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10-25 21:17:00
当然,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说的,说得不好,照样得不到好处。比如,第二次招安不成后又打了几仗,朝廷都输了,于是招安再被提起。
余深道:“须是禀得太师,方可面奏。”二人来见蔡京说:“宋江本无异心,只望朝廷招安。”蔡京道:“前者毁诏谤上,如此无礼,不可招安,只可剿捕!”二人禀说:“前番招安,惜为去人不布朝廷德意,用心抚恤;不用嘉言,专说利害,以此不能成事。”蔡京方允。约至次日早朝,道君天子升殿,蔡京奏准再降诏敕,令人招安。
你看,就算是好话,也不是随便说了。这位余深大人就深知此理,所以他坚持先和蔡太师通个气、商量一下。蔡太师说这事可以,这事才可以;蔡太师说这事不可,这事就是不可。老爷们能够稳居高位不动摇,并不只是因为运气好,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说话的技术。那些没有掌握说话技术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滚蛋。
第三次招安是真正的招安,钦差是宿太尉。这个宿太尉可不是一般人,“如今和圣上寸步不离。此人极是仁慈宽厚,待人接物,一团和气。”能够做到既讨皇帝欢心,又让众人说好,真是不简单。高俅倒是和皇帝近了,可大家说他好吗?人家宿太尉就不一样,两全其美。宿太尉的秘诀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该说话时说话,不该说话时不说话。辽国犯境,这事宿太尉知道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就是不说,天天和皇帝在一起也不说。为什么不说呢?一是为不坏了皇帝的好心情,二是为了不得罪其他权臣,当然,主要还是为了不坏皇帝的心情。坏了皇帝的心情,皇帝不愿见自己了,再有本事也没用。一旦到了合适的时候,宿太尉会毫不迟疑地把真话说出来。
话说当年有辽国郎主,起兵前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此事人皆尽知,只瞒着天子一个。……殿前都太尉宿元景,便向殿前启奏道:“……现今辽国兴兵十万之众,侵占山后九州所属县治。……每每只是折兵损将,瞒着陛下不奏。以臣愚见,正好差宋江等全伙良将,部领所属军将人马,直抵本境,收伏辽贼,令此辈好汉建功,进用于国,实有便益。微臣不敢自专,乞请圣鉴。”
宿太尉这话说得多好啊,既把真实情况说了出来,有力地打击了对手的气焰,又给皇帝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皇帝能不高兴吗?人家宿太尉的地位就是这么来的。当初梁山人让宿太尉丢了那么大的面子,宿太尉一句话就把梁山人打发到了前线,皇帝高兴,老宿报了私仇,还让梁山人感激得不得了,这才是会说话的高手!
日期:2012-10-28 21:55:58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个组织换了新领导,往往也要换一批中层干部,换了中层以后,往往也要换一换下层,这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领导是非常规上台的,那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一代的领导也会被消失。这种“下了台的老大不如鸡”的现象也许是世界通例?(被消失这种说法好像是有语法错误的,不过不要紧,这几年还有“被自杀”的说法,不也挺流行的?)
领导要这样做,原因大概是用自己的人用着顺手。自己当了领导以后把某个人提拔起来,某个人的心里自然是感激,领导让他做个事做得也卖力。那种几朝元老就不一样,领导都是他们看着长大的,领导没当上领导的时候他们都称领导为“小某子”,等领导当上了领导以后他们一时半会还是不改口,还称领导为“小某子”。虽然他们大多数没有什么恶意,但容易不把领导当领导,领导还得整天冲着他们点头哈腰。元老们的工作能力不一定差了,但领导们心里的感觉毕竟不一样,所以三朝元老自古就不多,即使有,也是象征意义更多一些。领导拿着他当个招牌,显示一下自己有虚心下问的气度,真正能让领导放心交待办事的还是那些随着领导起来的新人。比如道君皇帝一上台就提拔了高俅。
不单单朝廷上是这样,梁山上也是这样。晁盖上山后原先王伦的老部下杜迁、宋万就不怎么吃香,如果不是杜宋二人死命地把自己的排名往后挪,估计真的会当场死于非命。宋江上山后晁盖的那几个人(阮家兄弟、刘唐等人)就不怎么好混,尤其是在晁盖死后,由于宋江的官场手段甚是高明,非常热衷于玩人,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就更为明显。水浒传六十七回中有这样一段:
(李逵)走了半日,走得肚饥,原来贪慌下山,不曾带得盘缠。多时不做这买卖,寻思道:“只得寻个鸟出气的。”正走之间,看见路旁一个村酒店,李逵便入去里面坐下,连打了三角酒、二斤肉吃了,起身便走。酒保拦住讨钱。李逵道:“待我前头去寻得些买卖,却把来还你!”说罢,便动身。只见外面走入个彪形大汉来,喝道:“你这黑厮,好大胆!谁开的酒店,你来白吃,不肯还钱!”李逵睁着眼道:“老爷不拣那里,只是白吃!”那汉道:“我对你说时,惊得你尿流屁滚!老爷是梁山泊好汉韩伯龙的便是!本钱都是宋江哥哥的。”李逵听了暗笑:“我山寨里那里认得这个鸟人!”原来韩伯龙曾在江湖上打家劫舍,要来上梁山泊入伙,却投奔了旱地忽律朱贵,要他引见宋江。因是宋公明生发背疮,在寨中又调兵遣将,多忙少闲,不曾见得,朱贵权且教他在村中卖酒。当时李逵去腰间拔出一把板斧,看着韩伯龙道:“把斧头为当。”韩伯龙不知是计,舒手来接,见李逵手起,望面门上只一斧,卡察地砍着。可怜韩伯龙做了半世强人,死在李逵之手”
这一段一般人只作为一段闲话来看,认为这是作者在激烈的情节中添加的一段搞笑段子,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一段看似闲笔,里面隐藏了非常深刻的内容。最为主要的,这段文字反映了梁山泊的人事安排”
朱贵是梁山泊的元老级人物,和王伦是一辈的,到宋江最起码也是三朝元老了。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在梁山泊的待遇如何呢?事实证明,非常不好。用我们乐陵话来说,他根本就贴不上灶。大家请想,一把手病了,手下人提箱牛奶(不必管它里面含有什么成份)去看看是很正常的吧?有什么事顺便也就汇报了吧?赶上和一把手关系好的,那事也就顺便批准了吧?可朱贵呢?硬是没提箱牛奶去看看当官的。也许是去了,可根本就没有机会和宋江说上几句话。招收个人员壮大一下山寨不是很好的事吗,竟然就没办成,朱贵甚至不敢让韩伯龙留在山寨接待来人的酒店里,只是让韩伯龙自己卖酒,可见朱贵在宋江脸前的地位。文中明确说到宋江调兵遣将,既然是调兵遣将,难道就不能招收新同志?如此频繁的人员调动竟然没有朱贵的说话机会,是不是宋江根本就想不起有这么个人”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规律在梁山泊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日期:2012-10-30 21:14:31
原著中紧接着就有李逵遇到焦挺一段,和韩伯龙之死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李逵对焦挺说:“你有这等本事,如何不来投奔俺哥哥宋公明?”焦挺道:“我多时要投奔大寨入伙,却没条门路。今日得遇兄长,愿随哥哥。”您瞧,李逵一句话就决定了一个人事安排,朱贵能比吗?从这段对话也可以看出,梁山泊绝对不是想进就进的,不管是王伦时期还是宋江时期,必须有一定的关系才可以。而且,进了梁山泊以后能不能升迁,关键是要看跟的是哪个人,站的是哪个队。站的位置对头,吃香的喝辣的;站的位置不对,缺衣少吃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送了性命。但凡有点心眼的,都不会去找朱贵,多少明白点的,都知道李逵是红人。由此观之,韩伯龙一点准备工作都不做,对自己的目标一点也不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就往山上跑,倒也死的不冤。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