘棠‘这个地方看人家打鱼。
2、《左传》:五年春季,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劝阻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和兵戎的大事上,它的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对它就不会采取行动。国君是要把百姓引入正‘轨’、善于取材的人。所以演习大事以端正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以制作重要器物叫做‘物’。事情不合于‘轨’、‘物’,叫做乱政。乱政屡次执行,国家将由此败亡。所以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四种打猎的举动,都是在农业空闲时讲习。每三年大演习一次,进入国都整顿军队,回来祭祖告宗庙,宴请臣下,犒赏随员,以计算俘获的东西。要车服文采鲜明,贵贱有别,辨别等级,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鸟兽的肉不摆上宗庙的祭器里,它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不用到礼器上,国君就不去射它,这是古代的规定。至于山林河泽的产品,一般器物的材料,这是下等人的事情,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所应涉及的。”隐公说:“我是打算视察边境呀!”于是隐公就动身前往棠邑,让捕鱼者摆出捕鱼场面来观看。臧僖伯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前去。《春秋》说:“公矢鱼于棠”,隐公在棠地陈列渔具,这是由于隐公的行为不合于礼制,而且暗示棠地离国都较远。
解读:
这一段有两个有趣的事情。
第一个有趣之处是古代的官方记录和现代的新闻联播如出一辙,大家是否有印象,新闻联播经常会播报某某大领导去种树(配植树的画面)、去视察海军基地(配大海或者军舰的画面)、去视察渔业现场(配捕鱼起网的画面)…………。鲁隐公估计就是国都里面呆腻歪了,去鲁国边境看人家捕鱼,估计当时捕鱼的阵势就十分庞大,非常好玩。我记得某次坐船在船舱壁上有一张放大的相片,是江主席或是胡主席看收网的场景,巨大的网里面鱼儿乱跳,确实挺有意思的。 不过现代社会领导出去视察是正常出差,新闻联播里面坦坦荡荡的报道。在古代,诸侯国君没有适合的理由是不能随便出国都的(其实最主要 的原因是很多国君出去就回不来了),而且看打渔在当时的礼制里面不是合适的理由,鲁隐公只能打着视察边境的理由去看看人家打鱼,就这样还被记录在《春秋》里面,而且叙述手法就是表明此举不合礼仪。
第二个有趣之处是大臣的劝谏内容,大家其实不用仔细看,大致扫一眼就OK了。这有点类似做父母的让孩子认真学习,从家里三代、到就业局势、到别人家的孩子,总之一堆一堆的说教,孩子不烦倒是怪了。这个劝谏的大臣,为了劝说鲁隐公不要出门,愣是从国君的礼仪制度说到祭祀的礼仪制度、再说到春夏秋冬的狩猎仪式、再说到鸟兽的肉和皮毛怎么用、再说到山泽的出产物应该 由谁来负责………………。谁说做国君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大臣唠唠叨叨,把陈芝麻烂谷子的礼仪都翻出来讲国君只能听着,听完了还不能表现出厌烦,还得急中生智给自己出门玩编个理由来敷衍大臣。大臣看国君不听劝,撂挑子回家休假了。
这一段说了一个真理,没有不被约束的权利,没有不被约束的人。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性,十全十美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诸侯国君貌似被忠臣约束,似乎本来可以随时摆脱臣子的约束,但实际上,稍微有点头脑的国君都知道,真正约束他们自身的是天道,昏庸的国君99%都会死于非命,所以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他们不得不忍受大臣的唠叨,寻求君臣之间的某种平衡。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