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最具有争议的皇帝——汉和帝刘肇》
第33节作者:
阳光明媚BO 日期:2014-05-27 09:49:08
到了永元九年的夏天,各地闹起了蝗灾旱灾,多个地方颗粒无收,灾情十分严重。
年轻的和帝立志要成为优秀的君主,于是他经常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而蔡伦一直伺候左右。
当时的奏章都是用竹简所造,本来就十分笨重,灾害时各地的竹简更是堆积如山,和帝的辛苦劳累蔡伦看在眼里。一个念头在蔡伦心中萌发了出来,为什么奏章不用轻便的纸而用笨重的竹简呢?
后来,各地蝗灾终于平息了下来,和帝却因此累倒了,虽然经过御医调理恢复了,但经过这次事情后,蔡伦决心去探索纸的秘密。
当时可供书写的东西有竹简、缣帛、赫蹏纸和麻纸。竹简,制造简单、成本便宜,但是太笨重;缣帛,制造工艺多、耗费人工,成本太高,无法普及;赫蹏纸,它属于缣帛生产的附属品,虽便宜但数量有限;麻纸,原料为麻,工艺简单较为粗糙,一直都是医生包裹中药用。
于是蔡伦就想制造一种书写材料能有竹简的成本,缣帛的洁白,赫蹏的轻便,这样对大家也都颇为方便。
他的这一想法将改变世界。
蔡伦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皇家织造坊的工匠们,但是大家都认为蔡伦是痴人说梦。
但蔡伦心有不甘,就利用休息的时间走访民间。
永元十五年(103)京师洛阳一连下了半月的大雨,大雨刚过蔡伦就去民间探访,这一次他来到了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的侯式镇向当地的工匠讨教一些技艺,而在路过洛河边的时候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书上还缠绕着一些破渔网,而在这些破书上,蔡伦惊奇的发现了一层赫蹏很相似的东西。
蔡伦拿着这种东西向当地的村民求教。当地的村民告诉他,京师年年下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一些树全部浸泡在河水里腐烂,过了几个月书上就会自然形成这种东西。
蔡伦的直觉告诉他,这也许就是他苦苦寻找了数年的东西。
说干就干,蔡伦就在洛河边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作坊用树皮开始了他的实验,为了模似树皮腐烂的方式,蔡伦在洛河边上修了一个小池子引入洛河之水,将树皮投入池中浸泡;为了模似树皮日晒雨淋的方式,他有将树皮放在太阳地下暴晒,经过这两道工序后树皮变脆弱,然后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经过几天,一张又白又新的纸出现了。
蔡伦欣喜万分,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蔡伦发现这种纸里面有一些细小的杂质存在,用手在纸上抚摸有明显凹凸感。显然,必须要去除这种杂质。
但是如何去掉这种杂质呢?他忽然想起了制剑时淬火的工艺,蒸煮。
于是蔡伦在造纸的流程中首创了蒸煮的方法,这一次所造出的纸让蔡伦欣喜若狂,这种纸不但成本低,而且洁白,轻硬,原料普遍。
看着自己多年的追寻终于有了成果,蔡伦激动万分。激动之余蔡伦又想,麻的材料也很普遍,自己的造纸工艺能否改良粗糙的麻纸呢?
有一天蔡伦经过河边,看到妇女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过程。他发现,好的蚕丝拿走后,盛夏的破乱蚕丝,会在席上形成薄薄的一层,而这一层晒干后,可用来糊窗户、包东西,也可以用来写字,这给了蔡伦很大的启示。
于是蔡伦又开始找来了破麻衣和破渔网进行实验,最后发现用麻所做的纸虽然不如用树皮的洁白,有些微黄,但是比起原来的麻纸几乎是天壤之别!于是蔡伦将自己的造纸工艺流程记录成册。
蔡伦将自己制造出的纸进献给了和帝,和帝提笔慢书,看着自己的书写材料竟然是树皮造出来的,和帝觉得非常新奇,于是在蔡伦的带领下参观了洛河边上的造纸坊,当得知蔡伦是因为看到自己日夜阅读竹简而造纸时,和帝十分感动,于是下令全国推广。
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正当蔡伦准备将造纸术向全国推广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由于过度操劳国事,年仅二十七岁的和帝死了。和帝无子,所以邓太后开始垂帘听政,由于邓太后对蔡伦的纸也十分喜欢,安帝元初元年(114)邓太后下旨封蔡伦为龙亭侯,邑三百户。
多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蔡伦十分疲惫,于是他继承先帝遗志开始推广造纸术,他向自己的家乡传授了全部的造纸术,由于纸的成本低廉,开始逐步推广开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