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露亦如电 话说佛教那些牛人》
第25节

作者: 秋水微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12 22:37:19

  第十二篇佛门女子探踪
  一红颜缁衣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两首是曹雪芹先生在巨著《红楼梦》中为贾惜春、妙玉写的判词(原著中妙玉的判词在前)。前一首说作为大家闺秀的惜春看到前面三个姐姐(三春)的悲惨遭遇,大姐元春“深宫梦归”,二姐迎春误嫁“中山狼”而殒命,三姐远嫁他乡再无归还之期,于是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从此青灯古佛相伴,留下一派凄凉的场景;后一首说以“洁”、“空”为好的妙玉虽身在佛门,但最终未做到清净,还是主动或被动的沦落于世俗中。女子入佛门,在曹公眼里是可悲的,家境中落、繁华事散是背景,“独卧”二字里更藏了少女心中无尽的的无奈和辛酸;而入了佛门便能有所得吗?也是不见得,即使像妙玉那样成为“资深”的佛门女子,也是逃不了世俗的压力,落了个悲惨的结果。

  不仅是曹公,古代许多文人都很不看好佛门女子或所谓的“佛门女子”,《三言》、《二拍》中的“庵庙”故事就可见一斑。《三言》、《二拍》中的尼姑,除了少数的能做到恪守清规、救苦救难,其余都是以“红娘”或是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现,为才子佳人牵线搭桥、不修佛事而谋财骗财,甚至害人性命、淫乱佛门,毫无佛门风气可言。
  文人的态度从侧面反映着社会的态度,也就是说,古代社会中佛门女子的地位相当尴尬,本是无奈而又不被社会认可,所以那些能真正在佛门中有所成就的女子实在是不容易。
日期:2012-10-14 17:21:51

  在男权社会,女子的地位本身就不高,受得约束多,相夫教子,“三从四德”,没有足够的受教育权利,因此我们想看到女子在社会上有所建树是很困难的,像走到权力巅峰的武则天、开一派词风的李清照那样的牛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所以,无论是佛经故事还是正史传记,关于佛门女子的记述相当稀少,南朝梁代宝唱的《比丘尼传》在这方面便显得弥足珍贵。

  而事实上,在民间,女性往往容易信“佛”。在佛教文化传播到民间时,妇女们能够接触到一些被民间化、世俗化的佛教理论,像“劝人为善”之类,因为这些理论有社会认知基础,且往往带着“高”、“玄”的气息,令她们觉得能够获得新东西,便将其拿来作为精神的营养,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信念了。但这仅仅是一种空虚的、甚至自私的信,寺庙里来来往往的老太太们总是忙着跪拜烧香,祈愿家人平安健康,或许有几个还能讲出些佛经故事、劝善止恶的道理,要让她们说出正儿八经的佛经教义恐怕是不可能的。当然,这就是所谓的古代“民间佛教”了,时至今日,有很多高僧大德还在提倡民间佛教、大众佛教,大众化是一样精神思想流传的必经之路,只是在对民间佛教的发展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非常必要的。

  话说回来,女子在佛门的地位究竟如何,我们当以怎样的眼光去看待她们呢?
  拿起佛经,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报业轮回之类的理论,读到最后会发现是让“善男子”、“善女人”们好好修持、好好行善,做的好的话来生就能过上好日子,对于女子而言就可以退去女儿身,著名的《佛说无量寿经》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便有“脱离女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这里似乎是一种“男尊女卑”思想的体现,难道说提倡“一切平等”的佛教理论在这里自相矛盾了?

  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有着这样的理论其实不稀奇,就看学佛者是怎样理解了。很多大师都说是因为“女子烦恼多”,难以达到清净空逸的境界,在修佛上障碍比较多,所以将投生男身作为一种“嘉奖”而已,并没有尊卑的理念在里边的。
  这样说来,那些本身就修成正果的佛门女子就更了不起了,能挣脱世俗枷锁真正走上修佛之路的女子也是勇气可嘉。当然,这里没有任何鼓动的意思,像惜春、妙玉那样身世悲凉的缁衣红颜确实是令人同情感叹的。
日期:2012-10-28 23:59:31

  二“女菩萨”
  《西游记》里,八戒一见美女就喊“女菩萨”,唐僧为了应付、化缘也不免这样去称呼那些女施主甚至女妖,看来“女菩萨”在小说家眼里成了一种挺寻常的称谓。一提起菩萨,在佛门中可是仅次于佛的至高等级,我们熟知的就有居于“佛教四大名山”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在这些菩萨里,想找出一位真正的“女菩萨”还真不容易,要说明的是影视剧中的那个“观音姐姐”其真身其实也是男的。说在“佛”的等级里找不出一个女性就算了,怎么能连一个真正的“女菩萨”都没有呢?

  认真翻一翻佛经,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位被佛陀认可可以成佛的、应该也是最早的“女菩萨”,她就是著名的胜鬘夫人。
  胜鬘的身世与佛陀相似,是一个国王的女儿,一位公主,而且她的父王也不一般,是定都于舍卫城的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我们知道佛陀当年最重要的道场就是这位国王所赠的舍卫国孤独园,今天在印度,当年佛陀居住的祗园精舍遗址仍在,这个地方成为当今世界佛教徒朝圣之地。佛经中一开口就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可见波斯匿王对佛陀以及佛教贡献之大,所以说胜鬘生在一个非常尚佛、很有佛缘的家庭。

  据说波斯匿王与佛同日生,起先是个暴君,后来在王后末利夫人的劝导下才笃信佛法,最终成为当时佛教的“护法国王”。公主胜鬘天生善良,聪明过人,她成年后嫁给了阿逾阇国的友称王。
  话说有一天,波斯匿王在孤独园听着佛陀讲经,突然想到了远嫁的女儿胜鬘,立下跟末利夫人一商议,打算让女儿也回来听一听高深佛法。于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们已经正式皈依佛陀,又对佛的功德赞叹了一番,还说舍卫国内王公大臣及百姓已有很多人都在修习佛法,所以非常希望胜鬘也能回来听一听。信写好后,波斯匿王派遣他的侍卫旃提罗前去送信。
  旃提罗来到阿逾阇国,胜鬘夫人一见非常高兴,接到父王和母后的信,更是欢喜。当下,这位才女便出口成偈:
  “我闻佛音声,世所未曾有。所言真实者,应当修供养。

  仰惟佛世尊,普为世间出,亦应垂哀愍,必令我得见。”
  说完偈语,神奇的事情便发生了。天空中突然一片光明,显现出了佛陀的法相!看来佛陀是很看重胜鬘啊。传说佛陀称赞胜鬘夫人对佛法的虔诚与信心,并授记胜鬘于二万阿僧祗劫后当得作佛,号为“普光如来”,这可是莫大的荣幸。
  胜鬘夫人归信佛陀后,宣誓受持“十大受”、“三大愿”,对佛陀也更加敬礼,佛教经典《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就是因她而作的。胜鬘在潜心修行的同时还教导丈夫友称王皈依佛教,于是这两个国家领导人共同以佛法来教化阿踰闍国的人民,对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胜鬘夫人的故事毕竟遥远,而且她的自身条件、所处的环境都相当特殊,能成为佛门女子中的成功人士是理所应当,后世里在民间出的具有影响力的女性牛人,那是非常不易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