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尤其是N久以前的历史人物,当然会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况。即便是对现在的人物,是君子亦或是小人也是非常难判断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面对不同的人物,他也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性格。毕竟人不是神,绝对的好坏都不可能出现,这就更使得对人物的性格分析出现偏差。
日期:2010-04-22 12:17:21
卫鞅在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正式实施变法。孝公十二年,建都咸阳,并完成迁徙。十九年,周天子赐秦霸主称号。二十年天下诸侯都来庆贺,秦国派公子少官率领军队跟诸侯们在逢泽会盟,并接受周天子的朝见。看来改革开放这十来年,秦国确实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后孝公离开人世,子惠文君立,他一上任就杀了商鞅。当年商鞅刚实施变法的时候,法令很难通行,太子——也就是之后的惠文君犯禁,综合《秦本纪》和《商君列传》来看,我相当的犯晕。太子当国君那年才17岁,他父亲孝公在位24年,所以孝公八年的时候太子才出生。而商鞅正式宣布变法的命令实施变法是孝公三年,次年太子犯禁,这时的太子应该还在孝公的阴囊里才对啊。所以我不能确切的知道太子犯禁时到底多大年纪,还请高手们给个答案。
或许只能说这时的太子年纪还小,可能对变法的细节理解得不全面,即便犯错也是无心之过。如《大秦帝国》里所描述的太子杀老百姓的可能性不大,他出宫门可比我们出门复杂多了,一般这机会也不多,即便出去了不得文武官员一大堆啊!说他杀一起读书戏耍的王族兄弟还差不多。有人教唆不明事理的他以身试法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比如说跟他密切接触的人经常在有意无意的中伤变法。
商鞅没有放过这个杀一儆百的机会,毕竟对太子处以刑罚有伤国体,所以以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代替——黥(读,晴)刑(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而到当年的太子变成如今的君王之后,遗老遗少们自然趁机攻击变法,此时的商鞅可能还是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居然逃跑了!惠文君以为他要造反,把商鞅抓回来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之后还杀了他全家。这样的刑罚自然是非常重的,不清楚是为了报当年的黥刑之仇,还是为了平息顽固派们的怨恨。我比较偏向后者,从之后惠文王依旧高举变革的大旗来看,这位君王并不是仅仅逞一时之气,他用商鞅的死来换取顽固派们的暂时平息,为坚持改革争取了时间。由此来看惠文君是一个非常具备政治魄力的君王。
日期:2010-04-22 22:05:35
惠文君三年(公元前335年),惠文君正式举行了冠礼,以宣示已经二十岁,成年了。四年,周天子把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肉拿来送给惠文君。十四年,惠文君称王,是为秦惠王,并更改年号。秦惠王时期跟其接壤的魏、赵、韩、楚都被掠夺去了不少土地;其西北方向的义渠被夺二十五城;其南面的蜀被兼并,这可是之后秦国一统天下的粮草基地,秦穆公时期的辉煌已被超越。孝公时期有商鞅,而惠王文有张仪、武有樗(读,除)里疾。这两个人在《史记》中都有列传,这里就按下不表,以待以后再叙。
惠王在位27年,于公元前311年,在他仅仅4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相对于接下来即位的秦武王来说,惠王还算是长寿的。
公元前310年,即秦武王元年。他和魏惠王在临晋会盟,这魏惠王可真是老不死,跟他抢地盘的秦献公死了,孝公也死了,惠王也早早离世了,现如今他跟人家四代人都打过交道了。曾经待在魏国名不见经传的商鞅也死了二十多年了;而出生于魏国,过段时间就逃亡到魏国的张仪一年之后也要死了。一个还算开明的国君在自己当政时期经历了国家由强变弱,这应该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而比这还痛苦的莫过于自己的国家本来可以更强,只不过是因为自己错过了本不应该错过的良臣贤相。我正替魏惠王惋惜的时候,发现了《史记》的一个失误:《魏世家》里说的是魏哀王九年与秦武王会临晋,而哀王的爷爷魏惠王早在秦惠王三年就死了。
日期:2010-04-22 22:11:42
实在不好意思,确实更新得有点少。
其实《史记》看起来比较烦琐,我在《本纪》和《世家》、《列传》里翻来覆去的看,尽量想写得全面一些,以尽力避免发现某些不必要的失误。我这么说并不是为自己找更新慢的理由,我在忙完这两天的事之后,应该能加快些。
谢谢大家!
日期:2010-04-23 17:54:30
有点疑问,怎么惠文君十四年才称王呢?正常继位就因该称王啊,拖了十四年,不知是什么意思,请楼主解惑4。
----------------------------
因为之前的秦国君并位称王,他们都是某某公。到秦惠文君的时候,秦国的国君才正式称王的。
楚国在N久之前就自立为王了。齐、魏是在秦惠文君四年的时候称的王,惠文君十三年,韩称王。其他国家具体什么时候称王暂时不详。
日期:2010-04-23 17:59:09
网上找来一个战国时期的地图,不知道是否精确。但对我们大致了解各个国家的粗略方位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日期:2010-04-23 18:05:11
武王大概是个目光短浅,只爱逞匹夫之勇的国君。一上任就赶走了张仪和另一个大将魏章。第二年秦国开始设立丞相的职位,樗里疾和甘茂分别担任左右相。第三年他跟甘茂说:“我想哪怕通一条仅容一辆车开的路到达洛阳,看看周的都城,这样我死了就没有遗憾了。”并不是说秦国没有打通与洛阳交接的实力,因为在次年甘茂们就攻下了洛阳附近的宜阳(当时归韩国所辖,距洛阳直线距离约25公里)并斩首6万,只不过是一个国家的扩张应该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君的个人喜好。这个冲动之所以没有引来魔鬼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时的秦国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其军事实力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抗衡;或许是因为张仪的连横策略到现在还有惯性效应,没有哪个国君愿意出来主持成立同盟攻击秦国。
武王是个大力士,就在秦军攻下宜阳这年他跟孟说比赛举鼎,结果可能用力有点猛,膝盖骨折了。据我考证,折膝盖骨的可能性并不大,这种由上而下的垂直力应该损伤的是膝关节里面的两块软骨(半月板),在当时的医疗条件来看,不能行走是一定的了。这样的君王幸好不长寿,不然秦国就没有继续书写辉煌的可能了。不能跟人比试力气,就只能去游玩了,武王果然去了周的都城,并死在了那里。这家伙没留下个儿子下来,因此只能在他兄弟辈找个继承人。公子稷这时候在燕国做人质,赵国派代相赵固到燕国去把公子稷请回秦国,并最终被立为秦国国君。由此看来,不想跟秦国发生纠纷而且尽力巴结的还是大有人在。即便是当时的赵国正是武灵王在位——就是历史有名的实行胡服骑射,对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进行改革的国君,他父亲在位的时候赵就是一个军事强国,也依然不敢跟秦国产生冲突,而一心想扶持一个亲赵的秦王。燕国跟秦国虽然没有领土纠纷,但秦国近年来发展态势使得它也希望之后的秦国也能跟自己相安无事。楚国更是希望公子稷能成为秦国的新国君,因为公子稷的妈妈是楚国人!有这么多国家的支持,他不当国君都难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