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从史料细节探究历史真相》
第52节

作者: zlzxs
收藏本书TXT下载
  接着太傅袁隗上殿,解下刘辨身上的玉玺印绶,转交与刘协,再扶刘辨下殿,向刘协跪拜称臣。
  刘协(董卓+袁隗)再宣布:何太后被剥夺摄政权,从长乐宫迁入永安宫。
  最后,朝廷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汉”。
  这里对陈志《董卓传》的记载顺序做个小小的校勘。原文顺序是:董卓担任司空→担任太尉→废立。我们按照范书《献帝纪》的记载,把时间点标注上:(约8.29)董卓担任司空→(9.12)担任太尉→(9.1)废立。——显然陈志《董卓传》的顺序有误。

  日期:2015-06-08 07:30:01
  再来看看丁宫的发言,表面上是拥护废立,以至于袁宏气愤不过,在《后汉纪》中评论道:丁宫可谓非人矣!以为虽伊尹之事,犹将涕泣而从之,而况凌虐其君,而助赞其恶。夫仁义者,人心之所有也。浓薄不同,故有至与不至焉。当其至者,在君亲之难,若身首之相卫也;其不至者,犹有儿女之爱焉。无情于斯者,不得豫夫人伦矣。
  ——看看,袁宏痛骂丁宫不是人!
  这里很奇怪的是:董卓在废刘辨和何太后时,始终坚持以“伊尹、霍光”为先例,而丁宫却在奏辞中使用了“祭仲废忽立突”这个先例,袁宏著书时又忽视了这个举例,直接以“伊尹”为论据。

  我就来说说“祭仲废忽立突”这个故事吧。
  祭仲本名祭足(名足,字仲),是郑庄公(姬寤生)时重臣。郑庄公逝世后,祭仲辅佐姬忽(姬寤生长子)登基,是为郑昭公。
  姬忽的弟弟姬突的母亲是宋国贵族雍氏,宋庄公(子冯)便将祭仲和姬突骗来绑架,胁迫祭仲回国拥立姬突登基,祭仲被迫答应了。
  姬忽得知变故,就逃亡到卫国避难,姬突登基,是为郑厉公。
  后来的故事就有点曲折了。(前697年)姬突嫌祭仲权高位重,想铲除他,不料事情败露,祭仲反客为主,姬突又被迫流亡。
  祭仲又去卫国迎接姬忽登基复位。不料,(前695年)姬忽又被大臣高渠弥刺杀身亡。祭仲不敢再去迎姬突回国,就拥立姬子亹(姬突之弟,亹wěi)登基。
  次年(前694年),齐襄公(姜诸儿)在卫国召开盟会。姬子亹与姜诸儿年轻时结仇,祭仲则称病不去。高渠弥陪同姬子亹赴会,结果一同被杀。最终,祭仲又拥立姬婴(姬子亹之弟)登基。
  关于祭仲这个人的评价,后世史家有认为他乱政导致郑国衰弱。所以,丁宫以“祭仲”为先例,恐怕是隐喻董卓乱政。

  有人会质疑:丁宫不是说“昔祭仲废忽立突,《春秋》大其权。”吗?这不是说古人肯定祭仲的做法吗?
  是这样的,当时的《春秋》有三个版本:
  《公羊传》:据称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作,口授至西汉景帝(刘启)时,其玄孙公羊寿与胡母生、董仲舒所著。
  《谷梁传》:据称为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所作,也是口授至西汉时期才成书。

  《左氏传》:据称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作。
  这三本书中,《公羊传》在“桓公十一年”这一节对“祭仲废忽立突”表示赞同,丁宫原话的依据也是于此。
  而《谷梁传》对于这件事则对祭仲持批评态度:祭仲易其事,权在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谷梁赤认为祭仲在强权威逼之下就乖乖就范,是丧失为臣之道的(《左氏传》则没有对此评论)。
  所以说,丁宫以“祭仲”为先例的说辞,并不像是一个全力支持废立的态度,有拐着弯骂人的寓意。可惜袁宏著书时情绪激动,没有细细推敲“祭仲”背后的故事,就痛骂丁宫不是人了。
  (关于丁宫说辞内含玄机,当感谢魔纱兔的点拨。)

  日期:2015-06-08 12:02:36
  3.3.5 何氏覆灭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一日,这场废立变革,距离八月二十八日政变结束时才三天时间,董卓以一个未有功勋在身的外来将领,一跃成为三公之一(司空),然后左右朝政,顺利完成废立大事。
  在这期间,董卓若没有太傅袁隗的相助,光靠三千士兵就能威慑并吞并上万雒阳朝廷军队,这种“政治奇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吧?
  如我所推测,最靠谱的解释是:政变结束之后,汝南袁氏众望所归,太傅袁隗意欲全盘铲除何氏集团,所以笼络故吏董卓,假以兵权,顺利完成废立大事(见前文“3.3.1废立动机”)。
  九月三日,董卓命人用毒酒将失势的何太后毒死(或许这是何氏毒杀王美人的报应)【范书《献帝纪》:(中平六年九月)丙子(3日),董卓杀皇太后何氏。】【范书《皇后纪》:董卓又议太后(何氏)踧迫永乐宫(董氏),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乃迁于永安宫,因进酖,弒而崩。在位十年。】。董卓让刘协到奉常亭(雒阳城内亭名)表示哀悼,公卿大臣均穿白衣参加朝会,并不举办丧礼。

  直到十月三日,何太后才下葬,与灵帝合葬于文陵(后改称文昭陵)。董卓还趁合葬的时候,命人拿取文陵中的陪葬宝物。
  同时,董卓又将舞阳君杀害,甚至还把入土没多久的何苗尸体挖出来肢解,再扔掉。何氏集团在朝廷中被铲除的干干净净,连死人都没放过!
  日期:2015-06-08 12:03:42

  范书《皇后纪下》含糊其辞:“舞阳君亦为乱兵所杀。”,似乎是说舞阳君死于政变之时,因为只有政变时才有“乱兵”嘛!但范晔在《何进传》又明确说是董卓杀的【范书《何进传》:董卓遂废帝(刘辩),又迫杀(何)太后,杀舞阳君,何氏遂亡,而汉室亦自此败乱。】。
  按《何进传》原文顺序,我们知道,“废帝”和“杀何太后”都是在九月,舞阳君又死在何太后之后,那说明她也是死在九月之时或之后,并非死在“八月政变”之时。
  再看《英雄记》(陈志《董卓传》裴注引):(董)卓欲震威,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京师震动。发何苗棺,出其尸,枝解节弃于道边。又收苗母舞阳君杀之,弃尸于苑枳落中,不复收敛。王粲作为同时代的人,不但详细记载了董卓的暴行,也印证了舞阳君应是死在“八月政变”之后。
  裴松之将这段引文放在董卓任相国(十一月一日)之后,似乎说明:“扰龙宗之死”、“掘何苗墓”、“舞阳君之死”这三件事都应该是此时之事。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献帝(刘协)入许之后(196.9-),以曹操+袁绍的既得利益集团开始政治清算,当时有功的(死于董卓之乱、李郭之乱及陪同刘协东归者)封侯,有罪的(与董卓、李傕、郭汜凉州集团有亲密交集者)诛杀。从史书上分析,何氏集团中只有何进是被当做有功之臣。
  如在范书《袁绍传》中,袁绍在奏章里写道:故大将军何进忠国疾乱,义心赫怒。可见何进在东汉政府的历史定位是忠臣。也因此,何氏家族的血脉只有何晏(何进之孙)这一支保留了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