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风云--最细致的人性五代史》
第21节

作者: 布衣卿相0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早年读过一些书,颇有心计巧思,他恃宠横暴,招权纳贿,无所不为,任命官吏都可以自主而不用请示小皇帝。每次与小皇帝相见,总是准备水果食物两盘,与小皇帝一起边吃边饮酒,二人相对慢饮,从容良久而退。
  小皇帝与禁中内园小儿狎昵,赏赐乐工、伎儿,所费动以万计,以致内府库藏空竭。阿父田令孜又给小皇帝出主意,令籍没长安东西两市商旅的宝货,全部收归内库,有谁敢陈诉,即行逮捕,交付京兆府用乱棍打死。以致宰相以下官员,钳口莫敢言。
  天下是小皇帝的,但归根结底是田公公的。
  他们老陈家出身贫贱,以买饼为业。田令孜的亲哥哥叫陈敬瑄,他们哥几个早年可谓吃尽了人间苦中苦,田令孜现在已是人上人了。

  陈敬瑄也因为田令孜的关系,得到左神策军的军籍,几年间屡迁至大将军之职。
  后来,关东群盗势力日益壮大,田令孜见大唐大势已去,暗中为日后逃入西蜀作准备。于是上奏请以陈敬瑄及其心腹左神策大将军杨师立、牛勖、罗元杲坐镇三川。
  小皇帝唐僖宗一听很高兴,又有的玩了。他命令这四人以击球来定胜负,陈敬瑄获得第一名,即授剑南西川节度使;第二名为杨师立,命镇剑南东川节度使;第三名为牛勖,命镇山南西道节度使;罗元杲最倒霉了倒数第一,不得迁擢。
  左拾遗侯昌业为人刚烈,他愿死谏弹劾田令孜,侯昌业斥其导上为非,将危社稷。一番危言笃论,小皇帝越听越气,突然拍案而起,冷冷地盯着侯昌业,道:“老匹夫!你不知道你诋毁的是疼我、宠我、爱我的阿父吗?既然你求死,朕马上成全你!”说完拂袖而去。
  侯昌业听完,噗通倒地,等禁卫军扶起他看时,他早已是泪流满面。当天,禁卫军将他押至内侍省(皇帝之近侍机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侯昌业昂天叹了一口气,忽然无端狂笑了起来,从容走向六尺白绫,自尽身亡。

  日期:2015-02-21 21:18:14
  田园荒后尚征苗
  天灾人祸如此,处处是逃亡的百姓。那些“盲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当地官员接纳登记入册。但是这个册是“私册”,他们上报朝廷的还是原来那个“公册”,这样做的原因是朝廷以户口收税,而这些新逃入的百姓,就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作为上缴税收的缓冲。时称这些逃亡的百姓为“浮户”。
  无疑,浮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土著百姓的负担。可是,朝廷逐渐改变了原来对浮户的宽容待遇,采取更为严酷的搜刮,这样就进一步加速了百姓的逃亡。

  百姓一逃亡,当地官员就麻烦了。因为朝廷所掌握的“公册”犹在,朝廷仍旧以这个户口簿收取税收。于是,当地官员就把已经逃亡的百姓的税收负担转嫁到邻里他人身上,史称为“摊逃”。
  越是摊逃,越有更多的逃亡百姓,赋税也相继越来越重。农民无论逃到哪里,也逃不脱政府的征徭。官僚贵族却因特权,而免除种种赋税;贫苦百姓因摊逃,而越来越穷。
  比如渭南县(今陕西省渭南市)长源乡毗邻京城长安,原有百姓四百户,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就因摊逃逃亡而仅剩四十余户!
  而统治阶层则广占良田,添置庄园,近乎漠视民间疾苦。我们以那些青史留名的忠臣为例,反观“民之多艰”吧:
  名将郭子仪“岁入官俸二十四万贯,私利不在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全唐文?裴垍<郭子仪传论>》)。
  唐代宗时,以铲除阉竖李辅国、鱼朝恩而闻名的宰相元载,史称其“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旧唐书?元载传》)

  晚唐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其田庄“周回十余里,泉石之美,冠于一山。北岩之上,有瀑泉流注谷中,溉良田数十顷。”(北宋 钱易《南部新书 辛卷》)
  晚唐以“循吏”闻名天下的宰相韦宙,史载其为官清廉正直,体恤民间疾苦,平时常倡导教化,灾变时数次自行建仓、开仓,赈济饥荒,民皆称德。因善于经营,积谷如山,连唐懿宗都感叹道:“此可谓之足谷翁也。”(孙光宪《北梦琐言 卷三》)
  以简朴质直、向往归隐田园而闻名的许州长葛县县令严郜,仅仅做了一任县令而已,“虽羁束于官署,常畜退心。咸通中罢任,乃于县西北境上陉山阳置别业。良田万顷,桑柘成阴,奇花芳草,与松竹交错,引泉成沼,即阜为台,尽登临之志矣。”(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卷上 郑大王聘严郜女为子妇》)
  连这些忠臣良将都良田万顷,就更不要说那些贪官污吏了,贫富差距由此拉大。对于当时敲骨吸髓式的赋税剥削,时人诗人陆龟蒙写有诗讽刺之:
  新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时人诗人杜荀鹤亦写有诗讽刺之: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日期:2015-02-21 21:18:40
  落第举子黄巢
  在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王仙芝是第一个打着“平均”的旗号造反的人,无疑王仙芝要比庞勋聪明百倍,因为他更懂得如何利用民心。
  六月,王仙芝率领贫苦百姓攻陷了濮州、曹州(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定陶县一带)。天平军节度使薛崇、郓州节度使李种出兵讨伐,都被王仙芝起义军打败了。
  不久,另一私盐贩卖组织老大,冤句人(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南马头集镇)黄巢,和他的哥哥黄存、弟弟黄思邺(一作:黄邺)、黄揆等八人,以及外甥林言,集结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王黄联军攻略州县,横行山东,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贫苦百姓争相投奔,散布于兖州(今山东济宁兖州市)、郓州(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青州(今山东潍坊青州市)、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一带的庞勋余党也陆续参与到队伍中来,短短几个月时间,起义军即壮大到了数万人。
  先前,山东民间流传出这样一句歌谣:“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政府和百姓都不知道是啥意思,等到王仙芝、黄巢聚众起事应验了此谶语,天下为之震惊。
  黄巢,出身世代盐贩的富裕家庭,他自幼擅长骑马射箭,性格豪爽侠义,好抱打不平,喜欢收养无家可归的人,在同官府缉私的斗争中,他练就了一身武艺,又通经书史传,可谓文武双全。
  我们知道,在唐朝中末期,朝臣沉湎于权利之争,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牛李之争”。无论哪个党派,都在利用科举来使自己的子弟世袭高位,走后门拉帮结派,早已是司空见惯浑闲事。
  平民子弟、下层民众,基本没有希望能够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钱途。即使富裕如黄巢,也未免于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