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9节作者:
zlzxs
日期:2015-05-29 07:41:48
3.2.2 灵帝卖官
接着我们来说说“卖官”。按《皇后纪》的记载,是董太后在窦太后(窦妙)逝世(172年)后上台,然后教儿子去卖官换钱的。我们去翻史料,记载刘宏卖官的时间是光和元年(178年)和中平四年(187年)两次标价。
①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②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史料的背景环境。
熹平六年(177年),护乌桓校尉夏育夸下海口,说破鲜卑易如反掌。当时东汉政府正苦于多年被鲜卑侵犯边界,年轻气盛的刘宏不顾蔡邕等人的反对,下诏派夏育、田晏、臧旻三人领兵分三路去打鲜卑,结果被檀石槐(鲜卑首领)打得一败涂地【《五行志一》:先是鲜卑前后三十余犯塞,是岁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将南单于以下,三道并出讨鲜卑。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三将无功,还者少半。】。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原来这次讨伐鲜卑出征时,掌管国库的大司农都拿不出军费来,只好从地方征调军粮,结果还打输了。
中平四年(187年)正是全国叛乱的最高峰,发生叛乱的地方有凉州(韩遂、马腾)、荆州长沙郡等三郡(区星、观鹄等)、扬州庐江郡(黄穰)、幽州与冀州(张纯、张举)、并州(南匈奴)、冀州与并州(黑山军),连天子脚下的河南荥阳也有黄巾残余势力发动叛乱。
可以想象:这两次卖官政策出台的背后真相是军费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刘宏被迫搞卖官来改善困境,虽然是饮鸩止渴,但是又简单有效。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同时刘宏卖官也是为了中饱私囊。
日期:2015-05-29 12:55:17
再者,在史界有这样一种论调,是说当一个政权一旦出现了“卖官”现象,就是一种快要亡国的信号,这个逻辑思路是“卖官→腐败→亡国”。我觉得,这个逻辑思路固然可行,但对任何历史时期的卖官问题还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而不是用偏执的方式快速作出判断。
《魏略》(陈志《夏侯玄传》裴注引)载: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夏侯)玄代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
这就是曹魏政府(魏明帝曹叡执政时期)的“私人卖官”现象,蒋济、夏侯玄担任护军时都无法禁止,直到司马师上任后才被禁止。我们能因此判断:曹叡执政时期的卖官现象是导致曹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显然,后世史家谈及“曹魏禅让于晋”时,个个都去分析司马氏家族的发展情况,根本就没人在意这件事。
实际上,从封建社会时至今日,卖官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无非是私人或者是公办的。如今的史书上成了“私人卖官”嘲笑“公办卖官”是“亡国之举”,这是五十步笑百步,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论调。
而出现“公办卖官”的原因,一般都意味着国库空虚。例如清朝末年,朝廷开始卖官,就是因为被列强瓜分,赔款各地,乃至和太平军对抗,都拿不出钱来,只好干脆撕破脸皮,直接由官方来搞卖官。
“公办卖官”的好处就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像某县长给了某市长多少钱,结果某市长拍屁股走人,县长也没能调到市里去,只好吃个哑巴亏。如果把钱交给中央政府,这位县长大人就可以放心等着收升官任命书了。
日期:2015-05-29 20:53:33
在刘宏执政时期,先后有段颎、张温、崔烈、樊陵、曹嵩等人花钱买到三公之位的【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傅子》:灵帝时牓门卖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除了段颎是个武人(将领)出身,曹嵩是宦官之后,其他三人都是出自名门世家,而崔烈又是最出名的,留下了“铜臭”的典故。
在崔烈之后(185.3-),陆续登上三公之位的还有:邓盛、张延、许相、杨赐、丁宫、马日磾、刘弘等人。这些人有史可查的都是名士!除了杨赐是刘宏老师之外,其他人我是不敢打包票说他们没有掏钱。
名士花钱买三公,他们的动机根本是出于期望能够提高整个家族的名誉地位。这样与他人说上一句:“我们家族里可是出了三公的!”——啧啧!倍有面子!其实说回来,崔烈只不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被人诟病,染了“铜臭”味。等再往后,世家名士们都纷纷掏钱买三公了,大家都有“铜臭”味了,公平了也就没有了非议。
很多人会认为卖官会导致贪腐。我觉得这个观点必须具体分析。
例如,在前文(3.2.1宦官敛财)介绍的孟佗与张让。孟佗并非世家(至少史书上没说他祖宗八辈出了哪个名人、高官),介绍他就只用了四个字:资产饶赡。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说,他就是个土豪。孟佗通过花钱得到张让赏识,再通过张让的运作而当上凉州刺史。他凭借这样的手段当上高官,没人能担保他不会成为一个贪污犯。但请大家注意,就算此时没有“卖官”,孟佗的计划还是能够成功的,因此,此时腐败的根源应该是“宦官政治”(宦官干预官员选拔)。
再看曹嵩,他一无政绩,二无声望,按既定的“举荐制度”他是根本没有机会获得担任三公的机会的。但他就是靠砸钱贿赂宦官,获得尚书台的举荐机会,再交钱上任【范书《宦者列传》:(曹)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这也是宦官干预官员选拔的明证。
刘宏虽然搞“卖官”,但并未破坏根本的“举荐制度”,官员的任命仍然需要经过尚书台的选拔,而真正破坏“举荐制度”的是“宦官政治”——是宦官在干扰尚书台的选拔工作。所以说,“卖官”只不过是汉末官场腐败的催化剂罢了,并非可当做主因。
综合看来:刘宏执政时期的“卖官”是有门槛的,而不是普通人只要有钱就能随便买到任何官职,按照前文列的史料记载,普通人花钱只能买到“关内侯、虎贲、羽林”这种低阶侯爵和官爵,若想担任要职,还是必须得通过宦官这条捷径。
有人会问,难道那些花钱买官的世族就不会影响“举荐制度”吗?他们就不会腐败吗?是的,都是人,他们就一样会的。但必须再次提醒大家的是:史书是士人写的。懂了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