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40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朱标的宫僚赶紧劝说他,朱标也深悔失言,连忙套上一件白袍子,额上抹一道白绫,全身换上了孝子的装扮,然后悻悻然去见父亲,表示认错。
  朱标作为长子和弟弟们的表率,未能体谅父亲的用心,最让老头子生气了。他的继承人,不应该是他的精神的最好的学习者和维护者吗?林彪同志不是***同志最好的学生吗?否则你凭什么称继承人的地位!现在朱标主动来认错了,毕竟是父子,朱元璋马上虎脸转为笑容,原谅了他。
  有学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让皇子们一起来为庶母守丧,除了以此推重他爱妃的身份,还另有深意:他希望儿子们在共同参与的长时间的丧事活动中,增强家族感情的聚合力。这是极有见地的。
  皇子们到封国称王时,多数都还未成年(今人以18岁为“成人”,而古人讲“成丁”,年纪要小几岁),之国后就在封地里“守国”,未蒙召见,不许到京。朱元璋担心日久情疏,他想出的办法是令王子们互相访问。

  洪武二十六年五月底的一天,晋王府承奉(王府设太监机构承奉司,承奉是其首领)刘二陛辞回太原,朱元璋口授旨意,对晋府一些事务做出安排。讲完公事,刘二要退出,朱元璋想起什么,招手把他叫回,叮嘱他道:“你去给晋王说,如今燕王十六日出去了,着你家王爷便收拾出去,与弟兄们相见一见。”
  燕王封地在北平(今北京),晋王封地在山西太原,分别守着北边两大重镇,这两兄弟关系不好(详后),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唯望兄弟们多见见面,或许在谈笑间,他们之间的芥蒂也如北虏一样灰飞烟灭?
  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他命第20子韩王朱松、第21子沈王朱模,“游观诸王国都,以敦友悌之情”。
  两位年少的皇子分别拜访了西安的二兄秦王、太原的三兄晋王、北平的四兄燕王、开封的五兄周王、青州的七兄齐王,历时半年,行程数千里。

  韩、沈二王都是朱元璋老年时所生,当时年纪不过12、3岁,与兄长们的年龄差了20几岁。朱元璋认为让他们辛苦这一遭是值得且必要的,因为他们将来也是镇守一方的王子,将与兄长们共同奠定王朝的基业,如果兄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相互之间不熟悉,甚至不认识,那怎么可以呢?
  洪武三十年春,朱元璋又因从曾孙靖江王朱赞仪(朱文正之孙、朱守谦之子)年幼,“欲其知亲亲之义,且令涉山川险易,以成其德器”,令他省视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秦13王,自湘、楚入蜀,历陕入豫、晋,经北平,东至大宁、辽阳,然后渡海,从山东回京。几乎沿着大明王朝的边界走了大半圈,此行更为艰苦。朱元璋这么做,除了敦进亲族的感情,还希望借此然孩子们周历天下,熟知山川险要,习于劳苦,增广见闻,可谓用心良苦。

  以上只是史料有记录者,没有记载的亲王之间的相互交往,应该更多,更为频繁。洪武后期,随着元功宿将的纷纷陨落,诸王们开始充任主帅,统率护卫、都司军马,行征伐之事。朱元璋一般会让相邻的亲王一起行动,并按照其年齿分别担任主帅与副帅。朱元璋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兄弟之间的感情纽带,一方面则强调了长幼有序,使孩子们既懂得孝悌,亦能各守本分,勿相争先。
  日期:2013-08-02 09:59:20
  在制度安排上,朱元璋也是绞尽脑汁,一项根本措施,就是强化嫡庶之别,确定嫡长子继承制为王朝袭替的基本原则。
  在祖训里,有这样的规定:“凡亲王每岁朝觐,不许一时同至,务要一王来朝,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许来朝。”现代西方就有明确的规定,总统以及副总统、参议院议长等国家元首的顺位继承人,都不许出现在同一个场合,否则一齐出事,蛇无头不行了。朱元璋也害怕朱家父子老少举行家庭聚会时,“叛逆者”突然发难,将其一网打尽。

  王子王孙们来朝的顺序是:“诸王不拘岁月,自长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毕,方及庶者,亦分长幼而至。周而复始,毋得失序。”也就是说,嫡子先来朝,然后是庶子,各依长幼来朝,不许乱了次序。
  而突出嫡庶之别的根本,就是强化嫡长子的地位。这首先表现在大位的继承上,嫡长子朱标,从吴王时期的世子,到洪武时期的皇太子,他始终是毫无争议、不可动摇的储君。朱标死后,朱元璋也不考虑别的儿子,而是直接册封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他的哥哥已死),皇位始终保留在嫡长子这一系,绝不许他房小宗觊觎(然而朱棣篡夺上台后,编造了许多父皇看好他,一心立他为嗣的谎言,详见后文)。

  从《太祖皇帝钦录》来看,朱元璋利用一切机会突出皇太子的储君地位。
  《钦录》收录的第一条敕文,是洪武十一年七月十九日敕谕秦王朱樉的,在严厉警告秦王的过失后,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道:
  “若是昔日汉唐子孙有此所为,则奸人易为借口,其王身命,不保朝夕。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朕加尔以责罚,庶可无疑。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又说:“尔终不从父命……如今朕乃尔父,教之不听,若久后为兄者,以苦口毒言教之,尔必为己是兄非,此不能保富贵也!”

  朱元璋的意思是,你胡作非为,我做父亲的终会容你,等你哥哥做了皇帝,他未必能容你,到时候,就是你自取其祸。
  洪武二十三年二月,因为第三子晋王“机根浅露,轻薄妄言”(晋王在一封信中,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令老父亲担心他将来触怒兄长,特地写来“记事”,提出善意的警告。他说:“即今父在,严号令,尔诸兄弟,使知警畏,保守其国。他日兄长即位,倘兄有号令,或过并不及,而乃易为含忍。”意为你机事不密,老父尚可容你,若将来你哥哥即位,你再犯下此等错误,恐怕就难以保有封国与富贵了,与对秦王说的意思类同。

  可见,朱元璋并不像旁的帝王,忌讳言其身后之事,他且一再突出并维护皇太子朱标的威信,前后一致,毫无差别。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屡屡犯下过失,终于令老父难以再加宽容,于是召他回京。秦王顿时感到黑云压顶,大祸临头。
  也就是在这一年,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巡抚陕西等地,一则省观风俗,抚关中之民,一则实地考察迁都西安的可行性。太子还奉有密查秦王过失的使命,幸好太子友爱宽仁,回来替秦王说了好话,才将秦王放回封地。朱元璋以太子之言而开释秦王,也是为了令诸王感德,并尊崇太子权威之意。
  如果不是朱标死得早,他一定会顺顺当当即位,传子传世,而历史也将改写:燕王朱棣将只是一名普通的明初藩王,默默无闻,靖难之役将不可能发生,也不会迁都北京……这种影响定然是连锁的,而我们无法描绘一幅本不存在的历史画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