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索隐》
第18节

作者: 于东锋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和人总是不一样。虽说李俊他们的心凉了,可偏偏就有那么一位的心没凉,不但没凉,还比较热,这位热心肠就是张顺。张顺一听到宋江要上法场,马上就热情高涨,跑到乡下搞串连要救人。他大概没有察觉到,李俊等人心里还不知怎么骂他呢。事实上,张顺要救宋江,只能说他不关心宋江,要不他怎么就不知道宋江反诗的内容?他要是知道了反诗的内容,他还有这么大的劲吗?张顺和宋江见过几次热乎面后,很可能就再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联系,大家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去了。宋江在九江做了些什么事张顺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听到宋江上法场的消息,张顺觉得宋江无论如何也是曾经有过一段交情的兄弟,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是真心实意地想尽点力帮一帮宋江。张顺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九江一带,想帮助宋江的人只剩下自己。张顺找到另外几个,一张嘴说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几个就陷入了一场沉默之中。到底应该不应该向张顺说明宋江的真实面目?经过长时间热烈地思想斗争,咱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发挥了作用,大家都决定不说明真相。既不说明真相,也不能把张顺顶回去,几个好汉带着脚镣跳舞,想出了一个最好的方法——消极怠工。

  咱们中国人有个超级特长,那就是消极怠工。几百年几千年下来,消极怠工竟然能成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我见过我们这里的农民请村里人帮忙干活,比如说抬抽水机。说好明天帮着抬机器,到了第二天上午,陆陆续续有人来到被帮者家里。来了一个,抽烟。又来了一个,又抽烟。又来了一个,又抽烟。等所有的帮手都来了,大家一起抽烟。如果有话说,顺便说几句话;如果没有话说,就不说话,抽烟。然后抬机器,把机器抬到地里,放下,抽烟。如果有话说,顺便说几句话;如果没有话说,就不说话,抽烟。抽到一定程度,安装机器,安装到一半的时候,抽烟。如果有话说,顺便说几句话;如果没有话说,就不说话,抽烟。开始试机,抽烟。出水了,抽烟。快到吃中午饭时间了,回家吃饭。“今天上午的活动是帮人抬机器。”这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悠闲文化了吧?消极怠工演变成了悠闲文化,这也算是一种创造文化的方式?

  这种悠闲文化在《水浒》中也有体现。吴用去请阮家三兄弟入伙,三更出发,晌午也就是11点左右到达三阮家,找到人后开始喝酒说话,然后竟然是“四个又吃了一回。看看天色渐晚。”也就是说,四个人吃喝竟然从中午吃到了晚上,怎么算也要五个小时了吧?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太悠闲了?也许有人不信,认为这是作者有意的夸大,是小说里的情节。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这种悠闲吃法的。前些年我在化楼乡上班,那里的婚宴就很有悠闲的气氛,时间是从中午11时到下午5时,总计六个多小时,实际上是吃了两顿饭。很多外地人都不习惯那种吃法。请想,现在有这么悠闲的事,那古代人的生活还要简单,他们岂不更有理由搞悠闲文化了?

  我估计着,李俊他们见到张顺后也是悠闲文化。本来李立、张横就不关心宋江的死活,李俊、穆家兄弟又凉了心,谁还能真正出力?咱们中国人又有一个特长:有话不直说,要有春秋笔法,要靠领会。李俊、穆家兄弟说不定在心里一个劲地骂张顺:“你有病啊,现在还没看出来?亏你还整天在九江混,还不如我们几个村里的。”可张顺就是不明白,一个劲地商议具体对策,李俊他们几个也就只好玩一把悠闲了。请张顺坐下,抽烟。询问宋江的具体情况,抽烟。询问张顺的准备工作做了哪些,抽烟。说咱们几个人少点还应该叫上穆家兄弟,于是几个人到穆家去。见了面问好,抽烟。询问宋江的具体情况,抽烟。询问张顺和李俊的准备工作做了哪些,抽烟。说咱们几个都把手下的人叫上吧,抽烟。手下人都聚焦在一起,抽烟。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开始上船,抽烟。抽完了烟开始往九江走,正好看见宋江他们过来了,皆大欢喜。

  诸位请仔细想想,自从白龙庙和宋江见面后一直到征方腊,李俊和宋江说过几句话?只怕是屈指可数了吧?为什么?
  有人要问:既然揭阳三霸其实都不想救宋江,为什么到白龙庙后还出力杀官军?既然他们都不喜欢宋江,为什么还要跟着宋江上梁山?
  我认为,出力杀官军并不只是救宋江的问题,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形象。如果三霸在人面前畏缩不前,就会让人耻笑为胆小鬼,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允许的,丢不起这个人。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李俊他们在杀官军之前并没有让官府抓住尾巴,表面上还是良民身份,官府不会把他们怎么样。但是,杀了官军之后他们就都成了有罪之人,再回家过良民(或小强盗)的生活已经是不可能了,官府早晚都要查出来。所以,他们只能到梁山做大强盗。当然,他们到梁山还有其他原因,需另文详述。
  李俊最后和新认识的朋友远游海外,这是为什么?李俊怎么不在国内找一个世外桃源,非要到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去?无他,李俊追求的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境界。他看透了国内的形势,看透了某些人的嘴脸,他的心中只有无比的失望,觉得国内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于是便远出海外,寻找心中的那片净土去了。

  李俊,为了境界而来,又为了境界而去,真伟丈夫也。
  日期:2012-06-24 22:19:02
  哥不如弟,阮家兄弟
  咱们地球人有个传统观点,认为人是年龄越大越有能力。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长子在兄弟中享有特权。这一点中外皆同,不信可以看看《圣经》的记载。在封建社会里,皇位的传承也是这样,大家都说把皇位传给长子比较合适,尽管这个法则只有一半的被遵守率。事实上,在兄弟中,最没有能力的往往是长子。李涵辰先生曾这样论述过:“兄弟中如果是排行双数的能力强,那么就是老二的能力最强;如果是单数的能力强,那么就是最小的那个能力强。”换句话说,不论如何,老大都不是最强的。(既是这样,为什么老大还享有特权呢?)我再加上一句我的观点:如果一个家庭中老大最有能力,这个家庭就不太正常。

  阮家兄弟的表现充分证明了李涵辰先生的观点。
  阮家三兄弟是梁山本地人,故居距离梁山很近,要想回老家的话,吃饱了行行食的工夫就把这事给办了,在梁山上也算是典型的地头蛇。不过,到最后真正把“回老家”这事给办了的只有阮小七,阮小二、阮小五都没能回家看看。
  三阮在辈分上属于晁盖一辈,跟随晁盖劫生辰纲,算得上出生入死,是晁盖的嫡系人马。根据排名,三阮在梁山水军中属于第二位。应该说,三阮和宋江的关系并不是很铁,尤其是阮小七,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招安,偷喝御酒,坏了宋江的招安大事。但是最后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阮小七这个闹事的祖宗竟然没有死在征方腊的战场上,罢官后“带了老母,回还梁山泊石碣村,依旧打鱼为生,奉养老母,以终天年。后自寿全六十而亡。”阮小七在梁山的俗家人中结局是最好的,活到六十岁,在古时也算是长寿的了。

  为什么阮家三兄弟中只有阮小七这个与宋江最合不来的人全身而退,其他两人都早亡了?阮小七有什么魅力,竟然使得宋江这个睚眦必报的人不能对他下手?
  我认为,阮家三兄弟的不同性格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三兄弟中确实是阮小七的能力最强,最善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阮小七能够幸免于死,实非侥幸,而是他的性格魅力决定的。我们对比一下三兄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宋江真的不敢把阮小七怎么样。要看阮家三兄弟最出色的表现,不必去看上梁山后的肉山酒海,也不必去看招安后的战场厮杀,只要看一看在石碣村家里接待吴用的家长里短就可以。当时三兄弟的不同表现,充分体现了三人的不同性格,也为后来的各人命运埋下了伏笔。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
  吴用在晁盖面前这样称赞阮家兄弟:“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义气最重。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我要不厌其烦地说明一个问题:原著中的直接说法往往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总是把他的本意隐藏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