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7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明朝开国史中种种朱元璋受憋挨屈的记载,却也表明朱元璋寄人篱下的真实境遇;事实上,朱元璋一直没有自己的部众,他开始拥有自己的班底,是从占领滁州开始的。
濠州经元军长期围困后,兵力损失较大,元兵撤退后,朱元璋请求回乡募兵,一下子得兵七百。郭子兴很高兴,当即任命他为镇抚,统领这700名子弟兵。但朱元璋避嫌,把人马交了出来,只留下徐达、吴良、费聚等24人,他们不久后随朱元璋南略定远、滁州,成为其嫡系的核心班底。建国后这些人多数被封为公侯,有的还与朱元璋结成亲家,此为后话。
当时的濠州的形势已很艰难。自彭、赵二帅来后,濠州城的乱局加深,元兵来时,众人还能同心协力,以抗强敌,当元兵退走,外部压力暂时消失后,各部暴横愈张,矛盾愈演愈烈。朱元璋把形势看得较为透彻:彭、赵二人已各自称王,这两位外客关系不睦,而孙德崖、郭子兴等5位土帅之间也有很大的仇隙,他们为彭、赵兵力所挟,暂时低头,然祸患暗生,一旦祸发,必及于己。朱元璋向郭子兴建议,唯有向外发展,才是自存之道。郭子兴也很为当前的局面苦恼,但感到实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恰好这时在郭子兴家乡定远张家堡有一支民兵,号称驴牌寨,军孤粮少,强敌环伺,随时都可能被人吞并,很想找一个靠山。听到这个消息,朱元璋主动请缨,前往收编这支武装。而郭子兴欲进欲退,迟疑不决。
“机不可失!”朱元璋道,“今失机不图,将为他人所得。”
“此行需要多少人马?”郭子兴问。他最怕人分他的兵。
“人多则彼将生疑,十人足矣。”
朱元璋只与好朋友费聚(后封平凉侯),两人两骑,另带了步卒9人,一同前往。走到定远县界,朱元璋中暑了,但一行人并不停留,继续前行。走了6天,来到宝公河边。河对岸民兵营垒已经发现他们,早已弯弓引箭,戒备森严,做好接战准备。
步卒害怕了,掉头要跑,朱元璋安抚他们:“彼众我寡,他们若以马队来追,我们逃得了吗?尔等勿恐,但随我入营,见机行事。”于是直前抵其营。
民兵帅问其来意,朱元璋道:“郭公与足下是旧交,听说足下军中乏粮,而强敌环伺,特遣我来相报。足下能从郭公,则与我俱往,否则请移兵避敌。”民兵帅当即许诺,请朱元璋先回,待稍加整顿,即诣濠州郭帅军门。朱元璋解所配香囊与之为信物,约定3天后来投。朱元璋见事情进展太顺利,担心中变,留下费聚以察其变。
果然发生了意外,过了3天,驴牌寨的兵一个没见到,只有费聚独骑归来。原来费聚探知民兵帅有反悔之意,打算带人马另投别处,害怕为其所害,不敢停留,赶紧回报。朱元璋闻讯,立即率兵300余人复抵驴牌寨,假意不知其变,对民兵帅说:“足下为人所欺凌,尚未复仇,今从我北行,彼必不肯释憾。我特以兵来助,我们可以合兵击之。”
民兵帅口头表示感激,但见朱元璋带兵来,不敢马虎,对他严密防范。朱元璋便知覆水难收,决定以计取之。民兵中有一头目,是朱元璋同乡相识,朱元璋与之秘密联络,在他的帮助下,将民兵帅诱捕。民兵帅没想到会在本营就擒,朱元璋虽令壮士50人拥之出营,这大概就是驱虎离巢之计吧。民兵帅被擒离营,而寨中之兵皆不知。待出营10余里,朱元璋才遣人传谕其营说:“尔帅已往观驻营之地,可移军来就。”营兵信以为真,立刻整队出发。朱元璋下令将空营焚毁,悉驱其众,遂得壮士3千人。
朱元璋稍加整顿,即率此兵东进,在横涧山夜袭依附元朝的一支民军队伍,降其男女7万人,得精壮之兵2万。随即以此实力南略滁阳。这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朱元璋很顺利便拿下滁阳。这块新根据地来的非常及时,因为就在这当口,朱元璋预料的大乱果然发生了。彭早住、赵均用二人称王后,矛盾重重,终至决裂。两人在濠州城里火拼,彭早住被害,从此赵均用专兵柄。而郭子兴势孤,更难在濠州立足,遂率所部万余人来到滁州。
郭子兴入城后,检阅滁州之兵,见朱元璋数月间连捷,拥兵达3万余人,真是且喜且忧。他开始设法削弱朱元璋的军权,将朱元璋身边任事的将兵官逐一调开,分置各营,甚至连刚刚投靠朱元璋,在军中“掌书记”(管理军中文书)的一介文吏李善长,也要拨到自己麾下。这大违李善长本意,拖着不肯去,郭子兴只好作罢。其实郭子兴看重的是兵权,对李善长这样的帷幄经画之才,并不真的看重,这便是郭子兴不如朱元璋之处,所以郭子兴起兵数年,始终郁郁于人下,为人所制,名号不显。
日期:2013-07-07 14:49:55
朱元璋在立下大功后,并未获得重赏,只得到“总管”的虚衔,且猜嫌愈深——“自是四方征讨总兵之权,皆不得与”。《太祖实录》写道:“上(朱元璋)虽见疏远而事子兴愈恭,未尝有怨言。”恐怕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有怨而不敢言。
在占据滁州后一年里的时间里,因为张士诚在高邮建“大周”国,当了出头的椽子,成为元朝重点打击对象。元朝以丞相脱脱为主帅,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围剿张士诚,一时淮之左右皆震。本来郭子兴也打算在滁州扯旗称王的,朱元璋力劝,言明其利害,说称王等于头上涂蜜,引蜜蜂来蜇,滁州是一座山城,舟楫不通,商贾不集,又无形胜可据,若元军来攻,是很难坚守的。郭子兴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放弃了这个念头,后来当元军来攻时,又主动与元军讲和。由于元军的主攻方向是高邮的张士诚,滁州才得以苟完。
元军进攻高邮,几乎毕中原之力,但主帅脱脱受了谗言,被元顺帝就军中夺职,大军崩溃。江北的形势从此陷入糜烂。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郭子兴用朱元璋之计,命张天佑、赵继祖、耿再成、汤和等率军夺取长江北岸的和阳城。先是消息有误,传郭军攻城失败,郭子兴命朱元璋率镇抚徐达、参谋李善长等率军增援,到了才知道和阳已落囊中。
郭子兴得确报后,大为高兴,遂命朱元璋总守和阳。
这段史实,实录所记甚是含糊。它前面先讲郭氏父子对功勋卓著的朱元璋怀有疑嫉的心理,夺其兵,不令其预事。却于攻取和阳之前,不惜笔墨描写郭子兴召朱元璋议事,朱元璋以病辞,郭子兴“召至再三”,才“力疾”前往。这就有所矛盾了。郭氏不是让朱元璋一边凉快着吗?如何必召其议事?虽然朱元璋没有亲自攻略和阳,领兵者实是张天祐等人,实录却说是朱元璋授计,张天祐等人仿佛傀儡一样,依计行事而已,且屡屡失误,差一点误了大事;郭子兴则是甚无定志,稍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安,诿过于人。然而,和阳城下后,郭子兴就命朱元璋总和阳之兵,居众将之上,这又何解?
夺取和阳,朱元璋寸功未立,却捡了个大便宜。身任总兵,当位诸将之上,然而诸将多是郭子兴的旧部曲,要么资历与己比肩,要么比他年长,一旦遽居其上,恐众心不悦。他要是倚郭子兴之令,在厅事上高坐,发号施令,而被诸将驳了面子,就太不好看了!他想来想去,忽然灵机一动,心生一计。让人悄悄地把帅府大厅上分主次高下的公座都撤了,改设一木榻于厅的正中,“俟天明聚会时以观众情”。五鼓时,诸将皆先入,朱元璋故意后至,他进来一瞧,诸将悉已就坐,只把“左末一席”留给他。那时坐席尚右(即以右为上,尊者坐于右),看来,诸将并没有把朱元璋“总和阳兵”的任命当回事,竟然把最末一个席位留给总兵大人。朱元璋一看,悻悻不乐,也没有办法,只好忝居末座。官史写的是:“即就坐,不为异”——其实是故作镇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