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3-01 12:05:44
永历军队在北线阻击了进犯广西的清军,但南线的形势开始恶化。李成栋剿灭“岭南三忠”后,再次挥师西向,十一月重新占领梧州。
瞿式耜、何腾蛟对“流贼”有成见,认为他们贼性难改。事实证明,这种“阶级对立”情绪虽然总体上是错误的,但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至少郝摇旗有一点“贼性”没改变——太在乎老巢的安危。
这也算是“流贼”的一种共性。陈邦彦发起第一次广州战役时,佟养甲一使诈,余龙就赶紧往甘竹滩撤,生怕老巢被李成栋捅破,结果导致陈邦彦孤掌难鸣,被迫撤军。
郝摇旗跟余龙也是一脉相承,听说梧州被李成栋占领,惊出一身冷汗:老婆、孩子、家财可都还在桂林呢!如果清军乘胜北上,这可咋整?
郝摇旗也顾不得北面有什么耿仲明还是耿仲暗了,带着大部队一溜烟撤回桂林。郝摇旗的主力一撤,这仗就没法打了?何腾蛟带着卢鼎的部队也跟着南撤。焦琏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扭头一看全跑了。焦琏没兴趣搞调查分析,索性跟着领导溜之大吉,一路撤往桂林附近。
何腾蛟等人跑得不亦乐乎,最郁闷的莫过于被焦琏安排留守的副将唐文曜和全永总兵王有臣。领导都跑路了,留我们做人墙,这他妈打的什么仗?爷不伺候了!
唐文曜、王有臣不想当炮灰,当即与全永道马鸣銮合谋,于十二月十二日派人前往永州与清军接洽投降事宜。耿仲明估计是被打昏了头,怀疑这帮人是想使诈,以图拖延时间,没有答应受降。
信任感极度缺失,投降也不容易啊!
刘承胤想投降,靠出卖朱由榔(“逃跑帝”跑得太快,没卖成)。唐文曜、王有臣想投降,抓朱由榔是甭想了,只有拿拒绝投降的全州监军周震代替。接到周震的人头,耿仲明总算是正式受降了。十二月十七日,清军兵不血刃接管全州。
全州失守,何腾蛟真的感觉到麻烦大了,赶紧返回兴安坐镇指挥,调兵堵截清军。但是,郝摇旗担心李成栋北上威胁老巢,只派部将罗中军率领一千骑兵前往兴安协防。
一千人,塞清军的牙缝都不够!
永历二年(1648年)二月,清军从全州向桂林推进,何腾蛟眼看不敌,在胡一清的护送下临阵脱逃。主帅擅自撤退,导致罗中军的骑兵陷入重围,全军覆没。
二月二十一日,清军攻破桂林的北大门严关,桂林已经危在旦夕。紧接着,清军进攻灵川,驻守在此的郝摇旗部遭清军击败,撤回桂林。
瞿式耜想保住桂林,但能够调动的部队实在少得可怜,特别是实力最强的郝摇旗根本不跟瞿式耜合作。饱受瞿式耜几个月的刁难和排挤,罗中军的一千骑兵又因为何腾蛟不负责任而全部战死,再加上灵川战败,郝摇旗早就窝了一肚子的火。
桂林保卫战?扯淡!
朱由榔又想跑了,看这次的形势,恐怕不跑还真是不行。瞿式耜依然上疏劝止,反复强调死守桂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背城借一,胜败未知”。朱由榔怒了:咱们就这么点人,还说什么“胜败未知”,哄鬼呢?你不就是嫌我活着碍眼吗?(卿不过欲朕死社稷耳!)
次日,相当窝火的朱由榔从桂林出逃,奔向“神往已久”的南宁府。同样窝火的瞿式耜拒绝随驾,带着何腾蛟、焦琏等将领留在桂林地区,与清军周旋。
对于清军而言,永历政权一伙人还是挺容易对付的。朱由榔是“逃跑帝”,丁魁楚是投机分子,何腾蛟只会添乱,瞿式耜、堵胤锡倒算得上是人才,只可惜掌握的兵力太少。
永历建政以来,在“逃跑帝”朱由榔的率领下,南明军在湖南、两广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南明就先后丧失了广东、湖南两省,以及广西的梧州、全州等地,甚至贵州的黎平府也被“三王”率领的清军攻占。永历政权的生存空间一步步地压缩,朱由榔却始终不改逃跑的初衷。
三月初十,朱由榔抵达南宁府。经历了一路惊魂,“逃跑帝”终于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日期:2014-03-02 17:25:58
第十二章 敌后
各自为战
永历时期,朱由榔率领的“逃跑朝廷”与东南沿海相距甚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少有交集。这种复杂的局面,给叙述南明的历史增添了一些困难。
为了确保情节的完整性,我只能通过频繁“换台”的方式,分开阐述永历朝廷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这种方式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些错觉,比如前面发生过的事、死掉的人,后面可能又会提及,所以先提前说明一下。
好了,现在开始第一次“换台”。
相比于“正面战场”的顺风顺水,清军在福建、浙江等“敌后战场”却屡屡受挫,鲁监国朱以海、郑成功、黄斌卿纷纷点燃抗争之火,搅得东南沿海不得安宁。
敌后抗清的主战场,自然非福建莫属。隆武二年(1646年)下半年,博洛带着投降的郑芝龙走了,鲁监国在郑彩的护送下来了。这一退一进,特别是佟养甲、李成栋在辜朝荐的忽悠下进军广东,福建的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扭转。
清军在福建防守空虚,南明残余势力得到喘息和补充,并逐渐恢复元气,开始轰轰烈烈的抗争。不过,福建的形势远比广东要复杂得多,因为在福建巴掌大的地盘,南明的抗清势力分成了三大派系:
——“浙系”,“核心”是鲁监国朱以海,驻地长垣,主力是建国公郑彩的部队,主要将领还有定西侯张名振(驻舟山)、同安伯杨耿(提督)、定远伯郑联(总兵)、闽安伯周瑞、平夷伯周鹤芝、荡湖伯阮进(驻舟山)等。
——“闽系”,“名誉老大”是郑鸿逵,刚刚二十岁出头的郑成功负责具体作战指挥,驻扎在厦门、金门地区。虽然郑芝龙曾经手握重兵,但大部分跟随主子投降,又被郑彩、郑联分走一部分,所以郑鸿逵、郑成功撤到金门时,并没有带走多少人,基本上是白手起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