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两宋》
第9节

作者: 五月黑马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也许在刘承祐的眼睛里,别看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等人整天“狂吠”,但是却好收拾,而郭威才是一只真正的“不叫唤的狗”。
  二是郭威治军严格,深得将士们的拥戴。

  史书上说,郭威平时在军中与帐中的大将幕僚们,常常是“褒衣博带”,那就是穿上平常的衣服,与人侃侃而谈,丝毫没有一点儿架子;而一旦上了战场,那就是短衣襟小打扮,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作战士兵;并且还常常“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这是郭威的勇猛,至于他的指挥艺术,我们后面还要详谈)”;并且宽宏大量,礼贤下士,每有皇帝的赏赐也尽量地分给下属们。

  最要命的就是——“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
  诸位可以想一想,一个这样的人放在身边,是不是令人十分的忌惮。
  所以,李守贞等三镇叛乱的时候,刚一开始刘承祐是不敢把军权交给郭威的;不过白从珂他们太不争气了,仗打了几个月,虽然是胜败各半,可就是不能将这股反政府武装彻底铲除。
  李守贞凭借着有利的地势和高大坚固的城池,硬是将白从珂急得在外面嗷嗷直叫。
  按说在这样的形势下,正确的策略是围而不打,以“全国”对一隅,只要抱着打持久战的决心,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李守贞等人的灭亡是迟早的事。可是我们的这个小皇帝刘承祐的特点就是沉不住气(请大家记住这一点,以后他的这个特点还会发挥作用),就决定派郭威出马了。

  如果刘承祐和郭威两个君臣无猜,派郭威出马,早日平定叛乱,让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放到经济建设上来,也未尝不可;但是你刘承祐对郭威可是不信任的啊,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军权交给郭威,那可就是一件玩火的事,弄不好就会自焚了。
  既然你刘承祐对郭威不信任,认为他是个拦路虎、绊脚石,甚至还是一个重大的威胁,那么如今正确的策略就应该是趁着郭威现在手中无一兵一卒的时候,赶紧找机会将他干掉,以免夜长梦多。可是刘承祐又犯糊涂了,是他心慈手软吗?不是,以他后面对付杨邠、史弘肇和王章的手段来看,小伙子是当得起“心狠手辣”这个批语的。
  一旦决定让郭威出马,刘承祐就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了。因为他对郭威的冷落已经有半年了,因此他亲自找到了郭威的家里,请郭威出山。——写到这里,我觉得此情此景跟当年秦晋围攻郑国,郑文公听取了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见秦君的那一处很相似。
  所不同的是,郭威没有像烛之武那样满嘴的牢骚,而刘承祐更赶不上老辣的郑文公,他也说不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汉’亡,子亦有不利焉”这样有礼有节、软硬兼施的话。
  刘承祐琢磨了半天,小心翼翼地说道:“我想麻烦你一件事,你看行吗?”(吾欲烦公可乎?)

  见郭威点头答应,刘承祐就将李守贞的事前前后后说了一遍,最后要求郭威带兵前去平叛。
  郭威早就对这场叛乱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了,可他还是静静地听完乐。他没有像烛之武那样说什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之类的托辞,而是忍着想哈哈大笑的冲动,不动声色地说道:“当初李守贞叛乱,臣不敢主动请命;如今国难当头,臣也不敢推辞,陛下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

  细细地玩味一下,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郭威在政治上的成熟表现了。
  如果郭威张口就OK,那么一定会让刘承祐觉得郭威对兵权迫不及待;如果郭威满嘴牢骚,那么一定会让刘承祐认为他在给皇帝摆架子,无论哪一点都会破坏当时融洽友好的气氛,让刘承祐感到不爽。
  刘承祐在说出那句“吾欲烦公可乎”的话的时候,浑身肯定都在动,而郭威平静的很,认为这是早晚要发生的事;刘承祐是急不可耐,而郭威是稳如磐石。
  ——这一动一静,一稳一急,高下立现。
  这样近距离地感受郭威的沉稳老练,深藏不漏,按说刘承祐也应该有点儿预感了,在这个时候他就应该立即打住,笑呵呵地来一句:“既然如此,那你就在家好好准备准备吧,朕去也!”然后扬长而去,让郭威来个冰火两重天,万般滋味上心头。

  可是刘承祐的那个性格特点再一次发作了,他太沉不住气了,激动的心情怎么也抑制不住,一看郭威答应了,立即欣喜若狂,上前抓住郭威的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立即出发吧!”
  刘承祐不知道,他这次将兵权交给了郭威,顺便也将自己的江山交了出去。
  郭威也很利索,毫不拖泥带水,收拾了收拾就领兵出发了。
  即将上战场了,按说人在这个时候心里应该是既激动又紧张的,激动的是可以建功立业了,紧张的是这件事必须要以性命相搏,可是郭威心里丝毫的不紧张,因为他很明白眼下李守贞的处境。
  郭威很明白,李守贞他们再怎么厉害,也不过是一藩镇的节度使,论人力物力财力,那都是无法和朝廷相提并论的;何况战争已经打了半年左右,在河中一带已成僵持胶着之势,朝廷在这个时候无论派谁去,只要围而不打,胜利是一定会到来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郭威明白,他是幸运的。

  日期:2009-11-09 18:02:59
  连载(15)
  就这样郭威领着人马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走到半路上(具体地址不详),忽然接到报告说有一个人要来投军,并且来人还自称是赵弘殷的儿子。
  有人投军可不像是抓到了敌军的奸细,如果那样的话是不用郭威出面接见的,直接挥挥手就杀了;这也不是要收编敌军,那样自有章程可依,——这是投军,并且还“是个有身份的人”,那郭威自然是要亲自接见的。
  何况郭威名声在外,前来投军效力的人是络绎不绝的,如果咱们去读《宋史》的话,后周时代和北宋初期的那些重要的开国将领们,往往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初投周祖帐下”。

  比起王彦超和董宗本来,郭威可是个大人物,在外流浪了一年多的赵匡胤估计在见郭威之前,想必也做了一番精心的准备。此时他的身上早就没有了少年时在京城当公子哥时养成的那种纨绔之气;两年的流浪生活,艰难困苦的磨砺也让他稳重成熟了许多,白皙的脸庞虽然被晒黑了,但是精神气质却多了几分的坚毅和果断。
  就这样,后周和大宋的开国皇帝见面了。
  赵匡胤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一五一十的讲述了这两年自己的状况,最后对郭威说道:“我想投在您的军中效命!”
  郭威此时大权在握,指挥着千军万马,哪里会将一个毛头小子放在眼里。不过郭威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也是十分稳妥的,等他确认了赵匡胤的身份之后,没有像王彦超那样充大尾巴狼,以叔叔的名义硬是将赵匡胤往家里赶;当然也没有像董宗本那样大包大揽,让赵匡胤把他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因为郭威和赵弘殷的关系一般,谈不上什么交情,只是一般的同事关系,于是就让赵匡胤在他的帐下当了一名亲兵。

  郭威也是从一个小兵干起来的,当然明白年轻人想建功立业的心思,更明白站在赵匡胤背后的是在禁军中任职的赵弘殷。
  收留了赵匡胤,满足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愿,也算是惺惺相惜;没让赵匡胤到野战部队之中去真正的玩儿命,也算是给京城的赵弘殷有了交代。
  有人要问了,这么一件小事值得郭威这么深思熟虑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