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3-03 19:33:10
※ 朝政堪忧
“负能量”将艰难起步的后唐搅得乌烟瘴气,作为“正能量”代表人物的郭崇韬,又会有怎样的一番殊死抗争呢?
郭崇韬这个人,前面说过,有一定的水平,但跟朱温的“头号谋臣”敬翔、阿保机的韩延徽比起来,确实差一大截。应付如此复杂的局面,郭崇韬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
后唐草创之初,郭崇韬就出现了一个重大失误。
当时,大大小小的军阀争相派人到开封、洛阳递交“投名状”,既表明归附的态度,顺便拉拉关系,朝中有人好做官嘛。温昭图是提着赵岩的脑袋来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绝大多数人的“投名状”,说白了还是钱。
郭崇韬身居枢密使之职,是李存勖的头号幕僚,军阀们当然趋之若鹜。面对这样的情况,郭崇韬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照单全收!
来者不拒,并不意味着郭崇韬贪财。他对身边人坦言,自己是后唐重臣,工资不少拿,外快对他而言毫无意义。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助长贪贿之风呢?
个中缘由,郭崇韬也讲了,他是这样说的:“伪梁之日,赂遗成风,今方面藩侯,多梁之旧将,皆吾君射钩斩祛之人也,一旦革面,化为吾人,坚拒其请,得无惧乎!藏余私室,无异公帑。”
郭崇韬认为,贪贿成风,这是梁朝遗留下来的歪风邪气。理论上讲,应当禁止,但历史存在惯性,得从长计议。我不拿他们的钱,他们不会安心,各地军阀不安心,国家就会滋生变乱。
这就是郭崇韬的逻辑,看似无奈之举,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收了军阀的钱,他们就能安心吗?
其实,军阀是否安心,跟收不收他们的钱关系不大,主要还是看李存勖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式。有吃有喝又没有生命危险呢,咱就跟着干,如果他“不仁”,不是撕破脸皮“削藩”就是搞阴谋诡计,那咱就反他娘的。
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郭崇韬收了军阀们的钱,自认为既能稳住各路诸侯、又为中央增加收入,可谓一举两得,但他还忽略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李存勖能经受住金钱的考验吗?
事实上,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李存勖恢复宦官制度之后,宦官们提出了一项建议,将中央财政分成两拨。正常的赋税是一拨,归入“外府”,由租庸使司管理,官员发工资、国家搞建设、军队发军饷,都从这儿划拨;藩镇进贡的是一拨,归入“内府”,专供禁宫使用,包括玩乐、赏赐等等。
“外府”的钱要负担整个国家,“内府”则专供李存勖一人,很快就造成了“外府”枯竭而“内府”山积的局面。
有一次发军饷,“外府”实在没钱了,郭崇韬就找到李存勖,说能不能从“内府”拨一点出来救救急。李存勖一跳八丈高:凭什么?那是老子的钱!
郭崇韬也急眼了,什么你的我的,你就认得钱是你的,怎么忘了天下也是你的?你不能搞双重标准啊,天下的钱给你用,你的钱就不能给天下用?
好说歹说,李存勖同意给点儿,还是从查抄李继韬的私产中拨出来十万缗,塞牙缝都不够,搞得军中也怨声载道。
——千辛万苦培养了一个吝啬鬼,郭崇韬恐怕做梦也想不到!
除了助长贪贿之风、培养吝啬鬼以外,郭崇韬在为官方面还有两大严重缺陷:圆滑不足、唯门第论。
郭崇韬是朝廷重臣,不可避免地要跟伶人、宦官、后宫各方面势力打交道。老郭又是个急性子,刚性有余、韧性不足。
有的官员犯了错,郭崇韬坚决要惩办,朝廷的关系原本就是错综复杂,难免有伶人、宦官出面说情。面对这种情况,对“负能量”深恶痛绝的郭崇韬向来是硬生生地顶回去,该怎么惩办就怎么惩办,甚至可能罪加一等。
其实,铁面无私没有错,但原则性往往需要与灵活性相结合。“治大国如烹小鲜”,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爆炒”。
如果说“圆滑不足”还可以理解为“刚直不阿”的话,那么“唯门第论”就纯属无理取闹了。
郭崇韬选人,首先考虑的是门第,战功、政绩得往后面排,而且从来不给别人面子。话说一次选官,其中一人各方面都符合要求,但郭崇韬就是不用。别人找上门来问个究竟,郭崇韬便直言相告:“我知道你有功劳、有能力,但就是出身贫寒,没法用啊,官场上都是名流,你怎么混?”(深知公功能,然门地寒素,不敢相用,恐为名流所嗤。)
这话要搁现在,如果遇到脾气暴躁的,抬手就能给丫挺的两个耳刮子。这不是找抽吗,装什么大瓣蒜!
郭崇韬如此“矫情”,其实跟他的身世有关。
有一次,郭崇韬、豆卢革几个人在一起闲扯。豆卢革突然问郭崇韬,说你老家是雁门,郭子仪祖籍也是山西,你们是不是一家的啊?郭崇韬也实在,说自己家好像是跟郭子仪同宗,数下来是第四代,但家谱因战乱遗失,无法考证具体的宗亲关系。
豆卢革大为惊骇,还考证啥呀,能跟郭子仪扯上关系,那可大发了!既然辈分弄得清楚,那就算是“从祖”吧!
郭子仪,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曾率兵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是唐朝起死回生的首功之臣,“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在当时享有崇高威望。
跟郭子仪搭上了关系,郭崇韬便开始自视清高,全凭门第选人用人了。
日期:2014-03-03 19:34:00
尽管“浙系”、“闽系”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地方系”的抗争却搞得如火如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郧西王朱常湖等人率领的义军。
永历元年(1647年)七月初四,活动在闽北地区的郧西王朱常湖与王祁、李长蛟率义军攻克建宁府(今福建建瓯),清总兵李应宗、副将曹胤吉、建宁知府高简战死。义军占领建宁府后,又连克建阳、崇安(今福建武夷山)、松溪、政和、寿宁等地。
朱常湖所率义军在福建北部地区的活动,让浙闽总督张存仁如坐针毡。前面提到过,仙霞关是浙江进入福建的主要通道,穿过仙霞关之后可以直抵福建的浦城。朱常湖义军占领的这些县城,恰恰是在福建境内给浦城来了一个“半月形包围圈”。
浦城一旦被义军占领,从浙江通过仙霞关进入福建的主要陆路通道将完全中断。清军想从浙江进剿,刚进门就得挨踹。海路就更指望不上了,就清军水师那点家底,朱以海、郑成功、黄斌卿收拾起来都不费力气。
如果浙江与福建的联系被切断,任其自生自灭,那么南明军队拿下整个福建不过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旦福建失守,等于是将广东的佟养甲、李成栋扔下不管(当时“三王”正在避暑,尚未打通湖南)。
一座小县城关乎华南的局势,杭州的张存仁不敢有丝毫懈怠与侥幸。
眼看浦城危急,张存仁一面向多尔衮奏报,说福建“遍地是贼”,一面砸锅卖铁地调兵遣将,好不容易抽出一千兵马,于七月下旬驰赴浦城。
八月初九,义军进攻浦城,被张存仁的援军击溃,李长蛟阵亡。朱常湖、王祁决定调整进攻方向,往沿海地区推进,以图联络“浙系”和“闽系”。十月十三日,义军围攻福宁州(今福建霞浦)。
清军分巡福宁道潘映娄负隅顽抗,义军将福宁州围困了四个月,福宁城内“士民饿殍过半”。次年二月初五,弹尽粮绝的清军被迫出城讲和,企图拖延时间以待增援。结果,时间倒是拖延了,但是援军迟迟不到。没办法,张存仁也是“光杆司令”一个。
四月初五,义军攻陷福宁州。
除了朱常湖的义军以外,兴化府也在七月爆发了王继忠、王时华等人组织的绅民起义,并于八月将兴化重重围困。十一月,清福宁道彭遇恺、巡按御史周世科赶来救援,义军被迫撤入山区。由于福州遭到朱以海的“浙系”军队“骚扰”,周世科率军回援,义军再次出山围攻兴化,一直相持到次年春天。
永历二年(1648年)初,被郑芝龙胁持降清的隆武大学士朱继祚获得清廷批准,从北京返回原籍福建莆田。朱继祚一回来就“原形毕露”,坚定支持义军的抗清斗争,并秘密策反了彭遇恺作为内应。义军会同“浙系”杨耿的军队发起总攻,里应外合攻取兴化,守将张应元溃败,逃往仙游。
至此,福州已完全处于“浙系”、“地方系”朱常湖义军和朱继祚义军的包围之中,几乎成为一座孤城。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