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29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刘宏旋即下诏,封杨赐为临晋侯,封邑一千五百户【范书《杨赐传》后,帝(刘宏)徙南宫,阅录故事,得(杨)赐所上张角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下诏封(杨)赐临晋侯,邑千五百户。】。
  而杨赐得到赏赐后,却谦虚的上书答复:“当年检举太平道还有张济等人的功劳,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封侯,我愧不敢当。”刘宏赞叹之余,又给其他三人封了乡侯,再提拔杨赐为廷尉(九卿之一,负责刑法)。这回杨赐又推辞:“我的专长是儒家,法家我是外行,所以请陛下另请高明吧。”最终,研究再三,刘宏给了杨赐以“特进”的位置(特进:位在三公之下的名誉散官)。
  杨赐基本上就算养老了,一直到次年九月,可能是杨赐病重,刘宏又下诏任命杨赐为司空,大概是想用三公的名望为师傅讨个喜气,希望其病愈,但天不遂人愿,没过多久,杨赐终究还是病逝了。
  刘宏得到杨赐逝世的消息,手拿奏章,忍不住流泪【杨赐碑:帝乃震恸,执书以泣】,并穿素服,三日不上朝,以示追悼。
  杨赐的葬礼办的非常隆重,刘宏对待杨赐葬礼的待遇明显超过之前的桥玄、袁逢、刘宽等人的葬礼。
  第二年、第三年杨赐的忌日,刘宏还组织朝廷官员缅怀悼念,追思恩师的教诲【杨赐碑:(中平)三年九月甲申,小祥,会如初;(中平)四年九月戊申,大祥,公卿尚书三台以下,会如小祥之礼。】。
  综合起来:在当时,杨赐是个人品与声望近乎完美的名臣,如果要说他会迁就刘宏的意思而去收何进为门生,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我看是微乎其微。而反过来说,何进也绝不是什么儒学大家,他也仅仅是杨赐的门生。

  至少可以说明,何进把转换身份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来做,而不是目光短浅的只顾享乐,与贪腐成风的宦官打成一片。何进也基本具备了杨赐门生的素质。
  日期:2015-05-31 08:20:55
  2.4 何进的政治眼光
  本节话题是说一个何进和韩遂之间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候韩遂还叫韩约,还没有参加凉州叛乱。本文为了尊重历史真相,就称他为韩约。
  大约是在中平元年(184年)八月,韩约作为凉州州府计吏前往雒阳汇报工作【《百官志五》: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韩约是凉州名士,何进久仰韩约的大名,便特意安排与他见面(估计是有征辟的意思),而韩约当场提出一个苛刻的建议:诛杀宦官!何进闻言,拒绝了韩约的要求,韩约也就申请返回凉州了【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典略》:(韩)遂字文约,始与同郡边章俱著名西州。(边)章为督军从事,遂奉计诣京师,何进宿闻其名,特与相见,遂说进使诛诸阉人,进不从,乃求归。】。

  韩约回凉州后不久(十一月),凉州就爆发了以北宫伯玉、李文侯为首的叛乱,韩约被迫入伙,随后成为叛军首领之一。
  次年(185年),凉州叛军进犯三辅地区,其政治口号仍然是“诛杀宦官”【范书《董卓传》:托诛宦官为名。】。
  纵观后世史家黑何进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用教条式批判法:因为宦官就是坏人,所以何进不杀坏人就是包庇坏人!是坏人的帮凶;何进有军权在手却不敢杀坏人,这就是懦夫、草包将军。
  对此,但凡稍微多看点书的人就能看出门道。
  当年(168年),世家出身的大将军窦武,拥有士人集团中“三君”的雅号,当了八个月的大将军,还有太傅陈蕃做帮手,全盘掌控朝政,就这样的优势局面再去密谋剿灭宦官,结果反而被宦官们全部给剿灭了!
  反观何进:一个出身南阳郡寒门的屠夫,当了半年左右(3-8月)的大将军,在朝廷中没有任何政治盟友。就这样,韩约还让他去消灭宦官,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嘛!毋庸置疑,如果何进答应了韩约的建议,肯定死的比窦武还快。
  所以说,当时韩约的建议是非常不合理的。再根据韩约参加凉州叛军后的表现,计谋百出,先后击败了皇甫嵩、张温、周慎、董卓等人,甚至一代枭雄曹操都一度拿他没办法。那么,韩约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这么苛刻的建议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他不想做何进的幕僚,直接拒绝何进会让场面难堪,于是找个苛刻的理由,让何进断了念想。

  无独有偶,次年(185年),车骑将军张温出征凉州前,他的故交张玄跑来找张温,也提出同样的要求——诛杀宦官,而且他还策划好政变细节:让张温趁着皇帝刘宏及文武百官到雒阳城外为其践行时,突然以军令发动政变,直接诛杀宦官及相关的一切人等。而张温对此,呆了半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同样也是说不(事见范书《张玄传》)。
  张温也是南阳人,和何进是同郡人,但人家可是世族,在朝廷里摸爬滚打多少年?有多少政治背景?他都知道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政变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真要做大事,肯定是需要长时间谋划。大家想想看,王允谋害董卓,前后花了多长时间,组织了多少人参与(详见《董卓篇》“4.3刺董谜案”)。
  所以说,以此来黑何进懦弱无能,这是愚昧无知的,就当时的政治环境,换谁来也不行。这则故事,反而证明了何进具备正确的政治眼光,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日期:2015-05-31 08:23:46
  第三章 羽翼渐丰
  3.1 何进与士人集团
  中平元年(184年),在何进担任大将军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件重大政治事件:持续十多年的党锢结束了。因此三公府(司徒、司空、太尉)纷纷征召天下名士入府为官。
  大将军何进也有开府的权力,于是他也把征召士人当成重要的工作来做;前文介绍的举荐孔融就是一例,何进在开府之初就希望以谦卑的姿态获得士人亲睐。但是,因为何进出身卑微,所以收效甚微。
  本年的黄巾之乱及后来的凉州平叛,作为大将军的何进却没有参与其中,因此何进在184-188年间有足够的时间来举荐士人、积极参与士人集团的活动、与士人打成一片,为壮大何氏家族的影响力而努力。
  那让我们来看看何进在184-188年间举荐士人的“成绩单”吧。
  成功
  任大将军府官员:王谦(长史)、伍孚(东曹属掾)、袁绍(掾)、刘表(掾)、边让(令史)、蒯越(东曹掾)。

  由何进举荐为官:董扶(侍中)、孔融(侍御史)、赵岐(敦煌太守)。
  失败
  先见面,再拒绝:郑玄、韩约。
  拒绝,不给面子:陈寔、荀爽、申屠蟠、张纮、张俭。
  以上名单中除了孔融和韩约这两位前文介绍过了,接着我来逐一介绍其他人。
  王谦:兖州山阳郡名士。父亲王畅,名列“八俊”,刘表之师;儿子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王谦是世族大家,何进非常喜欢他,提拔其担任长史【《百官志一》:(大将军)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可见地位之重。后来,何进还想和王谦结亲家,王谦不同意,估计还是面子问题【陈志《王粲传》:(王粲)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