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6节作者:
皇帝不称朕 正在此时,忽有一人来访,报称是北平都司都指挥佥事张信。
日期:2013-08-13 10:23:03
朱棣一听此人的名字,就不想见。原来建文帝深知朱棣在北平经营20多年,与各种地方势力形成盘根错节的联系,故而对北平文武守臣实行大换血,朱棣多年经营的人事网络毁于一旦。而新来的守臣,都是各方面政治审查合格、忠于朝廷的官员,他们都负有监视燕王的使命。这位张信也是以“谋勇”受荐,从四川平越卫调到北平都司来任职的。
朱棣现在哪有心情与这些朝廷官员应酬,他皱了皱眉,摇手推说病重,不方便见,让门上回了他。可张信却固执得很,一连来拜了三次,非要见到王爷不可。他想,张信如此亟亟地想见我,莫非是来探察我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朱棣干脆往床上一倒,真的装作不起的样子。
想史上装病最有名,且装得最像的,莫如司马懿了。曹爽不相信他的政敌是真病,派新任荆州刺史李胜皆辞行来探病,察其真伪。司马懿是个很有想象力的人,他不是躺着床上哼哼唧唧,他准备了两个情节:吃粥时故意嘴角歪斜,让粥汁淋漓了一胸;他又故意把李胜的任所荆州听成并州。如此,不须他呈上医生的诊断证明书,一个半身麻痹、耳目失聪、命不久矣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探子的脑海里,不仅博得了信任,还得到了同情。
我想,朱棣与司马懿是不同的两类人,他大概学不来老狐狸司马懿这一手。他衣服都没脱,拉被子把全身盖住,只露出一张苦脸在外面——这个不用装,现在谁比他苦?
他没有与躬身进来的张信招呼,静听他说些什么。孰料张信进到床前,二话不说,纳头便拜,旋即说出一番话来,让他惊出一身冷汗,登时就跳下床来。
张信说的是:北平都司及布政司已接奉朝廷密诏,马上要对燕王动武了!
张信来燕府告密,是对朝廷的背叛,他这是拿全家的性命在冒险。张信虽然是被人推荐,获得这份职位的,他也知道,燕王是朝廷目中之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他到北平后,对燕王却有几分同情。当他与闻密诏的内容后,忧惧惶惑,不知所为。
他母亲发现他举止怪异,闷闷不乐,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不敢隐瞒,便将北平即将发生的大事告诉了母亲。张母大惊道:“你父亲经常说王气在燕,你切不可妄举,取灭族之祸!”
各位,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各路名流尚且崇拜“大师”,甘心受其愚弄,且莫说600年前的那个时代了。那时候的人,特别相信气运、面相、卜筮、地理一类的术学,许多人还精于此道,闲来无事时自己打一卦,大概张信之父也是能掐会算的,他早测出燕地有王气,并认定王气就应在燕王身上,所以一直在家里进行“理想教育”,希望孩子将来能在燕王驾前效力,那自然是好处多多,前途无限。如今张父已经去世了,他指引的方向还在那里熠熠发光。
我想,让身为朝廷命官,且前程光明的儿子背叛朝廷,去投靠一位马上要倒大霉的落魄王爷,这不是一般母亲能够做出的事,她自己不也说了,取舍皆有可能“取灭族之祸”吗?张家母亲想来也不会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巾帼战略家,坐在闺房里,摇一摇团扇,辄便看出燕王必胜,朝廷必败。对此我无法做出解释,只好奉献一个喜剧性的猜测:大约因为她老头子生前是有名的预言家,言无不中,如今他抛妻舍儿,一个人去了,张母特别怀念他,在未亡人心中,其遗言便是金科玉律,成为她的小宇宙的真理。所以张信一说起朝廷要拿下燕王,张母立刻神经发作,一定不准张信违先父之言,否则哭天抹泪,要死要活。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当众人都在推墙时,张信之母何以让他的儿子躲到那道危墙下去?
若谓张信之父也是一代神算子,只是名声不显,我还有奇怪之处未解。张信之父张兴是临淮人,生前任福建永宁卫指挥佥事,是一名中下级武功,任所又在南方,应该没有机缘结识燕王。他死后,由张信嗣其官职,先后在普定、平越等卫任职,也都是南方卫所。张信在来北平之前,应该也没机会瞻仰燕王风采。那么为什么张兴在万里之外,就观察到北平的王气,且深信不疑?张信为什么敢拼了全家性命,在燕王最为危难的时刻,弃明投暗,拜在燕王床前?
这个问题要得到解答,只能排除张兴观王气、张母以王气说服张信这一说法。燕王见张信来投,一定也深感诧异,必然下问:人家都烧热灶,你为何来烧我的冷灶?“王气”说,应该是张信就燕王之问而给出的解释,但绝不会是指引张信行动的唯一因素。
我猜想,自张信移官北平后,初识燕王,即为燕王的才略与风采(这也是王气,即王者之气)所折服,心里已经靠近他了,他甚至相信,一旦燕王举旗反抗,击败朝廷大军,也不是没有胜算。张信是个武人,他没有文人瞻前顾后、多谋寡断的毛病,他们往往凭本能驱动行事。不是么?在当时明显不利的形势下,燕府许多护卫将领,都义无反顾地追随燕王,而燕王靖难大旗一举,许多边将纷纷投入其麾下,这说明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武人更相信武力,而不是来自于制度的权威,管他是皇帝还是老倌儿!
张信正是这样,他在大地开裂的刹那间,选择了向燕王那一边跳过去。
本来,燕王虽然对朝廷下一步将针对自己已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存有一丝侥幸,直到得到张信的情报,才定计起兵。然而,他仍然犹豫不决,毕竟,他将挑起的这副担子太过沉重,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恰这一夜起了大风雨,将屋檐上的瓦吹落几片,在地上摔成粉碎。朱棣见了,以为是不祥之兆,脸色都变了。幸亏姚广孝机灵,马上说:“这是祥瑞。飞龙在天,从以风雨,这一场大风雨,是大王将化作飞龙登天的佳兆。绿瓦堕地,岂不是将为大王易黄瓦吗?”根据明代制度,亲王所居之屋,瓦用绿色,天子之居,瓦用黄色。朱棣一听要换瓦,才知道飞龙上屋揭瓦原来是天大的喜讯,才把噗噗乱跳的心放笃定了,立志反了。
于是他秘密联络护卫亲信,准备用武力与朝廷对话了。而北平都司、布政司官员并不晓得机密已泄,放松了对燕王的监视与警惕,待朝廷派遣的太监来到北平,众官意气洋洋,准备入王府捉拿燕王左右导恶之徒时,没料到燕王突然发难,擒贼先擒王,先将麻痹大意的三司长官张昺、谢贵等人诓入王府,立刻杀死,随即击溃围困王府的官兵,夺取九门,占领北平城,城头揭起霸王旗,从此开始了长达3年多的靖难之役。
张信率先输诚,立下大功,朱棣甚感其德,称他为“恩张”。夺取皇位后,虽然张某人并无军功,仍然被封为隆平侯,列“靖难功臣”之列。张家的侯爵是世袭的,兹后代代相传,与朱棣家的子孙共享富贵。
各位看哪,您要不信命,还真不行。同样是以家族性命做押,投一大注,燕山卫的倪百户,看起来是准赢的,最终却输个精光;而赢面极低的张信,却博取了世代的富贵,子孙受泽,连绵不穷。写到这里,容我也学老夫子们拽一句文:岂非命哉!岂非命也矣哉!——那么,朱棣的命运终将如何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