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6节作者:
秋水微之 日期:2012-11-02 22:37:16
三不易的比丘尼
《比丘尼传》成书于南北朝时期,作者是僧人释宝唱。宝唱在这部书里记述了东晋时期正式出家受戒的比丘尼的事迹,而且,这部书可以说是古代为民间佛门女子所写的唯一一部传记,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从书中选几位,试叙其故事。
净检,俗姓钟,名令仪,徐州彭城人,她生于西晋末年的一个官宦之家,其父曾任武威太守。净检年幼时就随家人迁居洛阳,有一次僧人法始在洛阳城西门说法,净检机缘巧合之下聆听受教,觉得大有所悟,从此在心里埋下了出家的想法。然而当时佛教在中国刚刚兴起,在很多方面还未能与中国文化融汇协调,出家修行的念头对于社会的“主角”男性来说都是稀有的,更不要说女子了。然而净检的信念非常强烈,她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一个肯为她剃度的大师,即智山法师,于是在二十四岁时出家了。所以净检的出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她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到七十岁圆寂,净检修行大半生,创建了著名的竹林寺,教化徒众众多,尤其教导了许多女弟子。
日期:2012-11-02 23:25:45
安令首,俗姓徐,东莞人。父亲徐忡,在石赵政权做过武官。安令首从小就聪明过人,她秉性清净,且好学不倦,接触到佛法后,她便着迷于其中了。
转眼到了及笄之年,安令首的父母开始寻思为她找婆家了。可是,这时的安令首以打定了出家的主意,什么“女大当嫁,媒妁之言”的话是怎么也听不进去了。看到女儿的叛逆,徐忡认为不妥,于是苦心去劝导说:“汝应外属,何得如此?”人家姑娘家都急着找婆家、找归宿,你到底想干什么啊?
安令首回答的很认真,“端心业道,绝想人外,毁誉不动,廉正自足,何必三从然后为礼?”说女儿想修的是超于世外的“大道”,世俗女子的“三从四德”与我可是“如浮云”的。
见女儿意坚志决、信心满怀,徐忡嘴上没话说了,只是这心里还是不踏实,女儿家剃发离家总归令人不放心,再说,也没听过有多少尼姑修行得道了啊。怎么办呢?正巧大师佛图澄就在城里,于是徐忡去请教佛图澄了。
佛图澄见说,先卖了个关子,让徐忡回家“洁斋三日”再来。徐忡依言三天后又来了,佛图澄让徐忡伸出右手,摊开掌心,然后在他掌心里涂了一层栀子磨麻油,让他仔细观看。从前边我们知道佛图澄是以“神力”著名,这次自然也是以神法来启蒙徐忡,只见徐忡掌心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一个场景,场景里自己的爱女正在为众人侃侃说法,俨然是一代大德的姿态!
这下徐忡放心了,终于同意让女儿出家。
在净检的竹林寺,高僧佛图澄和名尼净检共同举行隆重礼式为安令首授具足戒,这种待遇可谓至高,毕竟在当时吸引女性“知识分子”进入佛门对佛法传播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出家以后,安令首不负众望,她博览群经,认真研习佛法思想,终于以其学识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甚至当时皇帝石虎听到她的大名,也是尊敬非常。
日期:2012-11-04 10:21:33
光静,俗姓胡,名道婢,吴兴东迁人。光静幼时就在广陵中寺出家,她从小潜心修学,严守着佛门戒律。对于比丘尼,正式受戒后要有三百四十多条戒律,十分严格。而光静却是个倔性子,她为了能够适应往后的修行生活,在二十岁时候学起了“辟谷服松”。所谓辟谷,是道教的修行之法,就是不吃五谷;所谓服松,就是服用松针、松脂,不食人间烟火。这种修行法在后世很受关注,山中的隐士基本都是以此法修习的。能做到真正的“辟谷”很不容易,按现今的一些“科学说法”,人不能摄取充足营养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辟谷”的隐士们若在现代,无疑都是“挑战极限者”了。
受戒以后,光静为了苦行,依旧没有放弃“辟谷服松”的方法,这一坚持就是十五年,这种超越极限的事迹恐怕要让现代的“科学工作者”大跌眼镜了。但是长期辟谷服饵,毕竟缺乏必要的营养支撑,所以光静在体力上总是感到支持不住。一次在庵里劳动时,终于支持不住,一时觉得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被众尼慌忙救起后,一躺就是半个月。
后来,有个大德高僧法成听到光静“辟谷”苦行,体力不支,就特地来开导光静说:“辟谷苦修的方法,毕竟不是佛门中事,还是效仿佛祖,适当食粥菜,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光静听后觉得有理,才开始进食。
光静一生秉苦志,务于学,在佛学上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四方比丘尼纷纷赶来她的门下受教,一时间弟子竟达数百人之多。
到光静的时候我们看到社会上比丘尼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这些不易的比丘尼们,以其过人的胆量、超人的宏愿、坚强的意志,为中国佛教文化史添上了重重的一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