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悲催的南宋覆亡史》
第12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24 13:40:05

  关于禅位
  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宋高宗在撂挑子之后仍然悠闲自在地活了二十五年。直到淳熙十四年(1187年)才以八十一岁的高龄死去。(赵构的年龄在华夏帝王中也算是高寿了,“祸害活千年”此言不虚。)
  赵构禅位于赵昚(音SHEN),可是孝宗的皇帝做的一点儿也不轻松。赵昚在位二十七年,其中到有二十五年受到了赵构的制约。
  赵构出尔反尔,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退居二线之后,他仍对国家大政指手划脚,一遇重大事件,就多方掣肘,横加干涉。知道孝宗锐意恢复,赵构不满道:“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见孝宗“自此不敢复言”,内心却不以为然,赵构只得郑重其事的告诫道:“一旦北伐,女真不过是一场无关痛痒的胜负而已;而南宋则是关乎生死存亡之事...”
  有宋一代的皇帝多擅长书法,在中国专制历史,历代皇帝书写《孝经》最多、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御书《孝经》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正是宋高宗赵构!
  令人吃惊的是——赵构书写《孝经》,是应臭名昭著的秦桧再三请求。此次御书《孝经》影响巨大,波及整个南宋统治区域。先是,下诏诸州以御书《孝经》刊刻石碑,赐给现任官及在籍学生。以至于有善拍马屁者将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绍兴议和的成功,也归功于赵构御书《孝经》。
  《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照例是皇太子的必读书。入宫三十多年的孝宗,对《孝经》一书耳熟能详。之所以在身后被谥为“孝”,确实是名至实归。孝宗的“孝”完全符合儒家要求,对赵构言听计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赵构的良苦用心收得奇效,赵昚确实是个难得的“孝顺”儿皇帝!见太上皇说出如此话来,只好打消了恢复的念头。
  元人对此感慨再三道:“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廷之孝,未有若帝…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内禅后的赵构相中了秦桧从前的府第,重又大兴土木将秦府改建成一座新的宫苑,更名为德寿宫。经过数次改建、扩建的德寿宫,亭、台、楼、阁、厅、堂、假山、园苑、奇花异草一应俱全。孝宗命人在宫内开凿大池,将西湖水引入其中,为大龙池,旁筑万岁山,“拟西湖冷泉、飞来峰。若亭榭之盛,御舟之华,则非外间可拟。”
  德寿宫的豪华富丽甚至超过了大内宫禁,人们习惯称皇帝居住的凤凰山皇宫为“南内”,新建的德寿宫则尊称“北内”。赵构离休金每月是四万贯,是当时南宋太师级别官员(月俸最高者)的一百倍。每年四十八万贯的支出,还不包括德寿宫的日常开销。逢年过节,孝宗另有“孝敬”:银五万两、钱五万贯是“常例”。
  赵昚对赵构可谓竭尽孝道,不但在物质生活上尽力满足赵构的骄奢淫逸的需求,而且在军国大政上委屈求全。

  赵昚的“孝”绝不是作秀作出来的——即位才三年,“隆兴”的年号即改成了“乾道”。
  读史可知,改元建号作为传统的纪年法和帝王个人统治的重要标志,一向受到专制统治者的重视。透过改元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
  两宋的年号在许多时候是政策走向和执政纲领的指南,如宋高宗继统,建元建炎即是重振火德,延续宋祚之意。孝宗皇帝将年号由“隆兴”改元为“乾道”,无非是昭告世人,从此之后,自己的“北伐”情结暂时告一段落,历史开始进入“顺应天道”的新时代。
  天道是什么?
  天道幽远、人道迩——在孝宗的心底,无非是按高宗的既定方针办,不改苟安国策而已。

日期:2012-10-25 13:57:14

  淳熙元年(1174年),主战派中坚分子——四川宣抚使虞允文在任上积劳成疾,因病去世。随着张浚、吴璘、虞允文的相继去世,主和派官员彻底把持了朝政。
  南宋年号改为“淳熙”,年号的每一次的更改,都是统治集团内外政策相应作出调整的信号。孝宗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年号“隆兴”,不仅仅是年号,而是一种高昂的信心!此后,年号虽然更改为“乾道”,孝宗皇帝却仍在默默地积极备战,念念不忘恢复。虞允文的离世,孝宗顿失强援,锐意进取之心逐渐消磨殆尽,转而变的暮气沉沉。
  孝宗生不逢时,外有金世宗统治稳定,财政充裕,战备严整,宋廷无懈可击;内则有太上皇赵构多方掣肘,又无重臣竭力支持北伐之议。
  对此情形,后人一针见血的指出——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史载,虞允文死后,孝宗皇帝再无肱股之臣襄助北伐之事,万般无奈之下“用兵之意弗遂而终”。

  “淳熙”年号的确立,表明南宋的内外政策再次发生位移:从此,南宋君臣共同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歌舞升平之中。
  孝宗皇帝吸取了此前秦桧擅权的教训,转而将精力转移到了“躬揽权纲”与相权博弈方面。充满疑忌之心的孝宗,在位期间采取频繁更换宰相的办法来限制相权。史称,“勤于论相,数置而亟免。”
  孝宗以为:用人之弊,在于人君乏知人之明,宰相不能择人。他总结了宋初以来的政治经验教训:“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大将而败军,未尝诛戮”!进而想出了解决之道——要在人君必审择相,相必当为官择人,懋赏立乎前,诛戳设乎后,人才不出,吾不信也!
  有别于其它封建帝王的惰怠,孝宗皇帝是过于勤政了。南宋从孝宗朝开始,宰相不再由一人说了算,圣明天子出于对朝臣的猜忌,开创了左右两个宰相的人事格局。即使是对恢复北伐寄予厚望的重臣虞允文,孝宗将他擢为左相的同时,不忘将“与虞允文可否相济,不苟同”的参知政事梁克家任命为右相加以制衡。
  这种政治格局,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它的不便之处。频繁的更换宰臣,彻底结束了高宗一朝以来的权相政治,对防止大臣结党营私,加强皇权有一定意义。
  宰相不得久任,也有严重的副作用:它既挫伤了部分有能力贤相的积极性,同时也出现了职责不明,龙多不治水的情形。
  孝宗自以为得计,哪知却弄巧成拙:不信任宰臣,转而借重近习,造成了朝堂上下小人弄权的局面。再加上孝宗的勤政,表现在理政太细、太烦琐,事必躬亲的结果是令朝中大臣无所适从。
  孝宗的勤政不是作秀,史称“事无巨细,概呈御览,情无轻重,均由圣裁”。
  时间一久,习惯了孝宗皇帝如此“勤政”的朝臣产生了严重依赖心理,事无巨细,全靠孝宗一人拿主意。不但是朝臣少了历练,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就连孝宗也感觉疲惫不堪。
  每天将自己搞的辛苦异常,这样的皇帝做起来实在是无趣。很快,孝宗皇帝在心底开始厌烦烦琐的政事。他心底萌生了禅位于太子的念头。令孝宗沮丧的是,这个时候赵构不但健在,而且牙好、胃口好、吃嘛嘛香,活的相当之滋润,一时半刻根本没有“挂”的迹象。孝宗没有办法开这个口。

  人生如白驹过隙,疏忽已经是淳熙十四年(1187年),这年十月,赵构病逝。对高宗的死,孝宗表现的悲痛万分。他一反君主守丧以日代月的规矩,决定真的服丧三年。
  此番孝宗的表现并不完全是孝,而是他准备借守孝之名退居二线。这次的孝宗一反从前作为,他决定发扬民主,听取朝臣们对此事的意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