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1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原序
  或许有人看到本文标题会嗤之以鼻:“史书白纸黑字就在那里,凭什么你写的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事?”不错,史书白纸黑字确实就在那里,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去发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像白话文也推广上百年了,到如今却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把裴松之《三国志注》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我将会从众多容易被人忽视的史书细节着手,去丰富若干历史事件内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出绝大部分人都闻所未闻的三国故事,相信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甚至我以为:我这篇文章可以颠覆很多自以为很了解三国史的人众多观念。若有人看过吕思勉《三国史话》、何兹全《三国史》、张大可《三国史》、《三国史研究》、黎东方《细说三国》、于涛《汉末群雄天子梦》、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纪》、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等等近现代诸如此类的三国史著作,请忘了他们的作品吧。相信我,没错的!

  ——
  本文首发百度三国志吧,期间多次增补,再改发在三国论坛,煮酒本帖,是第三处。
  在本帖开始之前,首先感谢曾为本文指正、提出中肯意见的热心网友(排名不分先后)。
  成刚、李飞、魔纱兔、东泽爱文心、理想狂热者、平原区春丽、l342623、无亏公子、拜仁之小猪、289266、【田余庆】、窃比老彭、燕京晓林、历史的爬虫、王欢。
  日期:2015-05-27 19:27:44
  天涯煮酒版序
  我写本文的初衷,就是要纠偏,惩妄。
  三国史从来都是历史学的热门话题,就如同足球在体育中的地位一样。自陈寿作《三国志》,裴松之率先为其作注,再至近代卢弼综合前人诸多见解,作《三国志集解》,这些前辈的功劳可谓彪炳千秋。
  然而近现代出现的某些三国史学作品,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不去提高自身的阅读量,仅仅是靠读裴注+三国志,甚至不知道从哪看来的网文(或者说是水平低下的作品),把一些前辈错误的观点当成真相,以为发现了历史“新大陆”,如此把玩文字,还自称严肃历史,顺便义正言辞地痛批演义,我看这水平还不如罗贯中呢,至少人家没说自己写的是史书。

  我写这文,其中就批了很多写三国史的前辈,回头看来,能被我看重的前辈真是屈指可数。
  前文说“发现历史新大陆”的就是易中天教授,例如他把《魏略》及《九州春秋》中“诸葛亮毛遂自荐”的故事当成真相,还处心积虑将此事与“三顾茅庐”脑补成先后两件事,在其作品中大书特书,颇为得意。殊不知,裴松之引此文时,早就批了“乖背至是”。
  从裴松之到卢弼,千年来纷纷史家,无人相信“诸葛亮毛遂自荐”是真,而易教授就信了,还四处宣扬,【乖背至是】!
  日期:2015-05-27 19:32:07
  在正文开始前,我先谈三个关于前辈治史的话题。算是开胃菜吧。
  第一个话题。
  裴松之在给《张鲁传》作注时,就怀疑张修可能是张衡(张衡是张鲁之父),后世史家纷纷对此不予赞同。

  1.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范书灵帝纪有此张修,陈寿魏志《张鲁传》有刘焉司马张修,刘艾《典略》有汉中张修,裴松之以为张修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按《鲁传》云祖父陵父衡皆为五斗米道,衡死鲁复行之。刘焉司马张修与张鲁同击汉中,鲁袭杀修,非其父也。今此据范书。
  2.惠栋曰:刘焉司马张脩与鲁同击汉中,鲁袭杀脩,非其父也。
  3.陈景云曰:衡事见《鲁传》,裴氏盖据本传言之。《后汉书?灵帝纪》张角、张脩并以中平元年反,章怀注脩事,引汉侍中刘艾《纪》,与《典略》之文合。刘《纪》出《典略》之前,不应有误。脩、衡二人虽同出五斗米道,而衡匿迹深山,无阻兵作乱事,与反逆之妖贼自异也。
  又曰:刘艾尝为董卓长史,所记皆耳目近事,在魏鱼豢《典略》之前,不应有误。
  4.钱大昭曰:按张鲁本传,鲁即张衡之子。又云“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典略》所云“汉中张脩”,即刘焉之别部司马,亦习五斗米道。《后汉书?灵帝纪》所谓“巴郡妖巫”是也。安得以张鲁之父当之?裴说非是。
  如果大家都能认识到裴松之的见解有误倒好了,结果吕思勉写《三国史话》在“黄巾”一节中,直接把张陵、张衡抹去,他认为张修就是创办五斗米道的教主,因为后来张鲁杀了张修,得了汉中,于是编造出祖父张陵、父亲张衡的故事为自己粉饰。【吕思勉:于是妄言其道出于父祖。】
  吕思勉立论的三条理由是:
  1.为什么魏文帝(曹丕)和他(张鲁)是同时代人,绝不提及其父祖?
  2.(张陵是江苏人,却跑去四川传道,张角于吉起于东方)为什么五斗米道独出于四川?
  3.为什么其道(五斗米道)在四川又并无影响呢?

  这都是什么奇葩逻辑!
  第一问。曹丕作《典论》,本来就是谈论文学、政治的作品,又不是治史,曹丕提及汉末宗教的那段文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概而论之,何必要追述各位教主的祖宗八代?
  吕思勉的第二问也是莫名其妙,诸位有看明白他的逻辑的吗?吕思勉拿张角、于吉说事,说他们的宗教起于东方。那我倒想问,《典论》还提及三辅骆曜,骆曜又为何独出自三辅?
  第三问,我觉得,大概是吕思勉认定汉中不属于四川吧。陈志《张鲁传》原文是:(张陵)学道鹄鸣山。“学道”在四川(鹄鸣山),难道“布道”就一定必须在四川?这是什么强盗逻辑?再如,于吉是(徐州)琅琊人,怎么要去扬州吴地布道【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乃至死在孙策手里?
  就这个话题而言,吕思勉不是来治史的,他是来捣乱的。
  这第一个话题告诉我们:治史的人未必能看完前人的见解,有的人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敢大放厥词的,吕思勉算一个。
  日期:2015-05-27 19:33:37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著名的“二乔”的父亲(桥公)的考据。
  唐代诗人杜牧作《赤壁》留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桥段后来被罗贯中拿来加工,编入《三国演义》,说曹操和桥玄关系好,所以知道桥玄的两个女儿长得漂亮,于是要南征孙权,欲霸占两位美女。由于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真以为二乔的父亲是桥玄。
  清朝史家沈钦韩(1775-1831)还煞有介事的介绍: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称公。
  沈前辈的意见该怎么批,我看,我还是直接转卢弼的见解吧。
  1.孙权呼张昭曰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是皆不必三公始称公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