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27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知道,祠堂里的牌位不是乱摆的;在古代社会,祭祀制度是礼制的核心,“随便”这2个字可以用来做雪糕的牌子,“三礼”里可绝无“随便”二字。即便是皇帝,他若想随心所欲的乱来,搞不好就要像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一样,闹出纠缠多年不息的大风潮、大政争!
  然而,朱元璋孝陵享殿内,妃嫔们的配享之位,实在奇怪得很,就礼制而言,完全是怪胎。
  前文提到,关于诸王身世的种种异说,主要是天启三年《南京太常寺志》撩起的。作为记载祭祀典礼的职掌之书,应该明确记载所祀妃子的姓氏及其封号,但《南京太常寺志》却没有。当时在社会上流传较广的《天潢玉牒》一书,对于众妃子,也只囫囵地写皇妃、皇贵嫔、皇贵人、皇美人生某子,一概无名无姓,也没有具体载明某妃生某子。其体例与《南太常志》大体一致。如果《南京太常寺志》所载的是孝陵祀典的真实记录,为什么诸位妃子皆阙其姓名及封号呢?朝廷每年花那么多钱办祭祀,孝陵祭祀每次都由南都大员亲自领衔奉进,您那些猪肉、羊肉到底给谁吃了,不整明白能行吗?这样含混而书,对于一部专载朝廷祀典仪礼的“官书”,是难以想象的。

  我怀疑《南京太常寺志》其实是抄录、改编《天潢玉牒》而成,而它的作者还不愿做考订的工夫,随便用一些“□”(阙字)来代替姓氏及妃号;他还吸收了当时社会上关于诸王身世的流传之言,或者也听信了守陵太监的话,对《玉牒》中的有关内容随己意做了改窜。于是这样一部“官书性质”的志书就出现了。
  其实朱元璋的儿子们,除了太子及秦、晋、燕、周5位皇子的身世出现异说,其他儿子的生母都是明确的(请参见前文所列太祖诸子及其生母表),只要稍加对照,即能发觉《南京太常寺志》与诸书记载多不合,且有明显的错误。
  《国榷》的作者谈迁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他尤其指出:《南京太常寺志》将楚、鲁、代、郢、齐、谷、唐、伊、潭九王,说成一母所生,“亦奇”——这实在奇怪得很哪!
  这9位皇子并不同母,事实是:胡充妃生楚王,达定妃生齐王、潭王,郭宁妃生鲁王,郭惠妃生代王、谷王,刘惠妃生郢王,李贤妃生唐王。这在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同姓诸王表》及郑晓《吾学编》中记得清清楚楚,部分王爷还有墓志作证。作为国家祀典,岂可如此马虎,将尊贵的“龙生九子”随便归口给一个无名氏(即“皇□妃□氏”)就了事了呢?

  朱元璋24个儿子(本来是26子,因第九子赵王杞及第二十六子皇子楠夭折,故除名不计,而第九子以下诸王排序均进一位),该志只记了20人,缺少周王、蜀王、庆王与岷王。皇子也能搞丢!尤其是周王朱橚,他与燕王朱棣的关系纠缠不清,最为紧要,在《南京太常寺志》里竟也不见其踪影。
  可见天启三年《南京太常寺志》是一部质量粗劣,漏洞百出的伪官书,而诸学者多不察,对其过信,奉之为宝书,这也是“明成祖生母为碽妃”说为人深信不疑的基础。
  日期:2013-07-21 10:53:20
  三 诸王身世之谜
  26

  《南京太常寺志》将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之母算在李淑妃名下,也是令人怪讶的。
  《天潢玉牒》中,对于太祖皇帝的众多妃嫔,只记李淑妃一人,这是因为李淑妃为朱元璋殉葬了,特留此一笔,以为表彰。
  《明史?后妃传》载有李淑妃,说她是寿州人,父李杰,洪武初北征,殁于阵。洪武十七年九月,马皇后三年之丧期满,李氏随被册封为淑妃,摄六宫之事;又被进封为皇淑妃,成为不是皇后的皇后。但“未几(没过多久)”,就薨了。
  《明史》所记的李淑妃,与《天潢玉牒》中那位朱元璋殉葬的李淑妃,她们是一个人。
  李杰战死后,归葬南京,明初著名文臣宋濂,奉朱元璋之命,为他撰写了神道碑,碑题为《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

  碑文说李杰是寿州霍丘县(今属安徽)人,丙申之岁,渡江来投朱元璋,被划归到大将军徐达麾下听令。洪武元年,随徐达北伐中原,不幸于当年十二月战死。第二年,他的遗体被运回南京,安葬在聚宝山之南(李杰墓今在南京雨花台,已非原址)。李杰的夫人茆氏,封为太夫人。亲男二人,老大李文谅官中军都督府都督,次子李文忠,官旗手卫指挥。他的女儿,“今即皇淑妃”,也就是李淑妃了。

  据碑文可知,李杰卒年38岁,当生于公元1331年。丙申之岁,即1356年,那时朱元璋已占领建康(南京),李杰是众多从江北渡江前来依附的豪杰之一,时年25岁。
  李杰在明朝建国之初,只是中级军官,他生前所任广武卫指挥佥事,是正四品武职,宣武将军为从四品的武散官。据文物部门在李杰墓侧所立碑文介绍,李杰之女为朱元璋所纳,是在洪武十五年,即马皇后去世的那一年。可能因为这个缘故,李氏虽然极得朱元璋宠爱,但没有立刻封她为妃。但李父仍然得到恩荫,被追封为镇国将军(从二品武散官)、都督佥事(正二品)。洪武十七年九月,马皇后丧满,才“除服”(脱去丧服,指丧期的结束),李氏立刻被册立为淑妃,并主持后宫事务,随后又进封为皇淑妃。

  李淑妃是朱元璋进入老境后所得的新欢,但她并非像《明史》说的,在摄宫事后不久就死了,因为《天潢玉牒》明白记载着,李淑妃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的第六天,即龙柩下葬之日殉葬的。
  今立于李杰墓前的神道碑文虽为宋濂所作,但立碑时间则迟至“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日”(宋濂死于洪武十四年,至此作古已17年了)。我怀疑“夏五月二十日”应为“闰五月二十日”之误(该碑文引自宋松华《明成祖生母之疑》,未见原文),因为朱元璋死于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此碑显然是李妃殉葬(闰五月十六日)后,为表彰其“义烈”,特地给她父亲新立的碑。李杰墓今天作为“明功臣墓”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实是一座外戚墓。李杰本人生前官职不高,去世多年之后,因为妃子的恩泽而被追赠为都督佥事(死后所授官爵称之为“赠”)。据考察,李杰墓的规格颇高,其墓前石刻与生前封侯、死后追封国公的吴良、吴桢、仇成等功臣墓相当,这才得以跻身“功臣墓”,被列入孝陵合并项目,得到国家的保护。李杰的墓葬,很可能是在竖立神道碑时重新加修改建过的,其格局、礼制是大大超过他本人的实际地位的。

  李淑妃之父死于洪武元年冬,她本人在洪武十五年入宫,年纪应在17、8岁,则李淑妃大约生于元至正二十五、六年(1365,或1366年),卒年约为33、4岁。
  李杰在至正十六年(1356)渡江追随朱元璋,而太子朱标已于头一年出世,无论如何李淑妃都不可能是太子及秦、晋二王之母。《南京太常寺志》之说必为妄语。就像没有人会祭错祖先,国家祀祖之典不可能错得如此离谱。《南京太常寺志》所记既然号称太常寺职守,其内容却如此荒唐不经,这表明该书并不是一部官修的志书,而只是民间“典礼”爱好者私纂的一部私史,而它的作者勤于抄写,对诸书载记甚至野闻故事,广收杂取,却惰于博考,失于明察,故该书是不足为据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