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悲催的南宋覆亡史》
第13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26 13:11:43

  淳熙十五年冬,退朝之后,孝宗皇帝特意“留二府赐座”(至宋太祖朝之始,宰相在朝堂之上就没有了坐而论道的特权)孝宗婉转地说出了自己的心事:史载“从容喻之倦勤之意”,婉转地提出“比年病倦,欲传位太子”。
  见天子准备撂挑子给太子,“诸公交赞”,大家已经习惯了孝宗的“一言堂”。见孝宗主动说出了要内退的话,众人不假思索的顺着孝宗口气称颂他父尧子舜、圣虑深远。
  这时候,垂了头、沉默不语的知枢密院事黄德润引起了孝宗皇帝的注意。见他并没有随声附和众议,于是点名问道:“卿意以为如何?”
  黄德润略一怔忡、坐直身子,不安地望了一眼身周诸同僚,沉声道:“皇太子圣德原是当得起此重担的,只是、只是...”

  孝宗见他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由心下惴惴,催促道:“只是什么?卿家只管讲来!”
  黄德润象是下了巨大决心一样,二目炯炯地望着孝宗回道:“李氏不足母天下,还请陛下慎思之!”
  孝宗闻言,面上“愕然变色”。黄德润虽然没有直接对禅位太子一事表示反对,但说太子妃李氏“不足母天下”,显然是含蓄的对孝宗禅位之事表示反对。
  见孝宗面上变色,沉吟不语,黄德润索性扯破窗户纸道:陛下如果坚持禅位,微臣不敢奉诏。只是,陛下终有一日会思及微臣今日所言。再想见臣,‘亦不可复得矣”!

  竹筒倒豆子一样说完这些话,见孝宗面上青白不定,众臣面面相觑也是作声不得。黄德润立即起身退出大殿,坚决请辞。
  史载,“退即求去甚力,以大资政知谭州”。
  黄德润明白,自己说完这些话,从此就无法立足朝堂了。当务之急,必须离开是非之地,激流勇退或者还可以独善其身。
  孝宗并没有将黄德润的谏言放在心中,当初立赵惇为皇太子时候,朝中就有不同声音,现在有人反对禅位于太子,也不足为奇。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迫不及待地将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惇,自己退居重华宫(赵构所居“德寿宫”更名为重华宫)做起了太上皇。
  赵惇即位,史称“宋光宗”。次年,光宗改元为“绍熙”,意思是合绍兴、淳熙之政治纲领,表明自己仍要高举高宗与孝宗二帝的旗帜,坚定不移的按既定方针施政。
  南宋历史进入新纪元。
  其实,自己的儿媳是个什么货色,孝宗心底明白的很。之所以急着撂挑子给儿子,更有重要原因——
  宋淳熙十六年正月,金世宗去世,其孙完颜璟即位,史称“金章宗”。新君即位,按惯例,宋廷必须要遣使庆贺。
  要命的是:依照宋金“隆兴和议”中的规定,年过花甲的宋孝宗必须称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金章宗为叔叔。叫年纪相仿的金世宗为叔叔,孝宗还能勉为其难。再去叫叔叔的孙子为叔叔,孝宗情何以堪?
  年迈的他想为宋帝国与自己稍存体面。
  孝宗孜孜求治二十余载,“宴寢不忘者,兴复之举”。形势不利要议和,形势有利也要用金钱、土地换取平安,年年向金廷朝贡,金朝国使来了,孝宗要起立答礼,所有的一切已经让孝宗悲愤不已。
  爷爷和孙子同是孝宗皇帝的叔叔,这辈分太过混乱不说,一想到自己必须要称呼一个二十啷当的毛头小伙子作叔叔,这种羞辱是他生命无法承受之重。让儿子去称金章宗为叔叔,看似这种尴尬与孝宗无关,其实从辈分上来看,从称金世宗为叔叔,变成了爷爷。怎么算账仍然是乱了辈分!
日期:2012-10-26 13:21:19

  两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宋代文化既有对汉、唐文化的继承与吸引,也有其时代自身的推陈出新。两宋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宋后的华夏文明产生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王朝,国人却并没有予以严重关注。世界研究宋史的研究中心居然是日本,这让每个中国人情何以堪?
  有日本学者提出:“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对此说,中国学界并不认同,他们宁肯相信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起于明末,而不是数百年前的两宋。事实面前,我国学者砖家也不能否认唐宋之际确实是有明显的社会转型迹象。
  ——这种无法令砖家学者无视的变化之一,就是宋代的政治制度。宋代政治制度有着它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明显变化,黄仁宇认为“其朝政也较其他各代为开明!”
  有理由相信,这“其他各代”自然也包括宋之后的元、明、清三朝!
  个人以为,宋的开明政治,正是源于崇兴文教的基本国策。有宋一代统治者无不注重教育,不断完善科举制。经历百年积淀,发展至北宋中期之时,宋代政治氛围相对宽松,文化管理较为开放,逐渐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
  然而,两宋毕竟仍是专制集权时代,自然会有他政治上的不足。文化环境如此宽松的两宋,也有文字狱。也因为政治氛围的宽松,两宋的文字狱案,有着异于其它王朝的情形。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的乌台诗案,就非常有代表性。更因为案件的当事人是旷世奇才苏轼,所以乌台诗案也成了震惊朝野的一起文字狱!
  文字狱本来是政治干预“文字”的产物,它并非产生于宋。最早的文字狱见载于《汉书》卷六六《杨恽传》,西汉宣帝之时,杨恽只因为写下了“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诗句,就被罗织为讥毁时政,遭遇了腰斩的厄运。此后,类似的诗案很难再见到。
  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初,并没有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国策。在经历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积累之后,在第四代仁宗在位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终于提上了政府议事日程。宋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创者之一,正是两宋第一人范仲淹。史称,“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宋的经济蓬勃发展,使得儒学在北宋年间有了长足发展的基础,再经范仲淹等人大力提倡,终于形成了新的儒学——宋儒学!范仲淹为首的新儒学,在一定程度上、一定领域是对原始儒学的回归。
  简单的把宋儒学视为理学,则是对宋学的误读。
  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实践和政治言论在规范君臣关系方面,正是体现了孔夫子的原意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基本思想。苏轼做为北宋年间士大夫的佼佼者,更是对宋儒学身体力行。

  有宋一代,士大夫已经认识到“天下者,非天子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其具体表现则是形成了“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苏轼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之下,在他的血液当中,流淌着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
  至北宋仁宗年间,由于台谏官员习于攻讦诋毁,文网渐密,文字狱始盛。
  苏轼一生经历了有宋一代数个文字狱,宋仁宗庆历年间的“进奏院狱案”,他有幸因年幼没有赶上这趟浑水;宋神宗年间,他却不幸成了文字狱的主角。他的挚友读了他的一些寄寓政治情怀的诗词之后,担心他因文字而获罪,劝戒他要加小心,三思而后行。苏轼虽然感激朋友们的善意提醒,行事却仍然我行我素。
  没有几年,朋友的担心就变成了事实——苏轼身陷囹圄,成了阶下囚。有关乌台诗案的专家考证及文学作品不少,事情经过大体并无异同,只是真相究竟如何,却迷雾重重。不同的人对历史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真相被有意误读、曲解也可以理解。
  在乌台诗案之中,宋神宗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李定等人为什么要整苏轼?
  苏轼是如何在狱中与专案组斗智斗勇的?

  沈括真的诬告了苏轼吗?
  苏轼是咎由自取吗?
  苏轼确实有影射朝政的主观故意吗?
  本栏目将为您做出详细解答!
  敬请关注本周五倚栏观史之——《再谈乌台诗案及文字狱的前世今生》!

  晚八点~十点,欢迎大家参与、共同探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