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略分析第一书》
第13节

作者: 一笑扬天198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9-21 16:02:32
  而曹操则不同,在打了几波农民军之后,袁绍让他担任东郡太守——这是黄巾军非常猖獗的地方,袁绍自己管不了,就干脆送给曹操,曹操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后来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杀了,兖州人看到曹操打黄巾军打得不错,就以陈宫为首,请了曹操来当领导,曹操成了封疆大吏。刘备呢?还在给公孙瓒当小弟呢。
  所以说,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
  正是曹操打了几波农民军之后,曹操在另外一方面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
  这就是曹操迎来了他的智囊团:荀彧、戏志才、钟繇,荀攸,郭嘉、陈群、杜袭。这些人与曹仁、夏侯惇这些手足兄弟和乐进、李典这些武夫之辈不同,这些人的投奔,意味着天下士族已经抛弃了对曹操的偏见,将曹操作为新时代的主人。
  天下大乱,宇内纷争,四方豪杰思寻明主,翘首以盼,求一英雄以攀龙附凤,以供驱驰,一展胸中所长,纵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曹操一战董卓,虽败犹荣;再战黄巾,奇计迭出,英气纵横,虽然曹操没有什么地盘,但是天下豪杰争相附属,如云如雨。曹操由此奠定霸王基业。
  许多企业家纷纷感叹:我怎么就没有人才可用。从曹操的事迹就可以看出,所谓人才,只会依附于值得他依附的人,哪怕千里投奔也在所不惜。袁绍曾有大量人才,但是相当多的优秀人才都是弃他而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荀彧、郭嘉和朱灵。如果你真的是德才兼备,那么人才会争相投奔你;如果你德才不够,一定是优秀的人抛弃你,而那些庸碌之辈留了下来。

  那么,上述五种人的做法,究竟谁是正确的呢?
  日期:2013-09-22 16:10:53
  想必读者会认为,当然曹操是正确的——无论从上述分析和从结果来看,都是这样的。
  但是笔者认为,五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都是无可厚非的。计策必须因人而异,没有正误之分,唯有做人境界的高下之分。每个人的计谋必须符合他个人的能力和性格。刘岱作为封疆大吏,有一颗勇敢的心,不会像刘备那样不负责任地逃跑;而刘备非一州之诸侯,就算他想采用陶谦的方式(以前期他温和的处世方式来看,应该是想和平地做官),也无力为之;陶谦并非将才,当然不像袁绍、公孙瓒那样有吞并天下之心;而袁绍、公孙瓒时恃兵为强,好动干戈,视百姓如草芥,动辄杀戮,虽然他们的实力都远在曹操之上,也无法采用曹操的方式。

  直面国难,蹈死不悔,这是古今慷慨国难的义士所为,刘岱是对的(也许刘岱未必真的这么想,但是面对家园被百万黄巾军所侵吞,刘岱没有妥协,以一州领袖的身份亲临前线,最后身亡,不能不说他是非常勇敢的);
  危邦不居,乱邦不入,打不过就跑,这是君子明哲保身之道,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方法,刘备是对的;(中国地方官自古有“守土之责”一说,这在中国古代的前中期还可以,因为那时候文武不分,那时候的人讲究的是出将入相,很多人都是文武全才。而到了中国古代后期,为了限制武官的权力,都是文官守御地方,手下无兵无将,只有数量极少的临时拼凑的乡勇,一群乌合之众,却要求去直面虎狼之师,如果退却,就是死罪。如果用文官去打战的话,那么武将干嘛去了呢?如果武将打输了,为什么文官还要送死呢?笔者记得小时候,校长总是教育我们这些学生,对于歹徒,要勇于斗争。如果手无寸铁的市民(甚至弱小的中小学生)去与歹徒搏斗,那警察干嘛去了呢?现在的西方观念中,都是强调,在面对暴徒的时候,市民首先是保护自己,与歹徒搏斗的事情,是警察的事情。如果在公共区域市民被抢劫,市民可以向所管辖的警察局提出赔偿,因为警察局没有尽到保护市民的责任。)

  日期:2013-09-23 19:27:27
  怀仁义而安暴民,振经济而善耕耘,除邪念而广佛法,这是贤臣保境安民之策,陶谦是对的;
  摧敌阵,枭敌首,摄敌胆,杀人如麻,流血漂橹,以一旅轻师径入百万之众如入无人之境,取敌人首领之头颅如探囊取物,这是豪杰之气,壮士之烈,枭雄之志,袁绍、公孙瓒是对的;(还有一点要说明,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好像农民军都是好的,正义的。但是,事实上, “贼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农民军是一路走一路抢,这个州抢光了,就跑到另外一个州去,动辄数十万人,所以,袁绍、公孙瓒攻打黄巾军,并不算是错的。按照人口比例,相当于现在有几千万人跑到另外一个省去找食物和资源,你想想是什么概念,所到之处能不害怕吗?)

  化暴民为精锐之师,收乱党为威武之众,对内则保境安民,对外则士马锋锐,刚柔并蓄,内外兼修,这是英雄之志,曹操是对的。
  所以,在当时,曹操内外兼修,文张武弛,是为英雄;袁绍、公孙瓒善于外战而弱于内政,是为枭雄;陶谦善养民而不善战,是为贤臣;刘备面对强敌,拔腿就跑,这是正常反应,乃一普通人;刘岱以匹夫之勇而直面百万残暴之众,虽然勇敢却不值得赞扬,是一血性男儿。
  所以,以当时而言,能称为英雄的,仅曹操一人而已。
  当然有读者会以曹操以后的行为来反驳笔者,但是,笔者再次申明,绝不以后事来论前事,到了论述曹操以后行为的时候,笔者再行评论。当此之时,天下能行英雄之事者,仅曹操一人而已。
  肯定有读者不服,因为笔者在上述五种人的排序中,贪生怕死的刘备的排名,在勇士刘岱之上。笔者认为,假如刘备的贡献为零的话,那么刘岱的贡献则是负数。即使刘岱不是一州刺史,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死去。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勇士应该用在退无可退的攻坚战上,而不能用在这种非常明显的以卵击石、以寡敌众的迎击战上。这种牺牲,只是使国家少了一个真正的勇士,而对敌方没有任何损失。一个好的领袖,一定非常爱护自己的部下,尽量地避免伤亡,而不是肆意煽动部下做无谓的牺牲。更何况,刘岱是兖州刺史,一州长官,如果连他都被杀了,那么就说明,随他出战的兖州军队遭到大败,非常多的士兵无辜送命。如果是刘备,要么坚守不出,要么逃命,也不至于让如此多的士兵白白送死。

  请问李宗吾以及厚黑学徒,此时的曹操,“黑”在哪里?此时的刘备,又“厚”在哪里?成大事者必有其内在基因,绝非“厚黑”之术所能造就。
  由古推今,对英雄的辨析,对于今天又有什么意义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