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4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当时亲王封国有约20个,实力有强有弱,王子有贤有无德,在下手的顺序上,齐、黄二人意见不一。齐泰的意见,是先削燕,因为“燕握重兵,且素有大志,当先削之”,强者既去,弱者自然披靡,不在话下。而兼任翰林学士的黄子澄则顾及到师出有名的问题,他说:“周、齐、湘、代、岷等王,在先帝时,多行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诸藩之罪,宜先从周王始。”他特别强调:“燕王预备已久,轻易难图。周王,是燕王同母之弟,削去周王,等于剪除了燕王的手足。周王既去,燕王可图矣。”
黄子澄说“周王是燕王同母之弟”,是朱棣身世之谜中的一条关键证据:因为燕、周如果同母,则燕王必非嫡出。朱棣的身世已经讨论过了,这里我们来讨论黄子澄之见高不高明?建文帝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然而他的一番高见,平心而论,却是毫无意义的空谈。他说燕王早有异志,轻易难图,若先削周王,等于去其手足,则燕王可图。这是什么逻辑?好比街头小孩子结伙打架,那一伙儿的孩子王厉害得很,这边便商量:我们把那家伙上幼儿园的弟弟揍一顿,他弟弟挨了揍,就好收拾了。于是这边一伙,抛开主要对手,一起去招呼幼儿园的小朋友,结果益挑其兄之怒,狂怒着来复仇,拳头更猛更烈了。
黄子澄所见,不就是如此吗?周王并没有什么实力,他即便是与燕王同心同德的亲弟弟,差不多也就是幼儿园里一稚童,剪他不剪,有甚干系!
今天我们作事后观,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结果失败了,似乎朝廷下了一步臭棋;然而,问题在于,假若朝廷采纳的是齐泰的建议,也未必一定就能成功。
决定成败的因素非常之多,并非只取决于削藩的步骤。当战争开始后,黄子澄所预言的,以天下之众临一藩王,胜败轻易能分的局面,并没有如期望的形成,从建文元年七月以后,朝廷与燕王鏖战几4年,不仅没能击溃燕王,自己却被拖垮了,终不免于倾覆。朝廷的失败,从根本上来说,是洪武以来造成的外强内虚的局面造成的。
不管怎样,在削藩之初,朝廷一个接一个的废黜诸王,行事却是非常顺利,一个虚假的有利形势,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建文帝。
日期:2013-08-12 15:05:26
周王朱橚是一位有名的药学家和文学家,却是一个很不合格的父亲,竟养出汝南王朱有勋这样一个猪狗不如的儿子。朱有勋告发父亲“不轨”,看起来是大义灭亲,其实是因为与兄弟之间的矛盾,他对父亲积怨已深,又探知朝廷要跟亲藩过不去,就立刻跳出来,与父亲划清界限,做坚决的阶级斗争。他本是次子,与王位无缘的,他指望着朝廷一旦将父亲拿下,说不定会令他这位大功臣继承亲王之位呢!
可惜朝廷正在大讲孝道,恢复古礼,虽然朱有勋是一位再妙不过的污点证人,却不会同意这样一位身上有莫大污点的人堂而皇之去君临一国的。朱有勋算是失了算。
朝廷在接获朱有勋的黑材料后,毫不迟疑地动手了:先是假意发诏,命曹国公李景隆率兵备边,道出于开封,突然围住王宫,将毫不知情的周王捉拿归案。随即削去其王爵,贬为庶人,将其父子分别徙往云南蒙化等边地。不久又将他取回京师禁锢起来,在随后而来的暴风疾雨中,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
朝廷采取的是顺藤摸瓜的手法,由周王的案子,再牵连进其他王子。曾几何时,周王是锦绣堆里打滚的角色,突然下吏,朝廷有没有“逼供信”我不知道,但肯定采取了严厉的恐吓手段,把周王吓得半死,由他的供词,朝廷很快掌握了代、湘、齐、燕等王不法的证据。
下一个便轮到封于山西大同的代王朱桂。如果按照“去燕王手足”的思路来看,代王与燕王既是兄弟,亦为连襟:代王之妃是燕王妃的妹妹,都是徐达之女。但代王两口子的关系并不好,代王有意冷落她,徐妃生了重病,也拒绝探视。徐妃的遭遇引起宗室成员的同情,代王的一个孙子甚至上奏朝廷为她鸣不平,请求朝廷敕令代王好生对待徐妃,勿要太薄于夫妇之情。
代王亦非善类,他有着朱家的遗传病,性情非常暴虐,即便到了老年,还时常带着儿子,穿短衣小帽,袖中藏着锤子斧头,在闹市中杀人,或诱骗军民妇女入宫。而徐妃的所作所为,也不像大家闺秀,她是个恶毒的大醋缸,代王宠爱两名侍女,她嫉妒得要命,竟然令人往侍女口中塞粪,在她们身上刷满油漆,再浑身敷上药膏,令她们肌肤溃烂。二人如此恶行,也算是同类了。
代王劣迹非常多,如何处置他,翰林学士方孝孺提议从宽,请以德化导之。一代大儒方孝孺,现在是建文帝的老师和顾问,也是建文朝新政的主要规划师。
建文帝听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将代王“下吏见官”,而是责令他离开封国,到四川与他同母哥哥蜀王朱椿同住。蜀王素有贤名,希望代王有样儿学样,迷途知返。但代王还未入蜀,朝廷已改变心意,转而将其就地监禁。
另一个贪虐成性、劣迹昭彰的齐王朱榑,也被人讦以阴事,旋即被召到京师,拘禁起来。代、齐二王,不久都被废为庶人。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就在周、代二王相继落马之时,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上书,将宗藩问题半掩的面纱掀开,对如何继承作为“祖制”的分封制度,进行了首次的政治检讨。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放过狠话:祖训不许擅改一字,若臣下劝上违逆祖制,应视为奸臣,加以灭族之刑。言犹在耳,朝臣不会忘记,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如今的“后洪武时代”,那些话谁也不会放在心上,而削藩已是新朝君臣的共识。虽然朝廷没有公开讨论藩封政策,而削藩已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了。
高巍看到皇帝削藩之心太急,他担心欲速不达,像西汉景帝一样,因为骤然施行晁错削夺之策,引起天下大乱。他建议效仿汉武帝的推恩之令,将西北诸王的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的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他同时建议,皇帝应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遣使馈问,诸王之贤者加以褒赏,对于不法者,“始犯则容,再犯则赦,三犯而不改,则告宗庙削地而废处之”。朝廷若这样做,诸王“宁有不服顺者哉”!
现在看来,高巍的建议是非常有远见的。但遗憾的是,年轻的建文帝以及他雄心勃勃的辅臣们,并没有意识到朝廷的虚弱,以及行事过骤可能带来的危险后果,对于高巍这个看起来迂缓的策略,他们没有兴趣。
削藩的步伐反而加快了,建文元年四月,岷王朱梗也被人告发不法之事,被削其护卫,废为庶人,迁到福建漳州,监视居住。最惨的是湘王朱柏,他的罪状是伪造宝钞和擅自杀人,先是降敕切责,然后遣使率兵到荆州府去逮捕他。湘王是个性情高傲的人,他说:“吾闻前代大臣下吏,多自引决。我身为高皇帝之子,南面为王,岂能受辱仆隶之手而求活乎!”遂阖宫自焚死。这已是朱元璋第二个自焚的儿子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