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40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5-06-03 07:51:36

  1.4 段颎平羌
  “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段颎)最终在桓灵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淘汰,而作为后起之秀的董卓俨然成为凉州人心目中的名将的替代者。以至于中平二年(185年),张温讨伐凉州时都仰仗董卓的实力。
  董卓早年追随张奂是铁板钉钉的事,而“受段颎的举荐”在没有新的史料出现之前,我们也是可以认可的。本小节,我们回顾一下段颎平定羌乱的过程。
  皇甫规和张奂关系很好【范书《张奂传》:(张)奂与皇甫规友善,奂既被锢,凡诸交旧莫敢为言,唯规荐举前后七上。】,而张奂和段颎关系却不怎么样,矛盾在于两人对待羌乱的理念相背。张奂和皇甫规主张“恩威并济”,就是杀掉造反的羌人首领,然后招安余部。但是朝廷又不允许皇甫规这样的凉州人拥兵自重,又将他们调回朝廷或者别处当官,前脚刚走,后脚羌人又反叛了。皇甫规在凉州呆长点时间吧,羌人是没叛乱了,但朝廷就有人说闲话:皇甫规是花钱安抚羌人的,让他们假装投降的【范书《皇甫规传》:遂共诬(皇甫)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皇甫规对此也只能上书解释,效果没多大,最终还是被政治对手弄下台。

  羌人的部落又多,关系非常复杂,东汉政府就这样来回折腾,白白虚耗军费。
  后来,桓帝刘志对反复难平的凉州羌乱问计于段颎,段颎就否定了怀柔政策的可行性,顺便给皇帝算了一笔账:就靠着怀柔政策,汉安帝刘祜时,平羌乱打了十四年,耗费240亿;汉顺帝刘保时,平羌乱打了七年,耗费80多亿【范书《段颎传》: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
  段颎顺便推销自己的理念,对于羌乱唯一正确的方针就是:打死、打残、打服。段颎还打包票:给我五千骑兵+一万步兵+三千辆战车,我用三冬二夏的时间,就能彻底平定羌乱,大概只要花54亿【范书《段颎传》: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无虑用费为钱五十四亿。】。最终,刘志在原则上同意了段颎的请求。
  日期:2015-06-03 07:54:15
  段颎出征还是等桓帝刘志死后,灵帝刘宏登基时事。
  段颎从建宁元年(168年)春二月出征,一直打到建宁二年(169年)七月,耗时一年五个月,前后经历180场战斗,耗费军费44亿【范书《段颎传》: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费用四十四亿,军士死者四百余人。】(杀敌数和自损数肯定有水分,不在本文探讨之内)。
  不能不说,段颎还是非常让人敬佩的,每次战斗他都将生死置之度外,打得惊心动魄,他在战场上的气势是皇甫规和张奂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从成绩单上看,段颎超额完成了当初的承诺,时间缩短一年,军费节省十亿,而且从此之后,至光和六年(183年),灵帝刘宏统治的这段时间,羌人没有再叛乱。
  这场战役,段颎带的是田晏、夏育两位得力干将,后来在熹平六年(177年),两人讨伐鲜卑时失败,被免为平民。
  段颎为什么没有带董卓?因为董卓这时是跟张奂混的,而且张奂在朝廷当官呢【陈志《董卓传》:(桓帝末,约166年)(董卓)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

  再说段颎在这段浴血奋战,捷报频传之时,张奂还上书质疑段颎的“三打政策”,段颎气愤不过,上书辩驳,于是两人结怨。
  当年(167年),朝廷给张奂封赏二十万钱+家属一人入朝任郎官,张奂推辞不要,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其家族能够迁徙到弘农郡华阴县定居。朝廷批准。
  张奂原本籍贯是凉州敦煌郡渊泉县人,按照官方规定:边郡的人不能往内地迁徙。张奂等于是用战功换来特例,改写家族的命运【范书《张奂传》:论功当封,(张)奂不事宦官,故赏遂不行,唯赐钱二十万,除家一人为郎。并辞不受,而愿徙属弘农华阴。旧制边人不得内移,唯奂因功特听,故始为弘农人焉。】。
  后来,张奂因为亲近士人,终于被宦官排挤出朝廷,于是隐居在华阴县,闭门不出,收养门生,著书立说【范书《张奂传》:时禁锢者多不能守静,或死或徙。(张)奂闭门不出,养徒千人,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
  熹平元年(172年),段颎因亲近宦官,而官至司隶校尉(查办朱雀阙谤书案)。
  此时,段颎旧事重提,想把张奂赶回凉州敦煌郡,然后派人在途中杀害张奂【范书《张奂传》:及(段)颎为司隶校尉,欲逐奂归敦煌,将害之。】。
  张奂也看出危机所在,便赶紧写信给段颎,为当年弹劾交恶的事道歉。段颎看完信之后,心肠又软了下来,于是作罢【范书《张奂传》:(段)颎虽刚猛,省书哀之,卒不忍也。】。这也算是两人多年的恩怨一笔勾销了吧。
  日期:2015-06-03 07:56:26
  1.5 董卓的政治理想
  董卓从政以来,未尝没有政治理想。可以想象,董卓作为跟随张奂多年的部下,耳濡目染,自然也倾向于“恩威并济”的怀柔政策。
  约在光和年间(约178-181年),董卓官至河东太守,派哥哥董擢带一百匹缣送给隐居在华阴县的张奂,但是张奂拒而不受【《袁纪?卷23》:河东太守董卓慕其名,使兄遗奂缣百匹。奂不受,知卓有奸凶之心,遂与绝。至于朋友之馈,虽车马不辞也。】。

  袁纪中这段文字很明显是“曲笔”。袁宏说是董卓“慕其名”,搞得好像两人以前不认识似得,实际上如前文所说,张奂是董卓的老领导。此时党锢尚未解除,董卓还给因被诬陷“结党”的老领导张奂送礼,足以见证董卓不是那种“人走茶凉”的人。再者,董卓是派哥哥去送礼,这种事,最接近人情的动机就是“报恩”,若真的是“慕名”,董卓应该亲自去送礼的,对吧?
  至于张奂拒绝的原因,袁宏解释说:因为张奂看出董卓有“奸凶之心”。这就奇怪了,我们按袁宏的套路走,前面说董卓是“慕名”去结交张奂,那么张奂都没见过董卓,他见到董擢怎么就知道董卓有“奸凶之心”?
  再按史实的套路走,张奂和董卓共识多年,有什么史料能证明董卓做过什么事让张奂不爽了?根本就没有!董卓的黑材料大都是初平年间的事,按照“疑罪从无”来看,这明明是一出史书上最常见的“预言戏”嘛!
  很遗憾的是范晔写《张奂传》也照抄这段文字,也说董卓是慕名才去送礼,完全无视了之前写董卓任张奂司马时的事。
  至于张奂拒绝董卓的真正原因,很难说得清楚。我以为,可能是董卓也希望自己藉此能融入士人集团。因为董卓的交际圈里唯一的名士只有张奂,所以他只能从老领导这里敲门,希望能有个机会融入士人集团,但是张奂知道董卓资质平庸,完全是来沽名钓誉的,所以干脆拒绝了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