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35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或许是何进把自己“和平解决”的构想告诉了袁绍,袁绍以为何进要中途变卦,便吓唬何进说:“(我们士人和宦官的)相互构陷(仇怨)已经形成,目前形势已经明朗,如果事情拖延下去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将军您还想等待什么,而不趁早决定动手吗?“【范书《何进传》:(袁)绍惧(何)进变计,乃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事留变生,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早决之乎?”】

  何进闻言,于是任命袁绍任司隶校尉【《百官志四》: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专命击断”,王允任河南尹【《百官志四》:主京都,特奉朝请。】。
  袁绍和王允都是士人中的激进分子。当年,赵忠就瞧袁绍不顺眼,张让还和王允结过死仇;如今,这两人由幕后走上政治斗争的前台。
  第一,是何进想让他们两人吸引宦官们的注意力;
  其次,这是一种委曲求全的信号,何进不想成为前排的烈士,想为自己留条后路。(个人意见,可商榷。)
  日期:2015-05-31 22:47:49

  4.2.2 袁绍的想法
  袁绍走上政治斗争的前台之后,看看身旁的王允,回过身去,看着身后的何进,更远处,那是叔父袁隗的身影。袁绍比何进更有取胜的迫切感,他需要证明自己才是这个时代士人的骄傲。
  袁绍上任司隶校尉之后,在何进的授意下派有谋略的武官去督查宦官;但是袁绍同时又做了一件违背何进本意的事:他派人告知董卓等人(应该包括丁原和桥瑁),允许他们率军进京至平乐观【范书《何进传》:(袁)绍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平乐观就是去年十月,刘宏阅兵的场所,位于雒阳城西。
  后世史家都写“何进招来董卓”, 这只是概述的笔法,极少人看到明明是袁绍违背何进本意,私自允许董卓等人进京。
  让丁原和桥瑁去平乐观,何进可能没意见(后来丁原被提拔为执金吾,桥瑁无记载,大概不在平乐观就是仍在成皋县。);而袁绍私招董卓进京,必然违背了自己和郑泰、卢植的意见。于是,何进派谏议大夫种劭带上圣旨去劝退董卓。
  同时,董卓何尝不在观望雒阳形势,得到袁绍的允诺,大喜过望,深知这是捞取政绩和名望的大好时机!董卓带着自己的部队立刻开拔,抵达渑池时,与前来劝退的种劭相遇。
  种劭宣召制止董卓军前进,而董卓不听,继续前进【范书《种劭传》: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种)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尹)。】【《袁纪?卷25》(中平六年七月):董卓到渑池。】,同时上书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扬言为了清除宦官。
  《种劭传》归责于何进招来董卓,就是“概而言之”的表达方式。前文是为了突出“种劭劝退董卓”做铺垫,而不是追究到底谁招来的董卓。如果范晔先写何进为了诛宦官,又不许董卓进京,然后是袁绍私下招来董卓,何进又派种劭去劝阻,这样读者读来,就会感觉“废话连篇”了。

  如果以《种劭传》认定是何进“征调外兵”时招来董卓,那么《何进传》中的“使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和“袁绍促董卓等”这两条史料就要作废了。
  其中原委,自然要以《何进传》为准,其他传记内容则为补益。所以历史的真相就是:何进从始至终都是反对董卓进京。
  日期:2015-05-31 22:48:42
  4.2.3 胜券在握
  董卓为什么胆敢再三违抗圣旨?我们有理由相信:袁绍在给董卓写的信中,肯定许诺了若干政治条件。董卓则相信袁绍(汝南袁氏)是自己的坚强后盾,所以底气十足,而何进却只能向袁绍(汝南袁氏)妥协!
  董卓进京还是有效果的。他在途中上书给朝廷(何太后),解释自己进京的理由就是为了诛杀张让等宦官【陈志《董卓传》:(董卓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
  到了这时候,何太后才真的怕了,于是她把宦官们招来,宣布中常侍、小黄门都停职出宫,回家待命,只留下何进信任的人在宫里【范书《何进传》:(何)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
  例如:何进让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拔两百名性格温和宽厚的虎贲郎官入驻宫内,代替持兵黄门(有装备武器的宦官)守卫宫门【陈志《袁绍传》:(何进)又令(袁)绍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
  平津都尉桓典也被调入宫中担任钩盾令【《百官志三》:钩盾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钩盾令本为宦官担任,桓典担任钩盾令必为何太后罢免宦官之时),后又改任羽林中郎将,与袁术共同掌控南军【范书《桓典传》李贤注引华峤《汉后书》:(桓典)迁平津都尉、钩盾令、羽林中郎将。】。
  同时还有武猛都尉丁原被提拔为执金吾(陈志及范书《吕布传》、袁纪均以“丁原拜执金吾在何进死前”,以此推知。),负责雒阳城内防卫工作;朱儁任城门校尉,侍中杨奇任卫尉,共掌管雒阳十二城门。

  日期:2015-05-31 22:49:26
  这是一场阶段性的胜利,当时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宦官们全部下台了,躲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
  宦官们还以为何进是中间派,于是前往何进处谢罪求援,何进便装老好人状,劝道:“天下汹汹,就是因为诸位,如今董卓马上就要到了,诸位何不早点告老回乡呢?”【范书《何进传》:诸常侍小黄门皆诣(何)进谢罪,唯所措置。(何)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目前的形势正是何进所期盼的那样,何进给宦官们的建议就是辞职避难,如此一来,不用人头落地,宦官们都被清除出皇宫,而且自己也不用落个忘恩负义的口实。

  而此时的袁绍不甘于“和平解决”的结果,他就是要让所有的宦官人头落地。袁绍又劝何进趁机将宦官们一网打尽,何进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又怎会答应袁绍的请求呢?【范书《何进传》:袁绍劝(何)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
  等到董卓进入雒阳城外时,董卓对何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何况何进本意也不想让董卓进京。
  于是,何进再次派种劭出城劳军,同时命令其退回,董卓千辛万苦才到了雒阳城外,如何肯轻易罢休,于是指使下属士兵威胁种劭,种劭大怒,称有诏书大声叱骂,上前的士兵吓得退却一旁,种劭再上前责问董卓,董卓无言以对,同意西撤至夕阳亭(范书《种劭传》李贤注:夕阳亭在河南城西。)【范书《种劭传》:(种)劭迎劳之,因譬令还军。(董)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