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游泳池》
第53节

作者: 绝壁松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17 12:30:18
  那年七月底,华东地区遭受了有史以来罕见的洪涝,长江决口。洪峰卷着滔滔泥沙和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沿岸的村庄和农户,造成两百万人死亡,被称为二十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自然灾害。那年夏天,抚宁也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涝。河西村,原本就坐落于沿洋河傍渤海的一片盐碱低洼地上,再加上去年挖了红旗渠和第二期蓄水干渠,留守营,特别是河西村,成了那场洪灾的重灾区。
  抚宁的洋河,早在三国魏晋时期,被称为“阳河”,因由北向南,流绕紫金山,经留守营、牛头崖,汇入渤海湾,又改名为洋河。它是冀东平原的第二大河流,也是海路和内河航运的一条重要枢纽。河宽近百米,河床过十米深,需渡船才能摆渡过河。岸旁长满了茂盛的苯槐和垂杨柳。每逢夏季,调皮的孩子在水中嬉戏,妇人家在岸边洗浣。柳荫下,风光明媚,微波荡漾,蜻蜓点水,景色宜人。可是,一到雨季,像一条张牙舞爪的水妖,一夜间,那河就变了脸色。滚滚巨浪,汹涌澎湃,咆哮的洪水掀起的巨浪,铺天盖地冲向堤岸,淹没村庄、田野,自古以来,就有“洋水秋涛”的说法。

  为了抗洪排涝,明清时期,洋河老渡口河中央,有一块约四丈宽的“镇妖石”,凸浮于水面,上面还有一尊近两米高的石雕雄狮,据称有镇妖避患之功效。康熙六年间,洋河也发过洪涝,无论洪水如何泛滥,河水从未淹没那尊狮头。解放后,为了扩建河道,那尊石狮被毁,从此,“镇妖石”也不知去向。
  七月底的一个漆黑夜晚,窗外电闪雷鸣。从天而降的瓢泼大雨,下了整一宿。随着暴雨,从渤海湾刮来的飓风掀了屋顶。如注的雨点,哗哗落入老金家的大屋住房,没过两个时辰,淌入屋里的水,已经过了大腿。那个夜晚,河西村一片狼藉。村委干部披着塑料雨衣,手持电筒和煤油灯,敲着锣,走街串巷,督促村民连夜转移。一夜之间,村里的土坯房倒塌了一半,整个河西村,被淹在了水里。

  朴大妈不愿离弃自家的院落,因为,这个有太多的记忆。在黑暗和慌乱中,老金头最关心的,是他那贴身和形影不离的烟斗。一袋烟,就像是心中的一颗顶梁柱和一尊定心石。只要身边有他的老伴和那烟斗,他可以抛弃一切。可朴大妈不肯。咱走了,咱家的那头牛该咋办?如果她要走,那头牛也得跟着走。
  可是,时间不等人,洪水越来越猛,水势也越来越凶。洋河与去年修建的红旗渠和主干渠,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洪涝灾害中,成了他们最大的隐患。
  第二天早晨,积压了一整夜的蓄水皆了槽,随着决口的洋河浪头,向河西村直涌而来,水位越过了苯槐的树梢,淹没了房屋和耕地。滔滔洪水也淹没了金家的院落,把老金头和朴大妈困在了已被飓风掀起的房顶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牛在水里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朴大妈不忍心让它被洪水卷去,从房檐上跳了下去,结果,一同被汹涌和无情的浪头打入水中,随着滔滔混浊的洪水,卷入了无边无际的渤海。

  洪水过后,整个河西村沦为一片废墟。老金头落得个家破人亡,也未曾找回老伴的尸骨。老金头站在昔日自家院落的破砖烂瓦上,眼前,一片凄凉。过去大屋住户后面的小山丘上,还立着那颗松柏。下面,埋着家犬“小金”的尸骨。
  一夜间,老伴死了,房屋被洪水冲毁,自己辛辛苦苦耕耘了多年的稻田也成了泡影。原本被称为北方鱼米之乡的抚宁,成了一个无米下锅的重灾区。哎呀,咱这辈子的命,咋这等悲惨?活着,真是生不如死。他越想越不是滋味,越想越自责、越自卑自馁。望着小山丘上的松柏,他暗想,这场洪水,就是老天爷赐给咱臣民的三尺白绫,不如听天由命,随自己的老伴走了算啦。
  他横下心,在那颗松树上系了一根麻绳,然后,坐在“小金”坟前的一块石头上,叭嗒、吧嗒地抽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斗烟。透过松针和苯槐的树叶,他可以隐隐看到一束暗淡的白光,仿佛是自己老伴在阴间的召唤。抽罢烟,他把那石头搬到了系着麻绳的树干下,把套往自己的脖子上一拴,想着朴大妈那朴实和憨厚的脸,脸颊上露出一丝松弛的容颜。这辈子,他从未表述过对自己妻子的爱心。对他这把年纪的人来说,那不是老爷们该说的话。可在那一刻,在进入阴间大门槛前的那一瞬间,他犹豫了一下。虽然他没吐半拉字,心里感觉热乎乎的,只有她。因为,那是世上最疼他,也是他这辈子最烦的女人。他暗暗一笑,一蹬腿,随自己最心爱的人去了。

  那场灾难,淹没了抚宁十六万亩农田,摧毁了沿河三十多个村落和八千多间房屋,冲走了一千三百多头牲畜,也夺去了三十多条宝贵的生命。老金头死后的第三个月,也就是哥哥出生的那月,当地的行政署动员了八万民工,动用了六百八十多万立方米石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建造了今天宏伟的洋河水库。
  在去美国的前一年,我随父母去过抚宁。在那小山丘上高耸的松柏下,我们一家为老金头和朴大妈深深地鞠了三躬。那年,抚宁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十八万亩,平均亩产一千一百斤干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