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榻之侧有虎狼--------漫话日本近代史》
第43节

作者: 齐鲁青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6-04 08:26:52
  九、甲午战争(5)
  6月7日,日本驻清公使和驻天津领事同时照会清国总理衙门和北洋大臣李鸿章,称日本已决定出兵朝鲜。到这个时候,李鸿章还没看透日本的险恶,软了吧唧的跟日本人讲:“汉城、釜山、仁川的形势都很平稳,你们好像不用派兵吧?如果派了,也不用太多,朝鲜又没有请你们。”总理衙门也照会日本,不同意日本出兵。日本人的复照很有意思:我们出兵朝鲜是根据日朝《济物浦条约》规定的权利做出的。这是我们的权力,是我们自己说了就算的事,不受他方制约!

  顶得总理衙门和李鸿章哑口无言!----伊藤博文的陷阱好使了。
  明知道日本人出兵就是为了挑事,但李鸿章防止日本人闹事的办法让人啼笑皆非。他让袁世凯劝告朝鲜政府:“日本出兵就是和清国争个脸面,不是来打仗的,千万别招惹他们。他们要是闹事,你们就使劲劝,劝不了,就随它闹。赶紧把起义镇压下去。那时候我们一走,日本也就消停了。”(日与华争体面,兵来非战,切毋惊扰。迭阻不听,即听之。速设法除全匪;全复,华兵去,日自息。)
  6月8日,第一批清兵900多人,在总兵聂士成率领下在朝鲜仁川之南的牙山登陆。
  日本人也够快,6月9日,大鸟圭介乘舰抵达仁川,与远洋训练赶来的日本常备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会合。此时,停泊在仁川港的日本军舰有松岛、筑紫、大和、赤城等六艘,而清国仅有济远、扬威、平远三舰。

  日本人的底气相当足,大鸟圭介和伊东佑亨一商量,用不着客气了。于是决定组成400多人的队伍,连夜上岸,并于10日直接进入汉城。
  朝鲜人想拦都没拦住。
  同一天,第二批入朝清兵1000余人在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下,抵达牙山海口,开始登陆。
  仅仅过了一天,6月12日,日本混成旅团第一批入朝部队500多人抵达仁川。
  一时间,仁川港内外,清国、日本的运兵船和军舰来往穿梭,人喊马嘶,好不热闹。
  高宗彻底慌了。这时候,朝鲜政府已经和起义军达成了停战协议。好不容易家里安生了,荷枪实弹的日本人咋越来越多?!朝鲜人、袁世凯纷纷找到大鸟圭介诘问。大鸟也正闹心呢。好不容易把兵领进了朝鲜,这边却不打了。得找个赖在这里不走的理由啊。他把能调动的间谍都派出去了,挑逗起义军内部的奸细鼓动义军接着闹事。没好使。

  朝鲜人、袁世凯越来越盛气凌人,饶是大鸟脸皮再厚也挺不住了,6月12日,他和袁世凯达成口头协议:停止增兵,逐步撤兵。然后,把电报拍给大本营:别派兵了,这边的压力好大,受不了。
  外相陆奥宗光接此电报火冒三丈,八嘎,战时大本营都成立了,你说不派兵就不派兵能行吗!你的脸皮和国家利益比算个屁!不过,知道他在前台也不容易,就耐心开导:“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成败关键取决于兵力之优劣,外交上虽然居于被动地位,军事上却常应先发制人。”一句话,脸皮再难受,也得给我挺住!-----以后“外交被动,军事主动”就成了日本人奉行的金科玉律。
  大鸟圭介经此点拨,脸皮果然又厚起来,再和袁世凯唠嗑,绝口不提停止增兵的事情。他也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朝鲜不改革内政,我就不能走,你也最好别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走,这边还会再闹起来,我们就还得回来。所以,袁桑,我们应该共同帮助朝鲜改革内政。
  袁世凯虽不是薄脸皮的主儿,听了他的话也直恶心。
  大鸟才不管你恶心不恶心呢,能在这儿驻下去就行。他又假门假事炮制了一个“改革方案”,逼迫朝鲜限期执行。
  6月16日,第一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率兵2600余抵达仁川,并设立司令部于水津旅馆。此时,在朝日军总数已近四千人,远远超过清军。
  清国原定入朝的第三批军队直到25日才抵达牙山。这时,登陆屯驻牙山的清军总数是2400余。
  眼见战云密布,一线官员心急如焚。6月17日,汪凤藻致电李鸿章,建议增兵。18日,袁世凯也致电李鸿章:“日廷意在胁韩,大鸟不能自主,难与舌争。似应先调南北洋水师迅来严备,续备陆兵。”李鸿章一边电令汪凤藻照会日本撤兵,一边慢条斯理的上报总理衙门,建议“续看事势再定。”
  这次日本政府的反应却出乎意料的强硬,6月22日,它向清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发出了“绝交书”,表示绝不撤回入朝日军一兵一卒。
  令汪凤藻奇怪的是,这个被后人称为“第一次绝交书”的文件是用汉文写成的。国际上的惯例是一国照会都是用本国文字表示,被照会国自己翻译。怎么会是这样呢?汪大使没有多想,这么重要的文件赶紧拍发。于是,令所有清国人都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清国外交密电码被日本破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