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09-13 15:24:46
这个干货,那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把握。
当时的天下大势,有两个,一个是东汉王朝的何去何从,另外一个是黄巾军的何去何从。
至于对东汉王朝的去从问题,历史学家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赞不绝口。而笔者认为,曹操这种策略,其实可以以很简单的方式破解,根本不足道,如果袁绍运用得当,曹操反而会引火上身,此事下文分解。
抛开历史局限,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王朝,最根本的问题,都是民生问题,也就是说,对黄巾军的态度,也就是对人民的态度,才是对判断这个人物是否具有把握天下大势的本领的依据。
笔者将各路诸侯对黄巾军的态度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收黄巾军以自强”,代表人物是曹操。根据资料,在初平三年(192年)十二月,青州黄巾军主力无条件向曹投降(不是战败投降)。投诚后的青州黄巾军,连家属在内共计百余万人,其中三十万身强体健者,被曹操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至于那些没被收为军人的青州黄巾军则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作后方补给。当然,这个数目也许有些夸张,但是曹操将收编青州军的历史事实不可否认。而且被收编后的青州军对曹操高度忠诚,只听曹操一人的命令,是曹操的主力部队。当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刚去世,处于洛阳的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根本不愿服从其他人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的指挥,并因此在短期内造成了较大的混乱”。
曹操是以少量兵力吸收大量的黄巾军,一定是经过周密策划和详细布置的,否则他绝对不敢这么做。若无英雄胸襟,绝不敢干这种事情。
日期:2013-09-13 21:01:48
第二种,是“斩黄巾军以自固”,代表人物是袁绍、公孙瓒。袁绍和公孙瓒对黄巾军的态度是大开杀戒,袁绍和公孙瓒对黄巾军的屠杀记录比比皆是,袁绍和公孙瓒对黄巾军的斩首动辄上万。袁绍和公孙瓒这种行为,从今天的角度来说,是不人道的,但是,根据当时的法律和道德观念,袁绍和公孙瓒行为上却没有违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因为对付的是“乱党”。我们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去批评人,但是,袁绍的这种行为,将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隐形的祸根,这已经不是他所能够左右的了。对于黄巾军,袁绍虽然大开杀戒,但是并不能将其铲除,最后是依靠吕布的帮助,才把黄巾军镇压下来。就是因为这样,袁绍在肃清黄河以北的敌人,专心和曹操决战,比曹操肃清他附近的敌人,晚了几个月。这几个月的时差,曹操比袁绍提前布置了战争。
第三种,是“阻黄巾军而保境”,代表人物是陶谦。陶谦在徐州赶跑黄巾军之后,积极实行屯田,从经济上消灭黄巾军存在的可能。同时,陶谦在管理的范围内推广佛教,因为佛教“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比起“太平道”的“苍天已死”要好得多,从精神上消灭了黄巾军的存在。所以,当陶谦当任徐州刺史时,北边的青州、兖州黄巾之乱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徐州却是安享太平岁月。
第四种,是“弃黄巾军而不用”,这样的人太多了,代表人物就是我们熟知的刘备。刘备担任高唐令的时候,农民军来攻击,刘备就跑了,然后投奔公孙瓒。
第五种,是“遇黄巾军而自裁”,代表人物是兖州刺史刘岱。百万黄巾军侵犯兖州,气势汹汹,刘岱准备出城迎敌。鲍信劝他说:“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蓄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但是刘岱不听,非但不听,而且还采用了最愚蠢的方式——与百万乌合之众正面迎敌。结果可想而知,刘岱被杀。
日期:2013-09-15 20:53:15
这五种方法中,陶谦的方法无疑是上上之选,但是,陶谦有安一州之心,有安一州之能,却无安天下之心,安天下之能,可惜身逢乱世,只能屈居第三了。
肯定有读者会反对,刘备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高唐令,怎么能和曹操、袁绍这样的封疆大吏相比,实力上存在的差距太大嘛。
如果我们看看曹操的经历,读者就不会这么想了。
追击董卓失败之后,曹操到扬州募兵,得到了四千士兵。然后,曹操带着这些兵往北方走,走到半路,士兵叛乱了,甚至烧了曹操的帐篷,曹操亲自杀了数十人,把叛兵镇住了,才稳定局势,最后留下来的不叛乱的士兵只有五百人,接近90%的士兵都跑了。
为什么曹操在南方募兵,却要千里迢迢跑到北方去?因为那里有动乱,需要他——这是鲍信建议的。天下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所以,此时的曹操,比刘备好不了多少,曹操当时没有官职,也没有太多钱,所以士兵都不愿意听他的。而且他募兵的地方是扬州,并无黄巾之乱,扬州的士兵过惯了舒服日子,都不愿意跟他去打仗,所以叛乱。
而身处黄巾动乱腹地的刘备,却对于天下这种大势无动于衷。天下大乱,他却只是在管辖地区做君子当好人,能说这时的刘备是英雄吗?所谓英雄,必然是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主动承担天下最艰难的任务,克服天下最艰难的困难,岂能坐等机会上门?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