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史上傀儡皇帝们的悲催生活》
第44节作者:
溪亭赏月 登基后,朱瞻基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也许是怕孙贵妃受委屈,也许是为了表“忠心”,朱瞻基虽然不能在名号上让二人相同,就想方设法在其他方面弥补,来宽慰宠妃。
按照规矩,皇后金宝全册,就是既有金印又有绶带证书以示荣耀;皇后以下有册无宝。朱瞻基力行改革,给孙贵妃发了一个金宝,开创了贵妃有宝的先例。
这一举动,足以证明孙贵妃在皇帝心中的份量,把个孙贵妃喜得梨花带雨,捧着金
宝娇呼万岁。朱瞻基闻听莺声燕语,酥了半边。
胡皇后也罢,孙贵妃也罢,尽管同沾雨露,就是不见肚皮隆起,恨不能找个枕头充数。胡皇后老实,顺其自然,静候胎音;孙贵妃或是聪颖,或是受高人指点,或是受朱瞻基怂恿,暗中把宫中其他女人初生的孩子抱来抚养,这就是朱祁镇。他的生母不知是何人,也不知所终,可怜的女人!
有了孩子做后盾,孙贵妃底气陡涨,公然与胡皇后分庭抗礼。胡皇后肚中有“缺”,忍气吞声,高挂免战牌。心爱的女人有了后代,朱瞻基也有了信心,不久就派人暗示胡皇后,“请”她让贤。
胡皇后自知斗不过孙贵妃,“主动”请辞,被老公赐号为“静慈仙师”,念经拜佛去了。孙贵妃成了皇后,母仪天下。朱祁镇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太子,这一年他只有四个月大,他的老子也不到三十岁。
按照朱瞻基的如意算盘,自己即使不能像曾祖父朱元璋那样当三十一年的皇帝,也会如祖父朱棣一般在皇位上超过二十年,肯定不会像倒霉的父亲仁宗朱高炽那样只在位一年。到那时,就算撒手人间,但儿子业已成人,自己完全可以含笑而去。
然而,在儿子九岁那年,朱瞻基大病一场。无常索命,太医束手,仙丹失灵,皇帝没救了。临终前,朱瞻基最割舍不下的是老婆孩子,尤其是对儿子朱祁镇的前途和命运难以放心。
用尽最后一点脑力思考一番后,他留下了一份奇怪的遗诏,主要内容是:国家重务由皇太后。意思是国家大事要禀告太后,由他的生母、以前的皇后现在的太后张氏定夺。
这份遗诏奇怪之处有二。其一,没有像他前三任皇帝那样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朱瞻基的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遗命由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继位;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和父亲明仁宗朱高炽,都在死前确定由皇太子登基为帝。朱瞻基却对当了九年太子的儿子朱祁镇未作出任何安排或暗示;
其二,朱瞻基的皇后孙氏健在,且正处于壮年,理应由皇后以皇帝遗孀的身份处置国事,而朱瞻基却将国事全盘托付给了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此种原因何在?
朱瞻基的考虑和安排不无道理。第一,他力图避免出现因子幼母壮而导致天下大乱的情形出现,如果他明确表示让儿子继位,则孙皇后升格为孙太后,必将以母亲的身份干预朝政,他人无从置喙,孙氏的权利和影响无人可以限制,明朝就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吕后或武则天,朱家的子孙也许会有一场灭顶之灾,江山也有可能出现动荡;
第二,母亲张氏由皇后而为太后,在宫中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树大根深,势力非凡;如果他再进一步扩大母亲的权力,则张氏这个婆婆定能在法理上和道统上遏制孙氏这个儿媳妇。即便朱祁镇登基后,孙氏会升格为皇太后,但她上面还有一个更为强势的太皇太后,谅孙氏无力掀起什么风浪来;
第三,以朱瞻基对母亲的了解和对朝局的判断,他认为儿子朱祁镇登上皇位并无障碍。因为儿子毕竟已经当了九年的太子,虽然年幼,但肯定是众望所归,任何人也无力动摇儿子国之储君的地位,除非母亲希望天下大乱;而且,在朱瞻基看来,他交权给母亲,张氏必能理解儿子的良苦用心,感念儿子的孝顺之情,在护国的同时必能护“孙”,使儿子能在九泉之下安心休养。
宣德十年(1435)正月,朱瞻基终于合上了双眼,举国哀悼。朝廷内外,人们纷纷打听:新皇何时即位?
谁知一连过了五、六天,仍然未见动静。一时间谣言四起,说张太后要立自己的小儿子襄王为帝。内阁首辅杨士奇、杨荣等人坐不住了,与文武百官上书张太后,请她给个说法。张太后赶紧召诸大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老泪婆娑地说:“这就是新天子!”群臣一激动,纷纷跪在地上,山呼万岁。朱祁镇就此登基,时年九岁。
日期:2014-05-19 14:33:44
(二) 王振专权
朱祁镇即位后,立即下诏,尊祖母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太后。祖孙三代,两妇人一幼童,开始治理天下。
因皇帝年幼,群臣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老太太予以拒绝,她说:“毋坏祖宗家法。”朱祁镇此时是明朝第六代领导人,在他之前确无夫人垂帘之事,老太太言之有理。不过,她老人家可能还有更深层此的想法。
如果婆婆垂帘,儿媳妇放在何处?孙氏怎么说也是朱祁镇的“嫡母”,又带着太后的大帽子,总不能把她撇在一边吧。所以,即使垂帘,也应是两宫垂帘。婆媳二人共同垂帘,似乎历史上没有先例。
而且,张老太太可能也想到了,如果定下垂帘的规矩,年事已高的自己比一定哪天就会离开人世,那么此帘之后的主人必定是孙太后一人。这是她老人家和已经过世的儿子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因此,张太皇太后坚决不同意垂帘听政。
老太太是个明白人,自知在国事上自己没啥经验和本领,干脆将朝政交给了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薄等一般老臣,自己躲在后宫调教孙子,颐养天年,有事的时候,她才派太监到内阁询问。
她这一撒手,孙太后这个从前的丫环,后来的儿媳,现在的太后,即使有野心,也没有理由干政了。好在据史书记载,孙太后还是非常本分的。
“三杨 ”以大学士的身份组成内阁,操持着王朝的一切。杨士奇有学识,杨荣有才识,杨薄有雅操,三人同心协力,勇于任事,敢于发挥各自的才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在朱祁镇初次为帝的前七年,出现了“三杨”开泰的良好局面。
静水之下必有潜流。就在“三杨”尽心国事之时,一双阴鸷的眼睛正在死死盯着他们手中的权力。
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宦官王振。
王振,山西尉州(今尉县)人,年少时自阉入宫。此人颇通文墨,在内书堂当了一名小太监;后来调往东宫,任局郎,专门侍候时为太子的朱祁镇。
王振是太监中不可多得的“阉”才,极有长远眼光,看准了眼前这个小太子早晚要变成大皇帝,便把朱祁镇当成活祖宗供奉起来。这个太监,是为尽心尽责的不男不女的保姆,整日围着朱祁镇打转。不论刮风下雨,不管严寒酷暑,王振都像老母鸡般护卫在朱祁镇身边。
他教太子识字,哄得太后、皇帝、皇后眉开眼“花”,认定这个太监是大大的忠臣;他驮着太子四处乱窜,八方游玩,花样百出,逗得朱祁镇玩心大炽,睁开眼就要找王公公。时间一晃就是七、八年,俩人之间的感情日益浑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