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略分析第一书》
第12节

作者: 一笑扬天198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9-17 14:31:36
  这是其一,态度问题,也可以说是眼光问题,见识问题。
  其二,能力问题。黄巾军是群什么人?黄巾军不过是一群没有饭吃的农民而已。所以,只要有饭吃,黄巾军就乱不起来,他们就是良民。如果没有饭吃,他们就是乱党,区别仅此而已。正因为他们本质上是良民,陶谦的怀柔政策才有效。所以,黄巾军本质上是不能被消灭的,除非你给他们饭吃——在黄巾军的领袖张角死亡之后,黄巾军又分成许多部,继续奋斗在祖国各地,你听听他们的名字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了——黑山、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这些部分,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如张燕的黑山贼。他们本来就是良民,袁绍、公孙瓒只需要给一口饭就可以把他们收为己用,又何必大开杀戒呢?

  我们再来研究黄巾军的构成。黄巾军和中国历来的农民起义一样,在起义前期,农民起义军都是拖家带口的,老弱病残都在其中,真正青壮年的比例非常少,必须带着的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估计就是煮饭的锅,每天都面临没有粮食的生存问题,人吃人也很正常。这些农民军是不经训练、不懂兵法、不守规矩、不成系统。所以,政府军对付农民起义非常容易,经常就是几千正规军对几十万人进行追杀。明朝末年,三千关宁铁骑追着几十万农民军转了好几个省,行程几千里,遭到农民军的埋伏也照砍不误,反将对方打得四散而逃。所以,农民军在早期是不堪一击的,但是越战越强的——因为在这种多年的追杀中,老幼病残都死了,只剩下青壮年了,当然就有了战斗力。

  日期:2013-09-17 21:28:33
  所以,要对付农民军,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能集中一点,对农民军进行猛烈攻击,农民军没有组织,很容易就会慌作一团,争相逃命,自己人踩死自己人。趁夜攻击也好,火攻也好,骑兵冲刺也好,哪怕只是大量擂鼓,只要能够给他们造成恐慌,他们就会不战而溃败。公孙瓒杀黄巾军杀得最多,因为公孙瓒的的战术最好,因为他的军队是骑兵,要造成冲击非常容易。
  曹操当时没有骑兵,他打黄巾军的方法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笔者曾经见到一位网友评论这段话时说:这十六个字跟没有说一样,就是用奇计打黄巾军,但是没有介绍如何使用,没有具体战例,因此对不知道曹操打黄巾军的方法而深表遗憾。
  笔者来解释曹操打黄巾军的这十六个字,用的是另外十六个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是***所总结的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只要记住,不与黄巾军正面对敌,集中一点对其猛攻,造成对方混乱,就绝对能够打赢黄巾军。之所以不举例,因为无法举例——这种例子在打黄巾军的过程中实在太多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黄巾军简直被打得没有办法了——根本找不到敌人在哪里,一休息下来,马上就遭到袭击。黄巾军没有粮食,没有根据地,无法收拢阵型、进行有效防御,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战没有办法打。所以,三十万黄巾军被打得完全没有了脾气,在没有与曹操进行大会战的情况下,向只有几千人的曹操无条件投降。而曹操,当然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而无须担心他们反叛。而这支被收编的部队,号称青州军,忠诚度非常高,一直是曹操的主力部队,只服从曹操一个人的权威,曹操死时,青州军不服从其他人(包括曹丕)指挥,还发生了动乱。

  日期:2013-09-18 20:07:36
  曹操收编黄巾军,与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史书对曹操攻击黄巾军的过程记载得非常简单类似,正史上对诸葛亮征服南蛮的过程,只留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几个字,几乎没有对过程的描述。《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描写,只是后来文人的想象。在后文说明诸葛亮的时候,笔者再将重现诸葛亮如何“七擒孟获”的方法方式,绝不是对曹操收编黄巾军的生搬硬套,而是不落窠臼,另行创新。只此一点,已经足以说明诸葛亮足堪当时军事之奇才。

  同时,曹操无须像袁绍、公孙瓒那样与黄巾军进行大会战,动辄斩首数万。袁绍、公孙瓒屠戮过重,看上去是武功鼎盛,但是基于黄巾军本质上是无法消灭这个特点,袁绍和公孙瓒都被黄巾军严重拖住。袁绍甚至在关键时候,被黄巾军端了老巢,家属尽数落在黄巾军手中。幸好黄巾军中有一只部队倾向于他,保护了他的家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袁绍一直没法消灭黄巾军,直到吕布投奔袁绍,袁绍依靠吕布对付黄巾军。吕布擅长骑兵,以骑兵攻击黄巾军,类似于公孙瓒的做法,也符合上文所说的“集中一点予以猛攻”的要义,袁绍才比较彻底地把黄巾军的隐患给消灭掉。

  而刘备,面对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居然弃城逃跑,只能说明当时他的能力有限,而且当时的关羽、张飞也没有什么军事能力。
  这里要说明一下:小说中双方两个大将出来大战几个回合决定输赢,在三国的真实战场是不可能出现的。所谓的回合,是一种车战形式,主要是在春秋时期。根据易中天先生的讲解,“士兵都是坐在车上打仗的,每个战士一个战车,前面一匹马,自己拿着戈站在战车上,然后摆好阵势,大家都站好,之后打个招呼,看是否可以,而且要对齐,一对一的把车开过去,两军相遇时有交错,马车不会撞车,马自己会躲,两个错开,双方的战士拿起戈交锋一下,交锋完了以后车就开走了,开到前方掉头再来交锋一下,这叫一个回合。再交锋再调一下,然后再过来再交锋再调一下就是三个回合了,再转一下就是四个回合了,五六个回合差不多了,为什么?车不行了。”

  这种方法到后期就不行了,因为这种方法太文明了。后期的战争形式大大丰富,无所不用其极。考验将军能力的,不再是单兵作战能力,而是对军队的驾驭和指挥能力。
  所以,这时的刘备一无眼光,二无能力,怎么能够能称之为英雄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